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棉花莫重蹈铁矿石覆辙

2012-4-16 14:2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特约评论员 邱林
    这个世界变化实在快。短短十多年时间,曾经令中国人引以为傲、以储量或产量丰富著称的粮食、棉花、大豆以及铁矿石、石油、木材等商品,居然也登上了中国大宗商品的净进口名单。对于中国而言,随着近年来对这些大宗商品需求的与日俱增,其紧缺的警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来自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国粮食进口量达到164万吨,是一年前的6倍,较2月份增加50%。今年1~2月的中国玉米进口总量为126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00倍。中国约占全球玉米消费的20%,仅占全球玉米贸易的4%,但玉米购买量的突然增加令全球市场严重吃紧。
    其实,中国2010年年底至今的大规模干旱,开始威胁今年夏粮产量,政府更加关注自身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连年提高粮食收购价的同时,也力保粮食生产面积。但由于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国人饮食习惯的改变,对传统上的“粮食自给自足”构成很大压力,推高了粮食价格,并促使中国大量进口粮食。
    相对而言,中国对进口粮食的依赖或许产生一种与进口高价棉花类似的状况,这种状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就一直在经历。有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度棉花进口规模相当庞大,累计进口达到324万吨。由于需求的大幅度增长,中国棉花短缺愈演愈烈,每年至少缺口达350万吨。
    由于进口持续增长,国际棉花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国内市场的恐慌。3月5日,由印度外贸局宣布的棉花“出口禁令”,震惊了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棉花买家蜂拥至美国抢购。中国自1999年开始采购印度棉花,当时其采购量仅为中国棉花进口总量的0.74%,到2011年时达到30.15%,差不多占三分之一。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印度近70%的棉花都出口到中国。
    尽管印方一度松口取消“出口禁令”,但事过一个月后的4月9日,印度商工部部长夏尔玛表示,目前不会允许更多棉花出口。由于此前印度棉花出口达到950万包(每包170公斤)的记录高位,远高于预估的800万包,印度随即暂停了新的棉花出口,称将评估已经备案但尚未交运的250万包棉花。
    印度政府这一说法,实际上切断了中国从该国进口棉花的渠道,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不过,由于中国耕地面积仍然处于18亿亩的“红线”之上,中国出现食品、棉花供求严重失衡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据专家预测,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谷物短缺量尽管将高达2.5亿吨,占目前年产量5.3亿吨左右的一半,考虑到未来谷物生产量的增长幅度,2.5亿吨的缺口将约占未来粮食总产量的15%~20%。
    为弥补粮食短缺,甚至越南这样的小国也成为中国大米的重要来源地。仅3月上半月,中国就从越南进口大米26万吨。预计中国2012年可能从越南进口至少100万吨大米,将是2011年大米进口量的3倍多。
    当然,越南对中国粮食贸易影响不大,而真正对中国构成较大影响并可能造成粮食危机的国家——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巴西才是关键,因为这些国家在国际粮食、棉花市场居垄断地位。仅美国一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高达60%。
    伴随着粮食和棉花进口的大量增加,中国的吃饭以及涉及到的相关产业将出现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供应的状况,最终丧失对本国粮食、棉花供应的主导权。由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掌握了世界粮食和棉花市场的控制权,中国进口这些大宗商品将受控于这些国家。甚至连越南都有可能对中国的粮食贸易进行讨价还价。
    一点不夸张地说,粮食和棉花危机已击中了中国人软肋。过去十年间,由于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和印度等国已基本主导了中国的石油、铁矿石和大豆的供应和定价,导致中国吃尽了不少苦头。然而,在大米、玉米和棉花贸易方面,中国还会重蹈铁矿石、石油和大豆的覆辙吗?如果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商品不能自给自足,那么,这种可能性将肯定存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