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框架助推消费市场变化
2012-5-14 9:3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市里”曾经是广大农村群众消费的写照。在一些山区,群众从家里赶到集市甚至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然而,农村消费的这一困局随着从2005年开始在全省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而悄然改变。
一批批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开架销售的农家店开到了村里,农民群众不用进城就能买到与城区同质同价的商品。2005年至2010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由1789元提高到3399元,农村消费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商品质量安全大有改观,同时,全省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框架也逐渐形成。
超市开到家门口
省级每年配套补助资金2350万元,助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富民县款庄乡拖卓村委会拖卓村地处山区,从村里到最近的集市要走20公里的山路,村民平日里购买日常用品,只能到村边一家上世纪90年代初开的“禄喜”副食店。2005年,县商务部门考察后,把小店纳入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试点加盟店。在政府补贴下,小店进行了彻底的装修,添置了铝合金货架、玻璃柜台,补充了货物,还引入了制度化管理,变成了一个小超市。商店有了固定的配送单位,日用百货、农资等货品,只要店主一个电话,就会送上门来。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作为商务领域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抓手,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省级财政配套资金500万元,2006年配套1000万元,从2007年起,省级每年配套补助资金2350万元,并延续至今。农家店补助实现了1:1资金配套,这样的扶持力度在全国来说也是位于前列的。
几年来,我省在农村着力建设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开架销售以经营日用品、农资为主的农家店,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使得农村商业设施总量不断增加,经营品种大幅增多,大大改善了农村群众的消费条件。经过标准化改造,引进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农村的商业面貌正逐步与城市接轨。改造后的农家店统一标识、统一布局、统一采购、统一经营模式,努力解决农村居民消费不安全、不实惠、不放心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各地农家店在拓展经营范围,增强网络综合服务功能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探索。许多农家店通过“一网多用”,为周边农民提供各项综合服务,例如提供家电供应、话费充值、彩票销售甚至照相、理发等多种服务。拖卓村的“禄喜”副食店如今除了经营小超市,还先后办起了药店,代售电话费等经营项目,也购买了农村生产技术、文化娱乐类的书刊,供村民查阅使用,并针对农村建房的实际,开办了代销水泥业务。
各“农家店”还签署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承诺书,一系列措施为农民消费系上了“安全带”。许多农村夫妻店、小卖部在先期试点的农家店带动下,也将店面装修改造成了小超市,开始开架经营。陆良县三岔河大沟村开小商店的胡昆建,从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那里得知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后,多次前往县商务局申请,终于把原来的小店改造成了标准的农家店,当“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牌匾发放到他手上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牌匾小样用快递邮寄给儿子。
整理新货架
现代物流进大山
目前建设改造商品配送中心达439个,每个县平均拥有3个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只有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才能实现规模效应。”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开良说,云南农村市场点多、面广、线长,配送成本高,而农村居民对于产品价格的敏感度又高于城市,发展高效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至关重要。
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推进,云南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全面铺开,到去年末,全省累计建设改造农家店22210个,全省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在我省农村市场快速成长。
大理市泉源商贸有限公司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承办企业之一,2007年成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州级配送中心,承办了剑川、云龙、洱源、漾濞等6个县的建店、配送。5年来已经建成标准农家店1063个,同时建成了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对所建农家店进行直接配送商品到户。配送日用消费品、副食品、洗涤用品等70多个厂家的1000余种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商品,平均配送率达到60%以上,能够实现点对点、门对门的快速配送。公司现有物流配送车50部,一些农家店也自己购买了面包车、小货车。
目前,全省全覆盖、多层次的农村商品配送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逐步破解了开拓农村市场的难题,大大缓解了农村物流成本高的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去年底,我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已经达到152家,平均每个县有1家以上,建设改造商品配送中心达到439个,每个县平均拥有3个。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各地培育出了一批实力强、信誉好、有责任心的优秀农村商贸流通企业。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还吸引了包括天盟农资连锁、中国邮政、一心堂药店、各地供销社系统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和机构前来加盟,“这些企业在农村有庞大网点资源,通过优势资源整合,农家店得以"无处不在"。”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杨学斌副处长这样说。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实现1890.55亿元,比“十五”期间净增加968.6亿元,累计增长110%。如今,这项工程的实施,还带动了全省6万多人就业,受惠农民达到2000多万人。仅大理泉源公司一家,目前就有300多员工,其中不少是下岗职工、农民工和刚毕业的大学生。
搭建致富新纽带
“十二五”末,力争农家店覆盖100%的县、乡镇和90%的行政村
“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方面是让企业了解农村消费需求,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另一方面还把城市对农产品需求的信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王开良说。
在我省,约占全省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消费额仅占全省的21%左右, 农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大低于城市,农村市场的潜力很大。但另一方面,农村大量农副产品因为信息不畅通,很难对路卖出好价钱,在农业生产的数量和品种上农民常常只是“凭感觉”做决定。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农家店利用方便的双向物流系统承担起了“信使”的功能,不少农家店还主动联系收购商,销售当地的土特产品。
陆良县清河、炒铁等村的农家店每年收购马铃薯1000多吨运销到沿海大城市;太平哨、甘河等村的农家店每年收购5000多吨萝卜;华坪县新庄乡腊么农家店每年从农户手中收购价值80多万元的农副产品……在一些村子里的农家店,晚饭过后村民们都会到这里聊天、交流信息,农家店俨然成了信息交流的纽带,缓解了农村“买难卖难”的问题。
目前,农家店的信息化建设正全面展开,在玉溪、大理、保山3个州市已有100个农家店作为试点,今年,将逐步在全省进行推广。农家店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是搭建工业品下乡的信息化平台,运用电脑、POS机等设备,实现网上采购、商品订购、物流配送、消费结算等作业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产品进城提供信息服务,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外出务工信息服务、农业生产技术查询等各方面的综合信息服务功能,让农家店真正成为农村致富的新纽带。
云南山高路险,农村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几年下来,承办企业的配送车辆损耗较大。今年,省商务厅积极协调,将为每个州、市的承办企业各配置2辆配送车,在有效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也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省商务厅继续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十二五”末,将累计建设改造农家店3万个,力争农家店覆盖全省100%的县、100%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累计建设改造农村商品配送中心600个,全省平均对农家店的配送率达到60%以上。
不久的将来,云南的农村居民,一走出家门,就能体会到农家店带来的方便、实惠、放心的消费。
记者 张若谷 陈保江 (云南日报)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