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对国家兴衰走向有决定性影响

2012-4-19 14:4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从历史经验看,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不是依靠对外贸易的。 
  14-15世纪,意大利依靠垄断地中海贸易而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国家;15-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依靠垄断大西洋贸易而成为世界强国;16-17世纪,荷兰通过垄断东印度洋的贸易而成为世界首富;18世纪后,英国通过垄断全球贸易而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继英国之后,无论是推行“李斯特主义”的德国还是“汉米尔顿主义”的美国,都是通过对外贸易而崛起的。当然还有后来选择“出口导向”的日本和东亚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依靠对外贸易而走上了通向富裕之路。
  回顾一下中国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从古到今,经济发展最快的三个时期都是对外贸易得到较好发展的时期,它们分别是:打通了“北方丝绸之路”的汉唐;建立了“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宋;以及1979年后走上对外开放之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时期的人民共和国。
  迄今为止,在欧亚大陆的内陆地区还未产生过真正富裕的强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远离海洋,贸易成本太高,缺乏国际贸易机会,从而无奈地在自给自足的发展中走向贫困。
  当我们走出历史、面对现实的中国时,就会发现,假如没有对外贸易,中国的经济增长必定衰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尚未进入罗斯托所讲的“群众大规模消费”的发展阶段;农村人口还占总人口的50%以上,基本上处在自给自足或者半自给自足状态。因此,今日中国属于一个典型的内需不足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由经济起飞而释放的产能若是不能通过贸易来加以平衡,那么势必会形成所谓的“产能过剩”而压制经济的增长。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今天所采取的刺激内需的政策可能是需要探讨的,因为内需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关于出口与内需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可以简述如下:出口是投资得以发生的前提;投资是就业扩张的前提;就业是收入得以增加的原因;收入则是消费增加的主要来源。由以上的逻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出口与消费(内需)是因果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假如以上这样的传递机制是成立的,那么试图压制出口贸易,并以刺激内需的政策来加以替代,显然是把对外出口与内部消费的逻辑关系给搞错了。
  对于一个依靠出口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体来说,贸易经常项出现顺差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国更是如此,原因就在于制造业有规模经济,产量若是达不到一定规模,便难以产生利润。统计数字准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今天世界主要的贸易顺差国,除了沙特和澳大利亚这样的资源出口之外,主要就是中国、日本和德国,而这三个贸易顺差大国恰好都是世界工业制成品的主要出口国。
  如果再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史做个简要的回顾,那么在其成为世界工业制成品生产大国的100年时间里(1871-1971年),便有96年是贸易顺差。所以,对于发展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发生贸易顺差是必不可免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顺差本身,而是在于顺差形成后用什么方法来平衡?
  在这方面,可供选择的做法不外是:第一,用盈余的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第二,开放本土市场;第三,本币升值。采取第三种做法的国家以日本为典型,其后果最为悲惨,本币升值的结果是企业外逃,产业空洞化,最终走上了经济衰退的道路。中国试图走第一条道路,但是,由于体制上与国际有许多不接轨,处处遭遇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肯定不能选择日本的道路,而是应当采取第二种走法,那就是通过开放本土市场,选择“用市场换市场”的方法来扩大中国对外贸易的空间。
  当然,要选择这种理性的做法,就必须要有内部的体制改革来加以配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表明,深化国内体制改革,不仅对于开放国内市场是必要之举,而且也有利于中国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从而为中国盈余储备的对外投资拓展空间。然而,现实中国却选择了与日本同样的道路,于是发生在日本升值后的经济现象几乎在中国基本再现,中国正在经历着泡沫经济的煎熬。由此可见,中国已经到了非得调整现有发展战略不可的地步了。
  从国际贸发组织提供的最新数据来看,世界贸易在2008年因为次贷危机而受到重创之后,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迅速地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到了2011年国际贸易重新超过了危机前的增长幅度。再从各国的统计数据来看,美国2011年出口增长高达14%,超过危机前水平,英国的出口贸易也要比危机前好得多,最令人吃惊的是德国,2011年其出口总额竟然达到了GDP的50%以上。
  与此相反,以中国与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出口增长却明显地下降了。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自2002年以来美元一直在贬值,从危机发生到今天,英镑和欧元对美元也一直在贬值,唯有亚洲国家的货币,特别是人民币和日元却一直在升值。由此可见,中国的出口遇阻,不是因为缺少外部市场需求,而是因为自己选择了不当的发展战略所致。
  中国之所以会发生看淡外贸做内贸的战略调整,在很大的程度上与人们对贸易,或者广义而言的“交换”之错误理解有关。我们没有真正意识到交换从来就是“不平等”的,关键在于“互利”或“双赢”。交换就是把自己认为价值不高的东西去换取别人所拥有的、在自己看来价值较高的东西,否则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了。因此,在很多场合,交换或者贸易就是以相对“便宜”的东西去换取相对“较贵”的东西。
  交换的这种所谓的“不平等性”正是交换得以发生的基础。所以,对贸易来说,关键不在于是否“平等”,而是在于是否有利可图,相互有利。在弄清楚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再也不会因为以无数多个集装箱的日常生活用品去换回一架美国或者欧洲生产的喷气民航客机而烦恼,并进而采取错误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
  由上分析可以得到本文的政策结论:调整相关政策,继续采取鼓励出口的发展战略;为此就必须让人民币汇率重新回到合适的位置,并尽可能抓住可能出现的贬值机会;与此同时,尽快开放国内市场,降低外来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准入门槛,用“以市场换市场”的方法来有效地降低中国可能出现的单边贸易顺差的局面。只有给世界以机会,中国才会从世界得到更多的贸易机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