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大力发展山区现代高效农业

2012-6-10 18:2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大力发展山区现代高效农业“185”里看增收

  5月中旬,记者在贵州省长顺县鼓扬镇鼓扬村看到养殖大户黄如秀的2000多羽绿壳蛋鸡遍及村边的山头。“2007年我贷款8万元搞养殖,两年后的纯收入就从5000多元变成了6万元,3年后就还清了贷款。现在我的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黄如秀高兴地讲起了致富经。

  让黄如秀受益的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实施的“185工程”。2011年,全州实施“185工程”面积达到16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3190元增加到2011年的4632元,3年来减少贫困人口20万人,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调整力度最大、效益最好、增收最快的时期。

  山区传统农业突破发展瓶颈

  黔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州,受生产方式、劳动力素质等诸多因素制约,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旅游业滞后,农民增收难,农业经济效益低。

  2009年,黔南州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正在发生改变的交通区位优势,自然生态和光、热、水、肥等农耕资源禀赋,以及州内一些地方探索出的高产农田成功种植经验,提出了“185农业产业化富民工程”,使每亩田、土、坡、山、水在一个生产年度内,生产的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万元、8000元或5000元以上。

  “185工程”的实施,让黔南这样典型的山区传统农业找到了特色、高效、生态的发展路径。

  “一搞185,钞票翻滚数。”“185上山,农民笑得欢。”“185下田,黄土变成钱。”记者在黔南山区采访时,常常听到当地农民这样编着歌谣传唱。

  在黔南,通过“185”工程的实施,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彻底改变。以往种半年闲半年的传统种植业模式被改写,如今,黔南农民冬闲变冬忙。

  2011年,惠水县宁旺村村民张明举3亩辣椒收入19131元,后又种了一季花菜,亩收入4500元,一亩地收入就达到了10840元。让他感到骄傲的不是亩收入的增长,而是他种植的长辣7号品种单株产值就达到了5.08元。被长沙蔬菜研究所的专家赞为“全省最高水平”。张明举说,自己从不会种到种出全省最高水平,全得益于农业科技的普及。

  在龙里县,农技干部徐维、刘贤辉响应县里“带薪、带技术到乡村创业”的号召,筹资成立了龙里县巴姜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湾寨乡投入80万元建起了450立方米的冷库,成立合作社指导农户种植蔬菜,凭借他们在贵阳五里冲、广东、重庆等地都有销售平台的优势,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莴笋、西葫芦等蔬菜1500多亩。

  3年来,通过“185工程”建设,全州干部群众从传统的小农意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步懂得了运用市场经济观念、工业化理念和项目工程管理方法来谋划、指导、发展农业。广大农民群众从农业产业发展中获得实惠,改变了等、靠、要思想,勤劳致富典型比比皆是。一大批从事非农产业的老板转产投资农业产业,一大批打工回乡青年创办农业基地,形成了政府、农民、企业三者互动,市场引领,政策推动的工作格局。

  农业经济力争效益最大化

  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近年来以“185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珠三角”的菜篮子,建成了长年稳定在6000亩左右的蔬菜生产基地。目前,该乡“185”田达5139亩,一年三季总产值达6496万元,平均每亩产值12640元。

  在“185工程”建设中,黔南利用紧邻省会和西南最近的出海口等区位优势和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优势,巧妙利用时间效率和空间资源,力争将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突破了长期束缚黔南农业发展的瓶颈。

  州委书记黄家培告诉记者,黔南“185工程”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利用全州的立体气候、土地资源、特色品牌农产品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种养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高效农业的问题;二是如何整合资源、扶持农民、启发民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三是如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科技含量,解决农民从种不出到种得出、种得好,从卖不出到卖得出、卖得好的问题。

  经过3年实践,黔南实施“185工程”探索总结了政策支持、科技支撑、龙头企业支撑等“十大体系”。着重在“统、引、创、聚、特”字上做文章,促进了基地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种养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生产集约化。

  今年一季度,黔南州共落实“185工程”面积300万亩,投入各类资金14.9亿元,预计全年农业产值达210亿元以上。

  山地农业向外向型经济转型

  独山县东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是当地的龙头企业,深加工法国细刀豆、蘑菇、圣女番茄等罐头食品。多年来,该公司按照“市场+企业+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独山、平塘等5个县(市)农民种植细刀豆,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年创汇500多万美元。目前,带动近万户种植1.2万亩,每年为农户带来1200多万元的收入。

  东莞市润丰果蔬有限公司在三都县周覃、三合等乡镇建起了供港粤蔬菜基地,生产无公害商品蔬菜。3年来,基地生产不仅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公司+基地+支部+农户”的模式,使三都蔬菜走上了香港、广东等地市民的餐桌。

  3年来,黔南突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俗谚,以市场引导着生产。通过大力引进和运用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在南方裸地和北方大棚青黄不接时,巧用“天无三日晴”的“热、温、寒”气候,种植高原时令果蔬,打种植时间差,使“不沿边、不沿海”的黔南,成为四通八达的物流中心,时鲜蔬菜、奇珍异果纷纷涌向人们的餐桌。

  黔南实施“185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委书记栗战书在2011年深入黔南农村调研时说:“生态产业点绿成金,既是绿水青山,又是金山银山。黔南结构调整在明年要实现种植面积翻一番,要走在全省前列。”“185工程”随后在贵州省推广。去年8月,贵州省“185农业产业化工程”现场会在黔南召开后,各地纷纷借鉴黔南州“185工程”经验,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开创了“三化同步”发展的新局面。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