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改变遂昌乡村面貌

2012-5-3 11:5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遂昌多山。多年来,由于大山的阻隔,遂昌的很多乡村不通公路,人们尝够了没有公路的苦。近几年,遂昌乡村道路建设日新月异,一条条公路在葱郁的绿树掩映下延伸,回荡在公路上的马达声和欢笑声,犹如琴弦上洒落的欢快音符。 公路,激活了隆安农村经济,改变了遂昌乡村的面貌。 
  巨笔浓墨写大道 
  近几年,遂昌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发展交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重大道路建设项目,都列入全县年度重点项目加以落实。 
  为了摸清全县公路交通状况,遂昌县交通局领导带领交通技术人员,跋山涉水,跑遍了全县20个乡镇,走遍了遂昌的山山水水,走访了上千名基层干部群众,倾听了大量意见和建议,制定出公路建设方案,大打公路翻身仗,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大跨度、超常规发展遂昌交通的新路子。 
   我县不等不靠,创新思路,采取在省厅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县财政拿一点、社会捐一点、农民自筹一点、争取市县结对子单位扶持一点和就地取材省一点的办法,广泛筹措建设资金,解决资金问题。有些乡镇还采取发一封支援信、打一个亲情电话的方式,动员在外工作人员为家乡捐款修路,确保了乡村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修路难,难修路。”遂昌县公路人在解决群众行路难的同时,注重修路质量,把道路修成安全路、放心路,真正起到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作用。每年初,遂昌县交通局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交通工作;每一个重大道路建设项目开工前,局里都召开项目协调会,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施工期间,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工地,检查工程,解决实际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履行组织、协调、指导、服务职能,对公路工程建设加强管理,严格把关。县交通局在局内部成立了工程施工技术组、质量组、督查组、验收组,对公路建设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开展技术指导,对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严把工程设计、发包、监理、验收、资料归档关,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质量。 
  同心共筑富民路 
  在乡村道路建设中,遂昌群众表现出了极大的修路热情和牺牲精神。许多年轻人毅然放弃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加入道路建设大会战中;许多老年人纷纷拿出积攒多年的积蓄,支持道路建设;许多乡村干部废寝忘食,充当道路建设先锋;广大公路施工人员在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施工环境下,不退缩、不等待、不抱怨,抢晴天、战雨天,积极推进工程建设。 
  高坪乡塘下村是遂昌有名的“三不”、“三最”山村--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最边远、最贫穷、自然条件最恶劣。结束不通路的历史,是塘下村民祖祖辈辈的梦想。2003年8月初,该村群众决定修一条通往大山外面的路。这条路需通过半山腰,拐几个弯,才连到山外,投资大施工难,而该村劳动力不足60人。在困难面前,共产党员黄新英号召乡亲们哪怕干上八年、十年,也要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地“啃”出一条路来。第二天,她卖掉了家里的两头肉猪,并把卖猪所得400多元作为修路的第一笔资金。群众也纷纷出钱出力,协助修路。年逾六十的黄朝阶老人看到黄新英整天带着妇女们拿铁铲、带簸箕搬运碎石,也扛起锄头加入了修路的队伍。 
  在龙洋乡油路建设中,乡亲们与交通人员每天早晨6点就步行五六公里赶到建设工地,中午就地吃自带的凉玉米糊,晚上赶到家往往已经超过11点。即使这样,他们没有一个人误过工。 
  柘岱口乡张坑口村只有40户185人,青壮劳动力80多人,大部分外出打工。2005年,该村新修一条全长5公里的石山路,工程艰巨。为了把道路修好,该村将任务落实到户,分段负责,施工现场出现了男女老少齐上阵、亲戚朋友来帮工的感人场面。 
  道路通达百业兴 
  如今的遂昌,农村交通状况日新月异。用百姓的话说:“路通了,道平了,车开进山了,干鲜果品运出来了,百姓乐了。” 
   道路的发展打破了乡村的封闭,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公路通了,信息灵了,脑瓜活了”,这是遂昌群众普遍的感受。王村口镇距县城50多公里,过去由于公路等级低,晴通雨阻,到县城需要3个多小时,自从22公里的石王公路建成后,从县城到王村口镇政府仅要1个小时。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公路条件的改善使遂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引来了富达工艺品加工厂,生产的物美价廉的竹炭工艺品打入了美国、德国、荷兰、加拿大等欧美国家,群众收入增加了,一座座小洋楼盖了起来。 
   在三仁乡,工作人员与一位在村里开代销店的大嫂聊了起来。大嫂告诉记者,路没通之前,进货多是人挑肩扛,到县城进货来回一趟得用大半天时间;现在遂昌到三仁的柏油路修通了,摩托车、小轿车、大货车可以进进出出,货物随缺随进,方便极了。 
   乡村道路还带动了山区城镇发展。湖山乡将过境公路两侧原有的破旧民房住宅和商业门店拆除后,重新规划建设,一座具有时代特色、公路宽敞、商贸兴旺的山区小镇拔地而起;王村口镇结合公路建设对集镇道路进行拓宽改造,让古镇焕发新颜,更具魅力。 
  百姓纪事话公路 
  48岁的李正阳,是遂昌县云峰镇龙口村的中巴司机。他从开手扶拖拉机到“金蛙”农用车,再到这“金杯”中巴车,在乡村的路道上行驶了二十七八年。说到乡村道路的建设和变化,他是一肚子的故事和感慨。 
  他说,“要说这农村的变化,你算是找对人了。不说别的,就说我眼看着的这路、这车、这人、这景儿的变化,可就有些说头儿了。你就说这路,现在我们驶的这才叫路!你看这通村的水泥路,又宽阔又平整。想到哪儿就到哪儿。这路两边那楼房,那田园,那环境,多爽眼。 
  “过去这乡村的路,哪像路啊?我们这儿有句俗话叫‘车子跳,遂昌到’。走哪儿,都是又窄又颠的土路,逢上雨雪天更是头疼,车厢里沾满泥水不说,万一陷到泥坑里,不折腾几十分钟出不来。见到下雨飘雪的,我们这开车的就心发愁,手发抖,眼发黑,头发晕。路上‘险情不断’,搁了车子还耽误事。说几件我亲身经历和听同行们说的事儿:“听岭上村的一个司机说,他们那儿有个孕妇难产,深更半夜的叫他的车赶快送乡医院。就因为雨雪天桥窄路颠,十几里地驶了3个多小时,到医院大人小孩都没保住。我亲身碰到的那桩事,也真叫人急。蟹塘村四队(组)的李宏祥家养的螃蟹、鱼虾等水货,约好早晨5点前送到遂昌几家大宾馆,叫我的小‘金蛙’(机动三轮车)连夜送货。路难行,折腾到下午3点多才到,那时又没什么保鲜的措施,取出的鱼虾蟹,不是死了,就是臭了,老李落得人家一阵责怪,两眼泪水!如果是现在,我们这四通八达的路,我这有暖气有冷气的空调车,百把公里,个把小时就到,保准鲜活不误事!”    
  1999年以前,遂昌县乡镇道路几乎未连通,主干道等级很低,路况极差,皮薄瓤脆的西瓜运到城里,能颠破一半;遇到阴雨天,村里的路就变成烂泥路,种植的草莓半数运不出去,只好烂在地头。2003年开始,遂昌县实施农村公路硬化工程及康庄公路建设。7年多时间,共投入近10亿元,全县硬化农村“水泥路”近1000公里,300多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生态环境好的遂昌县,借助公路网的基础,正在努力向旅游强县发展。农家乐遍地开花,土鸡、高山蔬菜打响品牌。农村正在迎来新的面貌。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