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公路建设跨越式发展纪实
2012-2-28 13:0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青海,路的“高度”
天路之高,其意义绝非单纯的海拔高度,更有发展责任的高度、发展理念的高度和新青海精神的高度!
——题记
“路,是人类写在大地上最鲜明的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青海,这世界屋脊上的路,是这些印记中最耀眼的篇章!
青海之大,72万平方公里广袤无垠的土地,让我们对东联西通、南接北达的渴望,如血脉般在心底无时无刻地涌动着;
青海之峻,高山耸峙、峡谷深邃、戈壁漫漫、朔风猎猎!要在这千年的冰雪、万年的冻土上披荆斩棘成大道,需要何等伟岸的精神和浴血的奋争;
青海之美,阡陌般纵横勾连的国道、省道、乡村道路,成就了东呼西应、南起北随的壮观,在这新的时代演绎着富裕文明和谐的发展大剧目!
今天,当我们行驶在唐番古道的湟水河畔,行驶在昆仑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行驶在“八百里瀚海”的柴达木盆地;行驶在黄南、海南、海北、玉树、果洛的千里草原上,看到一条条如腾似跃的“黑龙”,在绿色的护栏和醒目的标线映衬下伸向无尽的远方;看到一条条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通向白云深处,不禁对青海公路建设有了“阅尽人间春色”的感慨和自豪。
多年来,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海省交通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在狂风暴雨中,在漫天飞雪中,在玉树地震中,在日常工作中以心血、汗水、智慧、毅力乃至生命,以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为青海的交通建设,为青海实现“四个发展”宏大构想谱写出了激越嘹亮、大气磅礴的奋进篇章。
路,还在延伸。
有了好的发展思路理念,路才能更好的延伸;有了路,发展的坐标更加清晰。
公路--托举青海发展
青海的国土面积不小,大体相当于英国和法国的面积总和,而自然条件却相去甚远。尤其是海拔高、地广人稀、地理落差大的现实存在,决定了交通,尤其是公路交通对青海加速发展的重大意义;2007年5月召开的青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伟大目标,确立了“三大历史任务”和“六大发展战略”,明确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承载如此宏大的战略构想,需要坚实的基础事业和产业。青海人从不缺乏信心和决心:底子薄,就认认真真打底子;基础差,就扎扎实实强基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海的公路交通事业站上了新的起跑线,并由此挟风掣电、一路飞驰,成就了五年后惊人的跨越!
曾几何时,外地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进不去,出不来"!藏族群众曾发出这样的抱怨:"骑马跑一天,为了一把盐"!农民曾发出这样的哀叹: "蔬菜卖不掉,看着全烂掉"!
五年后的今天,青海省交通建设经历了提升公路等级规模、提高保障能力、农牧区群众便捷出行等一个个发展阶段,让这五年成为建国以来交通发展最快、投资最多、成效最明显、群众受惠最广的时期。
"十二五"开局之年,省交通厅厅长杨伯让自豪地宣布:到2011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4280公里,全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71.95%,路况综合指数达到84.5。基本形成以西宁为中心、辐射东部周边县的高速公路网,以二、三级公路为主的全省公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通沥青(水泥)路的乡镇达398个,占全省乡镇的97%;通行政村的沥青(水泥)路占畅通率的69%,超过西部平均水平。(这些数字建议与五年前做比较)2011年,五年大跨越的累积效应全面显现:全省新增高速和一级公路1001公里,使高等级公路达到1445公里,成为青海省年度建成高等级公路最多的一年;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35.56亿元,同比增长21.62%,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年度考核指标,是历年来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一年;全年共投入公路病害整治、水毁抢修、农村公路安保工程6亿元以上,是实施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最好的一年;全年免费放行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59.46万辆,减免通行费2351.23万元,是绿色通道政策执行最好、减免通行费最多的一年;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13亿人,完成货运量8952万吨,完成水上旅客运输41.71万人,是公路水路客货运量增长最快的一年;全省100多万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低票价出行的实惠,是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全年道路运输未发生重大以上安全事故,水上交通安全连续20年保持无事故的良好形势,是多年来安全形势最好的一年……
这样好的形势,这样多的第一,正是青海省交通行业大发展、大跨越的显著标志。
交通的发展如强大的引擎,极大地推动了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全省道路运输客货营运车8.4万辆,从业人员28万人,承担着全省客运量的93%和货运量的70%的运输能力。
