创新驱动铸就大丰港发展神话

2012-6-25 7:3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杨丽娟
    2011年大丰港“港口、港区、港城”铸就了大丰港发展神话:
    港口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吞吐能力达3000万吨,当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286万吨,同比增长144%,实现了由小型港口跃升为中型港口的历史跨越;港区产业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6个,投资500亿元的博汇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质量高的海洋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开工投产;港口新城的黄海明珠广场、五星级酒店、港城新天地、国际商务大厦等地标式建筑展露新姿。
    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大丰人在昔日蒿草丛生、芦苇遍布的滩涂上,创新发展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创新金融
    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港口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是一种高资本、高集聚度投入的建设工程。”大丰港经济区管委会主任倪向荣说,“大丰港建设与发展历经10多年,经历了改革开放探索期、发展期。在不同的时期,大丰港能够因时而动、创新发展,尤其在融资方面,通过创新金融,为大丰港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1996年,大丰港建设艰苦创业之初,只有35万元的启动资金。回望大丰港发展之路,倪向荣对那些年筹资的艰辛、窘迫、烦恼历历在目。现在,大丰港充分利用市场运作组织资金,先后在股权投资、发展基金、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金融资本纷纷上门。
    2011年年初,大丰港股权投资基金、苏港城股权投资基金同时在天津设立,基金规模达12亿元;下半年,大丰港集团公司等一批沿海开发的骨干企业和银行签订了总额164.86亿元的授信协议;4月份,大丰港建立股权投资基金,已经入驻基金管理机构4家,已发起创立和正在筹备创立股权基金6只,成功地向社会募集资金9.2亿元;12月初,大丰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规模6亿元的债券成功发行。
    大丰港资产管理公司从国家金融宏观政策中寻求新的机遇,千方百计整合和盘活国有沿海滩涂存量资产,确保“三港”建设正常运转。
    去年由大丰港经济区管委会和大丰港集团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大丰港海晶创投中心挂牌,成为大丰港区建设的“金融超市”。目前,入驻该中心的商业银行、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已有11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产权交易所、财务顾问公司等服务机构俱全,已初步建成集办公、创业投资、金融配套、专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成为苏北沿海金融创新的新高地。
    创新发展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大丰市委书记倪峰说:“在新一轮沿海开发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沿海开发的过程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大丰港经济区的创新发展对全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
    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大项目集聚,是大丰港区产业创新的亮点。大丰港依托港口物流、产业用地等组合优势和不断完善的各类载体,使得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倍增。2011年以来,大丰港已有1个500亿元项目、3个50亿元项目,以及8个10亿元项目落户启动,大项目已成为大丰港口产业发展新引擎。新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成为园区的“朝阳产业”。围绕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特钢新材料、重石化、木材加工、临港物流等特色产业的加快建设,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园区,促进了企业集聚、产业集聚。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百亿元的医药产业链全面启动;石化园区正在建设投资30亿元聚丙烯和液化气深加工。
    科技创新是大丰港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大丰港新一轮沿海开发的主线。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海洋科教城,有教学区、科研区、中央商务区、总部区、孵化区、产业园等;规划面积5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园,一期工程2.5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总投资4亿元建设的盐土大地农业科技园,已成功培育出黄蘈菜、海英菜、红菊苣等100多种抗盐耐海水蔬菜。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南工大生化研发中心和生物综合利用研发中心、现代设计研究所、江苏理工大学船舶设计研究所,中煤院煤炭检测中心等10多个研究机构纷纷落户,将推动海洋资源利用、海洋化工新技术、海洋装备制造等新成果向更广领域延伸。
    大丰港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也有许多创新之举。大丰港管委会通过成立大丰港集团公司,以其百亿元的资产为依托,吸引了海外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创业。去年以来,已有印尼三林集团、新加坡国华集团、香港伯明翰环球集团3个公司签订总投资近10亿美元的石化新材料项目;总投资达216亿元的红太阳项目和总投资20亿美元的泰国亿王亚哥集团高档办公纸品项目等一大批境外投资项目入驻。在引进的同时,大丰港集团公司还走出去,与印度尼西亚三林集团、香港悦丰集团三方签约,赴印尼投资红土镍烧结和镍铁项目,总投资4.2亿美元。这个项目不仅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为大丰港经济区不锈钢制造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
    艰苦创业
    铸造大丰港精神
    在今年初召开的大丰港经济工作会议上,大丰市委书记倪峰在讲到大丰港发展中取得的成就时,赞扬道:“大丰港人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淡泊名利,非常了不起。”
    人们清楚地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期,港区是一片茫茫的蒿草地,没有一条路、一根电线杆,一望无际的滩涂上,没有任何建筑;在海堤边上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就是建港前线指挥部;工棚根本无法遮挡风雪,而到了夏天,更是苍蝇蚊虫成群;指挥部人员睡的床上床下随处可见小毛蟹,真可谓居无定所、食无定时。大丰港经济区管委会主任倪向荣说:“吃住的困难算不了什么,难的是35万元的启动资金和百万元的财政收入,对一个投资2.5亿的港口码头(一期)来说真可谓是杯水车薪。但大家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钱,想法筹集;没有经验,自己摸索;再艰难也要把港口建起来。”这是大丰港人的信念,也是大丰市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大丰港的发展初期,有人认为建设大丰港是不可为之事,上马了就是个“包袱”。甚至为了甩去这个“包袱”,1998年年初,一股强台风把刚刚建好的2公里的导堤摧毁,一时间流言四起:“茫茫大海两根桩,一条黄堤通到海中央,一场台风全泡汤。”此时,大丰港人面对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的问题,还有来自社会各方压力,但他们并没有被一时的困难压力所屈服。
    2002年,大丰港一期码头建设正式开始打桩,由于没有经验,加上港址属于淤积性海岸,施工条件十分艰苦,打一根桩要好几天时间。当时采取从陆上架桥向大海推进的办法,用了两年多时间才打了600根桩,工程进展象蜗牛爬行。
    在艰难跋涉中,大丰港一期的5000吨级码头,终于在2005年10月建成通港。现在人们很难想像,两个5000吨级的泊位,从开工建设到通航,竟然苦苦挣扎了8年。但也正是它的奠基,为二期三期码头提速建设打开了航道。二期工程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建成通航。
    大丰港集团港务公司总经理陶莹告诉记者一组数据,2009年11月,大丰港二期码头1个5万吨级(兼靠7万吨级)和1个2万吨级(兼靠4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建成通航。这个配备了国内一流装备的二期码头,单船卸载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三期码头工程建成后,码头总泊位数达16个,吞吐能力突破5000万吨。预计到2015年大丰港的实际吞吐量达5000万吨,吞吐能力可达1亿吨。
    一座现代化的大丰港城即将崛起!未来,其发展将更加多姿多彩,更加雄伟壮美!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