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间贸易总量落后欧美 中日韩为何舍近求远
2012-5-2 13:2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位列三大经济圈区域合作进展慢
近日,随着第二届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民间高层论坛的召开,历经10年的中日韩三国自贸区建设终于迎来了谈判启动的曙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中日韩经济规模和跨国投资居世界前列,但三国间的相互投资与总体对外投资的规模相比仍然较小,因此加强中日韩产业合作,扩大相互投资,符合共同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间贸易总量落后欧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全球各种类型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不断增长。尤其是2008年多哈回合7年谈判破裂、2011年美欧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对经济全球化造成重创,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推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的建立已经成为各国经贸发展的趋势。
同处于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人口占全球的22%,GDP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接近欧盟12万亿美元水平,与北美、欧洲并列为世界三大经济圈。但是,在经济一体化进程方面中日韩三国的进展却明显滞后于欧洲、北美,也远远落后于东盟和拉美。东北亚不仅没有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甚至连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都没有。
据统计,2011年中日韩的对外投资分别为676亿美元、1156亿美元、204亿美元,但是三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仅占对外投资总量的6%。尤其是中日韩之间的贸易量只占到三国贸易总量的不足20%,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及欧盟相比明显处于较低水平,中日韩三国加强经济合作的迫切性日益显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没有中日韩市场的一体化,亚洲经济一体化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看不到任何前景。
历经10年好事多磨
作为占据世界经济总量20%、亚洲经济总量70%的中日韩三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就同意展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民间学术研究,三国为此作了长达7年多的可行性研究。直至2009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达成共识,将尽早完成联合研究报告,为下一步谈判奠定基础。
对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历经10年仍未达成,韩国贸易协会副会长安玹镐坦言,尽管东亚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因为各国之间的经济水平存在差距,缺乏核心,进而进展缓慢。中日韩三国间的历史背景也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为打破这种局面,东北亚的核心国家中日韩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由于相对发达的日本和韩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竞争优势明显,使得对中国长期拥有巨额贸易逆差的两国一直希望尽早签订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协议,而中国的竞争优势目前仍主要集中于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中国因此一直比较被动。此外,中国在农产品方面较大的竞争力也使得日韩两国政府担忧农产品市场受到冲击,影响日韩农民利益的情绪。
十年磨一剑,中日韩在宏观经济联系和微观企业往来层面都已具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郑新立表示,中日韩三国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互补性特征比较明显,相互投资、合作的前景广阔,尤其是服务贸易、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等方面都是三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建立自贸区影响深远
“建设中日韩自贸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增强。”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研究室主任张建平认为,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看,中国提出了10+3倡议,日本提出了10+6倡议,澳大利亚提出了亚太共同体的设想,无论选择哪种路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都是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步骤。
日本日中产学官交流机构理事长福川伸次认为,中日韩地理接近,历史文化也有渊源,三国发挥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加强合作,这样的“1+1+1”就有可能成为4或者5,为世界经济的复兴以及国际经济体系的重组带来巨大的活力。因此,日中韩三国应该尽快进行FTA谈判,在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的现状下,只有日中韩自贸区才能为世界经济复苏勾画出新前景,能促进东亚经济的联合。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一直是全球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是中国政府和决策部门的一贯主张。郑新立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受益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经济的大发展,中国能否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亚洲内生性发展模式的前景,也决定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取得成功。
目前中日韩三国已经就中日韩投资协议文本达成实质一致意见,5月份三国领袖峰会将正式签署该协议,并启动三国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为此,郑新立呼吁:“我期望三国政府来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而且我更希望三国人民要表达这种扩大中日韩之间的经济贸易和关系的愿望,通过我们的民意来影响三国政府。”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