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率缘何居高不下

2012-4-11 16:0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筵特约评论员邱林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愿加强,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国际购并联盟在华成员公司英特华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率高达七成,而西方国家发起的并购交易失败率仅为40%。
    有分析认为,中国企业 “出海”收购的一大主要问题就是并购后仍然专注中国市场,属于 “伪并购”。不少中国企业的收购名义上是借船出海,但实际只是为了弥补技术缺陷、壮大品牌体系,并没有把业务触角延伸至海外市场。仍然在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上开拓市场,这其实已经违背了 “走出去”和国际化的初衷。不少企业海外并购以失败告终。
    这就像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催生了日本企业海外并购热潮一样。自1985年9月 “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汇率的升值速度让人瞠目结舌。财大气粗的日本人挥金如土,大肆购买美国的银行和企业,被视为美国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也一度被日本纳入囊中,以至于美国人惊呼日本人在 “购买美国”。
    不过,日本企业的教训并未引起中国企业的重视,反而比日本企业走得更远。虽然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热情高涨,但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中国企业所谓精心的谋划却往往走形, “好心”或正在演变为 “坏事”。面对同一项目, “不差钱”的一些中国国企竞相报出高价,出现了5000万~6000万美元的项目由于相互抬价而花了1亿多美元的结果。
    2009年6月,四川腾中公司与美国汽车品牌悍马有所接触,国内媒体就掀起一股热浪,似乎悍马已是腾中公司的囊中之物。当时国内一家主流媒体的标题是:处于通用 “覆巢之下”的著名军用越野品牌车——悍马今天终于被远在东方的中国 “伯乐”相中。后来的事实证明,该并购还没有开始谈判,当事双方就宣布终止接触。
    2010年年初,世爵将萨博从被通用汽车关闭的噩运中拯救出来后。萨博的财务困难已持续数月之久,不得不寻求来自中国企业的资金支持。就在萨博一筹莫展时,财大气粗的庞大集团走到了萨博面前,并慷慨解囊以解燃眉之急。庞大先是向萨博支付了3000万欧元,用来购买萨博品牌;庞大还以每股4.19欧元的价格出资6500万欧元购入世爵汽车公司24%的股权。
    不久,浙江青年汽车又与这对 “新人”合作,共同推出新品牌。可谁知好景不长。在恢复生产半个月后,由于萨博拖欠零部件供应商货款,供应商停止了供货,工厂便再度陷入停产。前不久,由于通用汽车的反对,收购以失败告终、萨博陷入破产。这让庞大集团、青年汽车遭受到巨额损失。
    中国企业海外“伪并购”案例为何越来越多,这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而后者的情况更多。人们注意到,中国企业在实施并购时,其领导人往往会频繁接受媒体采访,把一件很正常的商业行为吹得神乎其神,有的甚至是在自欺欺人。
    在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是“蛇吞象”。面对这些大象的国际知名企业、大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潜在风险是决策失误的风险、经营整合的风险以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所在国关系变化、当地工会的态度,以及当地的法规变化等等。
    比较典型的是中投公司参股美国私募基金巨头黑石集团。2007年3月才开始筹备的中投公司,在5月就斥资30亿美元外汇储备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参股黑石集团10%的 IPO。这项交易成立的初衷旨在为中国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多元化投资出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黑石集团上市后股价连续下跌,也造成了中投公司这笔投资大幅缩水。截至2008年2月12日,中投公司在黑石投资中的亏损额达12.18亿美元。
    其实,要减少海外并购风险,首先中国企业先要明确投资目的,不能把境外收购简单视为购买“便宜货”;其次,要准确判断收购对象的价值。这样,才可能实施成功的并购。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