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结构正在向好
2012-5-3 12:2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出口不再依赖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进出口日益平衡;中国消费需求开始增强在发达经济体缓慢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贸易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动。
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对新兴经济体的依赖已明显上升;同时受顺差大幅减少影响,中国整体经济结构发生明显转变,央行近日加宽人民币兑美元浮动区间,正是顺应这种变化的贸易状况。
过去10年中,中国出口市场结构迅速变化。美日欧占中国出口的总份额已从2001年的53%下降到2011年的44%。这意味着,中国对其他市场的出口份额已超过50%。
具体来看,过去10年中国对美出口从超过20%下降到17.1%;对日本出口从16.9%大幅下滑至7.8%;但是对欧盟出口则从15.4%上升到18.7%。
在此期间,新兴市场占中国出口份额大幅上升,平衡了中国出口市场结构:东盟国家经济体占中国总出口比例从7%扩大到9%;拉美占比自2001年起翻番,并在2011年达到6.4%。对拉美出口的增速也超过了其他地区,过去十年平均增速为33%,其他地区则为23%。
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的出口将不仅仅依赖发达国家市场。在担忧发达经济体需求下滑的同时,新兴市场的需求上升将大大减少中国出口的下行风险。进一步来看,中国的贸易顺差已明显萎缩,2011年中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已不足2%,这与2007年7.2%的峰值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于贸易顺差不断萎缩,净出口对整体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也在2009年后转为微小负数,这意味着只要中国保持整体贸易顺差的缓慢下滑,其对整体GDP增速的影响将较为“平滑”。
而细读中国的贸易数据可知,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进口结构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明显变化。按照传统思维,中国的出口值大约是进口值的1.3倍,而中国的进口越多,意味着出口也将随之增加。背后的逻辑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需要大规模进口初级产品,然后加工再出口至发达国家。这样的一种传统思路,似乎不能解释近些年的贸易数据。2007年后中国的进口商品中,用于普通贸易的进口额开始大幅上升,而与出口更加相关的加工贸易进口额却保持得较为平滑,至2011年,普通贸易进口额达到了加工贸易进口额的2倍。
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口增速2009年后开始明显高于出口增速,到2011年,中国的月平均出口额仅为平均进口额的1.09倍,表明“进口决定出口”的传统观点已然无法解释中国经济现实。
循着这样的思路可知,如果中国的进口不再多数用于出口,则可能与内需增加相关。贸易顺差分类数据显示,中国的贸易顺差事实上来自于加工贸易,而普通商品贸易上,中国在过去两年都出现了逆差。
这在很大程度意味着,中国的内部需求在增强,而在过去的两年中,需求主要来自于投资,其代表性的进口商品是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原料。
今年中国的贸易顺差预期会进一步减少,但铁矿石等与投资更加相关的商品进口,却开始显得较为弱势,这意味着中国的消费开始逐步上升。
这样的趋势,与中国的工资上涨、社会福利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及结构性减税措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此相关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过去5年中,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幅达到了25%,与本区域内大多数货币相比,人民币的升幅十分强劲。当然,越来越强劲的人民币,加上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综合这些因素考虑,可以得出这样的几个结论:首先,中国的出口尽管重要,但不再“关键”,未来的经济增长必须转向内部。同时,中国的内需将在有意的政策调整下逐步从投资向消费倾斜。
对于人民币汇率来说,不断收窄的贸易顺差,也意味着人民币的单边升值趋势将逐步消失,从境内外市场的人民币交易来看,市场也开始转向依据更多的经济数据和外部环境指标来交易人民币,而非此前的一味持有。
央行加宽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波动区间,也顺应了这样的一种市场新思维,对于央行来说,如果市场不再压倒性地看升人民币,那么未来的货币政策将在更加浮动的汇率体系下变得更加独立,而这也有利于中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开放资本账户的改革措施。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