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遭遇瓶颈提供改革契机

2012-5-20 12:5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经济下降,是催生大改革的契机。 
  经济上升期、平稳期,原先的发展模式依然可以坐收红利,没有人会轻言改革,只有原有发展模式的红利消失,负面影响突显之时,改革才可能拥有足够的动力。
  今年以来的经济数据总体而言让人丧气,无论是工业增加值、实际使用外资数量、用电量、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银行贷款额等,均出现明显下降,并且下降势头远未终止。以往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与投资出现明显下降,内需无明显起色。
  常规提振经济的手段负作用越来越明显:如果大规模投入基础建设,无异于大规模释放货币,可能引发通胀全面反弹;即使央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银行也不敢轻易贷款,温州已经出现银行贷款与赢利全面下降,源于企业赢利空间极其稀薄。
  提振出口的主动权不在中国,国外消费需求不由中国的生产厂家掌握,更糟糕的是,中国制造一再爆发质量危机引发信用折价,显示中国低成本与低质量画上了等号。拉动房地产消费呢?这剂猛药也是毒药,房地产泡沫将引发更大的货币泡沫,保障型住房无法替代原有的房地产金融链条———所有一切矛盾都在显示,中国经济模式身染沉疴,需要的不是枝节修补,而是一场由顶层设计所引导的全面改革。这场改革的意义与三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重要,当时确定的是走中国的市场化之路,目前要确定的是市场化向哪里去。
  中国经济下行类似于日本式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即缺乏拉动经济的引擎,企业赢利下降、经济产能过剩,资产价格下行而负债率上升。政府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让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后陷入失落的二十年。这是一种老年病,政府再也找不到可以投资的项目,只能在三家村建造博物馆,企业不敢轻易投资,因为成本上升、消费的高峰期已经过去。(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中国在现代工业未完成、城市化未完成之时,就患上了老年病。(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这是不应该生的病。从理论上来说,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还需要大量投资,企业效率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员工素质亟待提高以满足升级的制造企业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后,消费增长效应还未曾显现,中国目前理应处于突飞猛进的时期。现实是,一些地区改革激情渐次消退,理论上的转型红利大部分停留于纸面,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投资触碰到债务天花板,内需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消费乏力现象,似乎房地产、汽车消费一旦退潮,中国消费再无引擎。
  根源何在?
  中国经济的全面改革,必须正视两大关键问题:一,企业微观高效与宏观制度性低效并存;二,不公平的市场导致消费两极分化,使中国缺乏产业升级的动力。
  微观高效无处不在。企业把成本压到最低,中国的企业家、员工可以长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政府可以实行一条龙服务,在高科技园区的某个办公楼内集中办公。笔者在某个代工企业曾经亲眼见到,从流水线到车间门口,工厂电瓶车的停车间距被固化设定,以节省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进入废旧品行业以降低原材料成本,笔者在论坛上一再见识到政府如何充满热情地招商引资。
  很可惜,微观高效难抵制度性低效。中国经济制度设定上存在巨大问题,由于各自为政,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大物流。
  中央政府所设定的钢铁产量被地方政府轻而易举地突破,中国的粗钢产量一再创出历史新高。中国高铁四处开花,原有的铁轨使用效率没有相应提升。笔者工作时经行一段铁路,每天只有寥寥数班车通过,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目前许多城市正在进行城市综合体大跃进,地方政府的激励功不可没。市场的分割造成省域经济甚至县域经济大而全,一窝蜂进入汽车、新能源、电子等行业,请别说这是市场的选择,市场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背后,是因为中国事实上缺乏统一的市场,在税费征收等方面缺乏统一管理,这才让所有地区对总部经济趋之若鹜,背后是对税源的激烈争夺。在黄亚生教授对汽车等行业的研究中,对此有着详尽的分析。
  中国企业常常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那些死命降低成本、产品质量堪忧的企业,让诚实经营的企业无路可走,忠实地践行“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内讧哲学。
  这是激励机制错位与监管低效的明确标志。对于视成本如生命的制造企业而言,当同行业其他企业可以堂而皇之地排污、生产低劣产品,遵守游戏规则的企业就是死路一条,他们只有同流合污才能生存。全社会范围的食品安全事件动辄震惊朝野,甚至连一向讲求质量的房地产企业万科,都一再爆出质量门事件,说明目前的激励制度已经错误到离谱的程度,说明中国未能形成鼓励企业升级的制度性监管环境。
  中国市场的不公平显而易见,先不要说大型企业与中小民企存的生存环境相隔天壤,从消费领域便可见端倪。中国消费出现剪刀差现象,高端奢侈品供不应求,豪车销量节节上升,中国经济不仅未老先衰,更出现了未强先培育出一批消费特权阶层,以暴发面目满世界消费奢侈品。中端消费品难有起色,这恰恰打压了处于产业升级期的制造企业,他们生产的中高端产品缺乏国内消费者,连中产收入阶层都开始拒绝“中国制造”。不公平的市场、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必然造就消费领域的两极分化,这是中国内需不振的根本原因。
  权贵市场注定无法形成稳定而安全的社会经济生态,于是有资金、有技术、有权力者源源不断移民,因此缺乏资金与人才还在其次,人才与资金如水逐好环境而流,中国经济缺乏信心才是致命伤。建立信心绝不是朝夕之功。
  微观经济体内部已经在酝酿改革,如外资流向中部地区,流向服务行业,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向服务、环保等领域挺进。就宏观方面而言,体制内出现开明改革派,大力呼吁从社会结构到经济的全方位改革。
  这场改革的重要性决定中国未来命运,是追求现代化的百年艰难过程中的又一枢纽,呼应这一改革、推进这一改革、建言这一改革,是信心尚未完全消失、立足于本国的国民的惟一选择。目前改革处于两个方向的尖锐抉择,或者走向相对公平的市场,或者回到计划经济时代重温往日崩溃噩梦———中国,还有其他选择吗?公平而高效的市场,是追求的目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