省内外通道方便快捷。从西宁到果洛只需5小时,从西宁到西安只需8小时,过去从西宁到玉树要走三天,现在只要14个小时。
全省已开通城际、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184条、1252辆公交车辆,过去5元至10元的票价已大多被2至3元的票价所代替,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出行,百万群众享受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成果。
中央媒体新闻界同仁来青海采访后发出这样的赞叹:"青海的公路建设真是大手笔。"省委、省政府领导这样评价:"这是青海公路建设史上一个历史性大跨越。"5年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例,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建设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交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功不可没。
公路--抒写奋斗情怀
省委书记强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青海自然条件艰苦,制约发展的因素较多,干事难,干成事更难,干成实事、好事、大事难上加难。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宏图大志和过人本领,更需要有只争朝夕、奋起拼搏的劲头。”
青海有不可争辩的地理高度,青海,更是精神的高大陆。从“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一脉传承到新青海建设中“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青海交通人以奋起拼搏的劲头,抒写了干事创业的奋斗情怀。
长年奋战在海拔4700米的阿尼玛卿雪山上的达日公路段雪山工区的10多名职工,对全年无霜期只23天、冬天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多度的恶劣气候没有任何抱怨,他们最大的遗憾是很难与人交流,感到孤独和寂寞……
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河湟谷地外大部分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雪山、草原、戈壁、沙漠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形成了极具高原特色的地理环境,相当一部分地区被生物学家称之为生命"禁区",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对此,青海交通系统特别是养路职工安之若素……
面对如此严酷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如何打造一支"扎根高原、艰苦创业、献身交通、造福人民"的职工队伍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一个严峻课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年来,省交通厅党委采取"大政工"网络化方式,将"育人筑魂"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新的层次和新的水平--在全行业认真开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厅属各单位也相继制订并实施建设、养护、施工、执法、运输、收费、监理、质监等岗位道德行为准则,认真践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宗旨,通过规范服务标准,树立了交通行业良好形象。
2006年7月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部联合命名了"高原千里文明通道",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交通行业的知名品牌。为进一步巩固、拓展、提高、延伸创建成果,省交通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精心制定了《关于建立高原千里文明通道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下发到全省交通行业各个单位贯彻实施,使文明通道创建工作得到拓展和巩固。同时积极探索"三江源文明通道"、"戈壁文明通道"等建设,取得显著效果:西宁市交通局开展的"精品线路"、"服务名星"、"百名形象大使"、"服务人性化、满意在交通";省高管局开展的"同心铸就文明路"、"星级收费员考核达标";
公路局系统开展的"奉献在高原、奉献在柴达木"、全力打造环湖公路养管质量服务品牌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心工作,提升了队伍素质。
打造具有高原特色企业文化,推行文明服务标准,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培育和弘扬交通行业新人新事新风貌。省高管局系统多次举办"爱高速、展风采"系列活动,公路和运管系统组织执法部门开展"岗位练兵大比武"、队列风纪演练和准军事化管理,这些都展示了良好的行业形象。此外,西宁汽车站的企业文化,交通学院的校园文化,康南丰田公司的管理文化,玉树公路总段的礼仪文化,海西总段的段史文化建设等异彩纷呈。
