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我国石油储备,能否“藏油于民”?

2012-3-18 14:0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汪珺
    增加我国石油储备,能否 “藏油于民”?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一直不休。支持者认为, “藏油于民”既节约国家财力,又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反对者则担忧,石油储备的高成本、油价波动的高风险或非一般民企可以承受,同时还存在企业囤积原油、扰乱市场秩序的隐忧。
    有数据显示,欧美、日韩等国的石油储备中,商业石油公司、民间组织机构等占据了不小份额。截至2009年,政府储备在美国的石油储备中仅占1/3,其余为企业储备;德国实行 “联盟储备”机制,官民联盟储备、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的比例为57∶17∶26;日本的民间储备达到77天,占据国家总储量的46.4%。
    因此,支持 “藏油于民”的观点认为:石油储备成本巨大,仅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满足需求,可参考欧美、日本等国经验,鼓励更多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参与石油储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节省国家财政投入。同时,国家也可给予企业一些政策优惠作为回报。
    “‘藏油于民’的本质就是将石油储备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这一做法的优势在于,既增加了石油储备又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既能稳定石油市场供应又有利于增加就业。”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称。
    不过, “藏油于民”也存在一定隐忧。成本高企、风险较大等也成为民企进入石油储备领域的一道道门槛。
    首先,在不够规范的市场操作下,可能会有部分企业囤积原油,扰乱市场秩序。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声称要参与石油储备的企业,其真实目的可能并非为国分忧,而是想进入石油运销过程,获得市场准入资格,甚至做一些投机。 “要警惕石油储备成为一些企业赚钱的工具。”该业内人士称。
    其次,石油储备成本高昂。一般企业的油库都不是作为战略性质的油库,设计水平在14~20天左右。要进行战略石油储备,储罐建设和储存成本将远高于一般的库存。
    此外,国际油价波动加剧,若对原油走势判断失误,大量储存的原油可能很快就会贬值,这样的损失也非一般企业能够承担。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 “藏油于民”涉及国家对原油进口权的放开。目前的政策导向对于放开原油进口权比较谨慎,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真正要做石油战略储备,成本很高,很可能成为一个赔钱的买卖。民营企业若要参与,需考虑是否真有这样的风险承受能力。”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大地指出。
    “企业做石油商业储备,对公司而言相当于一个库房,可以在突发情况时提供供应保障,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形成对战略储备的补充。”周大地指出,国外为了加大国家石油储备,会要求企业准备一定的商业储备量。 “但若国家要求战略性商业储备多于正常供应所需 ‘库存’,还需要一些政策,对企业成本进行一定补充。”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