这些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效果明显的各种活动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熏陶和激励,与青海交通同呼吸共命运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已经形成。各类标兵、能手、先进集体和个人成批涌现,他们以非凡的创造力和极大的热忱谱写出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省交通医院自2006年以来,派出18支医疗队为近3万名一线交通职工进行体检和诊疗服务,在生命禁区里创造了筑路职工患病及时救治的零死亡奇迹,为人类医学空白谱写了挑战极限的纪录。
察尔汗至格尔木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全盐渍土地区高速公路。筑路员工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布袋桩"施工工法,几百根穿着"防护服"长达48米左右的混凝土灌注桩基础,"站"在腐蚀性极强的卤水和盐渍土里,支撑起了路面结构,确保了安全通行,书写了一则在全盐渍土地区建设高速公路的传奇。
10多年来,省交通厅进行了《三江源区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和机理研究》等上百个科研项目,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其实,青海交通人的奉献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创造力,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的"铺路石"精神。
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见到过许多闪光的"铺路石"。他们中间有"既然选择了养路工,就应该把路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路上,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干好每一天"的全国劳动模范马归仑;有着带领一群身穿橘红色标志服"娘子军",使养护质量一月一变化、一年一变样,成为公路养护示范路和样板路的隆务河畔"沙棘花"的贺生兰;有着被治多县政府称之为"用青春和汗水支撑起治多地区通行命脉、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玉树公路总段治多工区抢险突击队;有着零下40多度严寒中为公路保通连续奋战30多天的达日公路段雪山工区;有着家里挂钥匙的小孩在电话里哭喊"妈妈我好想你啊",但仍战斗在抗震一线的先进女工……
事,是干出来的;路,是踏出来的!不怨天尤人,也不妄自菲薄,一心一意创业、踏踏实实干事!交通人的身影,汇聚在千千万万建设新青海的劳动者的身影中;交通人的实践,正是青海人努力实现“四个发展”的生动缩影。
公路--升华青海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玉树抗震救灾,是对每一个青海人精神上的淬炼和升华!省委书记强卫曾经激情地说:“玉树灾后重建条件之苦、困难之多、情况之复杂世所罕见,但灾区广大党员干部却展现出极为可嘉的工作精神和极其可贵的创新精神,为推进重建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以玉树的同志们为榜样,进一步强化内驱力、执行力和创新力,弘扬团结干事、激情干事、踏实干事的作风,不偷懒、不懈怠,有激情、有状态,讲责任、讲奉献,踏踏实实做好工作。”青海交通人,配得起这样的评价。
第一时间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现场,第一时间开展公路抢险保通,在震后6个小时打通了结古至玉树机场单行车道和国道214线雁口山至结古道路,震后21个小时实现了214国道、玉树机场和省道308线全面恢复交通,震后30个小时通往灾区的4条救援通道全部畅通。公路抢通后又组建6个保通组,在通往灾区的重点路段日夜奋战。
在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青海交通人付出了多么高昂的代价,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和奉献,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省交通厅撰写的《震不断的生命线》,有着详细的描述,现收录几个片段--"在地震无情的肆虐中,灾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危难之际,全省交通系统紧急动员,迅速向玉树集结。打通生命线,驰援玉树灾区成为公路战线全体干部职工共同的心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公路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向着灾区,挺进!""4月14日14时,省交通厅党委书记、厅长杨伯让随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赶赴灾区,第一时间深入抗震救灾一线,指挥公路抗灾保通工作。省交通厅副厅长周勇智迅即组织召开全省公路系统抗灾保通紧急会议,成立公路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部署公路抗灾保通工作。正在外地学习的省公路局党委书记王海军得知地震消息后,立即返回西宁,连夜购置救灾物资,随车前往灾区开展抗灾保通工作。
全省公路系统第一时间启动公路应急保障预案,省局垂直管理的海东、湟源、海西、格尔木、玉树、果洛公路总段、公路建设总公司7支训练有素的公路应急保障队火速组织人员、机械设备奔赴灾区。各级公路养护管理部门进入紧急状态,坚持24小时值班,强化上路巡查,保证通往灾区各条道路畅通无阻。地处震中的玉树公路总段、结古公路段全体职工抛开地震的恐惧,强忍着办公楼坍塌、同事亲人被埋的痛楚,迅速组织人员,紧急调集各类机械,成立抗灾保通突击队,全力投入抢险保通和抗震自救工作。省公路工程建设总公司快速反应,震后短短两个小时,就调集在玉树施工的项目部人员、机械紧急投入抗震救灾。一场史无前例、与灾害抗震的战斗迅速打响,冲锋的号角响彻雪域高原、三江源头!""高原的四月乍暖还寒,夜晚平均温度在0度以下,养护职工在大型机械缺乏、食物、饮用水供应不足的条件下,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连续奋战50个小时,可以想象其中的艰辛和残酷。风沙弥漫了道路,但并未阻挡公路职工前进的步伐。面对余震不断的危险,面对随时滚落的飞石,公路职工当尖兵打头阵,人人都是抗震救灾的先锋,用生命在道路上行进,昼夜抢修、争分夺秒,每个人的眼神中充满着坚定与勇气,一锨一镐,紧张劳作,大家都在为赢取第一时间争分夺秒。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在本来就缺氧的环境下更为艰难,没有特效药,只有靠自己的体能和坚强的毅力支撑,因为他们明白,路每往前走一步,就多一份希望,此时道路与公路人早已不分彼此,公路人就是铺筑这条’生命之路’、’希望之路’的颗颗砾石。我们的养护职工,用他们朴实的双手、坚定的信念,勇敢地挑战’生命极限’。与时间赛跑,竭尽所能与疲劳作战,不眠不休,公路人坚强的脊梁,挺起了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截至4月21日,全省各级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共投入抢险保通人员7349人次,机械1005台班,清理塌方累计49554立方,进入玉树灾区的各条道路畅通无阻。""地震中,玉树公路总段结古公路段办公楼坍塌,5名交通职工被埋。4月14日10时,在玉树地区施工的青海省公路工程建设总公司兴利公司项目部职工自发组成抗震救灾突击队,与结古公路段职工一道对该段办公楼坍塌掩埋人员进行营救。由于在地震中结古公路段办公楼严重垮塌倾斜,且没有大型机械,再加上搜救人员不清楚被埋职工的具体位置,搜救工作在艰难中掘进。没有工具,大家就用手刨,废墟的瓦砾上留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们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救出自己的战友。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甘肃省交通运输救援队的鼎力帮助,成功救出1名幸存者,4名职工在地震中不幸罹难。""越是紧急时刻,越能彰显一个行业的形象。越是灾难面前,越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有一种精神总让人感动。抗震救灾中点点滴滴仍然历历在目,伤痛、感动、自豪......情感交汇处,那些鲜活的人物、事迹跃然浮现在眼前,激励着所有的交通人。玉树’4.14’地震对玉树公路总段总段长韩进辉和他的职工无疑是一场噩梦,办公楼瞬间坍塌、亲密的同事阴阳两隔、公路严重损毁、保通任务持续加重……一条条信息像一枚枚重磅炸弹,不断轰击着这位在雪域高原奋战了20余年的公路人。灾情容不得他去思考,冷静果断的应对是他唯一的选择。地震发生第一时间,韩进辉赶到现场,紧急启动公路抗灾保通应急预案,迅速组织职工450余人,紧急调集各类机械设备80余台/辆,成立6个抗灾保通突击队,投入抢险保通和抗震自救工作中,在最短时间内打通进入玉树的所有通道。王吉明是黄河沿公路段的一名工区长,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地震灾情发生之前他亲爱的奶奶一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生命垂危,而他也一直守护在奶奶的身边细心照料着。灾情发生后,接到保通通知的他异常坚决地抛下奶奶奔赴抗灾保通前线,就在赶往单位的途中他得知了奶奶去世的消息,大伙劝他向领导请假,他却忍受着巨大的悲伤,一声不吭来到了抗灾保通的一线。后来段领导听说后问他为什么不说,他说:’玉树受灾,几万人无家可归,救灾的人员和物资必须顺利抵达灾区,公路保通是大事,我是工区长更是一名党员,家里还有其他亲人,我放心!’。玉树总段老职工赵荣忠因身体原因在西宁病休。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后,他从电视上看到,昔日工作过的美丽玉树房屋倒塌、道路阻塞、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到严重损失,十分悲痛。在灾区通信恢复的第一时间里,赵荣忠同志多次打电话向公路段领导申请,要求带病上岗,参加抗灾保通工作。考虑到赵荣忠同志的身体状况,段领导当时没有同意他的申请,但该同志一再要求,反复强调如果不参加此次抗震救灾将遗憾终身,并自己购买车票,于17日连夜赶到玉树灾区。"为了同胞,为了路,有多少铁血交通人用心血和汗水捍卫着公路的安全畅通,用忠诚和智慧谱写抢险保通的壮美诗篇,至今,他们仍在战斗着。
公路--承载绿色理念
“生态立省”,凝结着省委省政府对青海省情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体现着青海人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公路要建成绿色路,这是一项政策,也是一种思路,更是一个理念。
驱车行驶在共和至玉树公路上,公路两侧和建设工地上,跃入眼帘的是"爱护高原每一寸草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绿色的地球只有一个"等这样的标语和大型公益标牌,形成了高原公路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省交通厅的同志介绍说,从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立省"战略以后,我们所修建的每条公路都把环保与生态理念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将环保资金纳入投资概算,在公路建设中将环保专项设计、专项措施编制成《环保施工指南和管理制度》。按照"最大力度保护、最高程度恢复"明确了"高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江河源水质不受污染,野生动物迁徙不受阻断,自然景观不受影响"的环保目标,做到生态防护绿化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立人与自然、建设工程与自然的良性关系。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从共和至玉树全长634.86公里的施工现场,环保理念已渗透到各个施工的细节之中。为了保护公路沿线的一草一木及野生动物,施工营地尽量选在没有植被或植被稀少的地方;为保护"蓝天白云",在干旱季节施工现场及主要运料道路在无雨的天气坚持采用洒水措施,防止尘土飞扬,以降低施工期对大气的污染;线路在通过湖泊、湿地等环境敏感地带时,尽量采取绕避或以桥代路的措施;在冻土区域,采用通透式路基施工,保持水系统的衔接,避免施工对冻土及水系统的破坏,保持地下水连通;为了不阻断野生动物的活动路线,根据沿线野生动物种群分布特征、种群交换情况、栖息地、繁殖地等状况,每公里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
"草皮搬家"是实现建设生态路的一个创举。在施工过程中,无论路基的清表,还是营地的驻扎,无论是便道的开设,还是料场的开采,都坚持先将施工区段的草皮切成尺寸相当的矩形块,然后将草皮连同腐殖土一同搬到路基两侧草皮移植区异地假植保存,分层集中整齐堆放,并采用黑色遮阳网和土工布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并结合天气情况适时补充洒水养生,由专人负责巡回养护,等路基成型后,再回植到已经完成的路基连坡或施工场地表面,坚持做到取多大面积,回铺多大面积。目前,试验段铺设的草皮已基本成活,边坡及场地等绿化效果非常明显,成型路基两边及改河挡水埝等经过移植的草皮与天然植被已浑然一体,显示出勃勃生机。
公路--凝结民族情谊
青海有地域广阔的农牧区,有大量世代居住少数民族群众,受到交通不畅的限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基于此,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就是要消除地区经济,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全省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包括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在内的全省人民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公路建设者们成为这一发展战略的最直接的体现者。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相扶相助、团结协作成为青海公路建设中的华彩乐章。
都兰县科学图村的藏族孤寡老人南宝生活上虽有政府照顾,但一辈子无儿无女成了她的心病。
都兰养路工区知道老人的心思后,每逢节假日都去看望她,为老人清扫房屋、聊天,顶着烈日为老人上房泥、打顶棚、拆洗被褥,让老人享受到了儿女绕膝的晚年幸福生活。"二十年母子情,一世路工缘"的美好佳话成为国道109线永不凋谢的团结花。
省交通医院的18支医疗队在6年的时间里,为上千名农牧民义务治疗,先后挽救了几十名病危的藏族、撒拉族、回族群众的生命,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共产党派来的好曼巴(医生)"。
共和至玉树公路各参建单位力所能及地为沿线少数民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一年来,全线各参建单位帮助藏族同胞维修房屋、帮助牧民转场、修茸敬老院、修建简易乡村公路、为牧民整修牧道、参加并赞助当地农牧民运动会,累计投入资金580余万元。
青海路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在共和县恰卜恰镇施工时,得知西香卡村拉姆措一家因疾病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立即组织项目部工作人员带着2000元现金和价值450元的大米和面粉,送到了拉姆措家中,一家人感动得泪水涟涟。西香卡村村委会为项目部送来了"贫困无情人有情,企业为民显真情"的锦旗……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颗颗金子般的心,融合着民族团结的浓浓情意。
在广大农牧民看来,党和政府及青海交通人让他们最称心、最满意的是,把一条条治穷路和幸福路修到了家门口,不仅方便他们出行,解决他们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和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运输方式,其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促进了农村牧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已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
"为民办实事,修通救命路",同德县秀麻乡4000多名藏族群众在锦旗上这样写到。
"硬化公路功高不泯,治穷致富发展经济",化隆县甘都镇22个村的村民在牌匾上这样称赞。
"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的实施,把我们从牛背上解放下来,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玉树州的藏族干部多杰这样说。
记者从牧民群众的话语里感到,用石子和沥青铺出来的公路,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概念,它已成为党和政府与农牧民的连心路、团结路,成为青海各族群众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 ……
青海最有名的公路是青藏公路,世人谓之“天路”,以形容其高峻。其实,天路之高,其意义绝非单纯的海拔高度,更有发展责任的高度、发展理念的高度和新青海精神的高度!道路还在延伸,跨越正当其时,这是青海交通人的机遇,更是每一个青海建设者的责任!(刘建民 罗连军 冯 萍)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