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日均成交已达1.8亿元

2012-2-27 13:0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总成交量249.9056万张,总订货量21.6342万张,交易额累计56.2亿元。2月24日下午收盘,中国(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显示屏定格在了这些数字。这意味着,自1月6日开盘交易,交易中心已走过了31个交易日,并顺利实现“开门红”。 
  据介绍,交易中心目前的日均成交额达到1.81亿元。第4个交易日,首批51吨电解镍完成仓单注册,第9个交易日顺利实现现货交割6吨,从而创下国内交易所开办初期交割速度记录。24日当天,船用油和电解镍两个交易品种的交易额共计2.39亿元,是开盘首日的2.4倍。其中电解镍在1月31的成交量就突破亿元。 
  从2010年下半年筹备成立,到如今顺利开张交易,交易中心管委会主任李友国一直忙个不停,现在更是多了几分底气,“这说明我们的交易制度获得了市场认可,整个交易系统经得起考验。” 
  作为一家现货交易机构,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全国首创了现货订单交易模式。卖方交易商首先要将商品存入交割仓库,取得注册仓单后方能实现每日交割申报、延期交割补偿和到期集中交割。 
  “这种模式能够克服不少交易所存在的虚假交易、恶意套取资金等现象,交易安全性大为增加。”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金雪军认为,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每日进行交割,价格能够及时反映市场需求,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会对市场价格产生积极影响。 
  交易中心由管委会和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组成。管委会直属舟山市政府,负责交易中心的战略规划,并对交易所进行监管和保障。交易所是运营主体,采用公司制,注册资本为1亿元,股东包括武钢、中国国电、沙钢、舟山港务投资公司、温州港集团等12家大型企业。 
  在临时交易大楼,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以及海关、海事、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部门已经开设了营业部和办公窗口。浙商慧迪咨询服务公司、浙商百年贸易公司等相关企业已在这里入驻。交易商就可以在这里获得与交易相关的口岸通关、金融、航运等服务。 
  浙商所的会员服务机构目前已经有50多家,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目标是要达到120家,完成全国布点。”李友国说。 
  “磁石”效应初现 
  舟山本地对交易中心寄予厚望。舟山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舟山群岛新区要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交易中心正是“交易”环节的关键所在。当地期望它能够像一个孵化器,带动金融、商品贸易、现代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催生出一批关联企业。 
  尽管开业时间不长,但是交易中心的“磁石”效应已经显现,资金流、信息流、人流开始从四面八方汇集舟山。 
  山西人周源刚从北方的家来到舟山,舟山湿冷的天气让他还不是很习惯。作为晋浙国际能源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最近和同事们一直忙着准备开业。 
  晋浙能源是山西焦煤集团刚刚在舟山设立的一家贸易公司,办公室和交易中心管委会在同一楼层。为什么要落户这里?“舟山现在国家级新区,今后会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战略节点。”周源告诉记者,当地的招商服务也让他深为感动,“公司注册、办公场地,还有几个从我们山西过来的职工子女要上学,都是他们帮忙安排办理。”周源介绍,他们公司将主要从事炼焦煤和电煤的实体贸易,并不参与交易所的线上交易,“等过一段时间,可能也会申请挂牌交易。”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一位大型银行的公司发展部总经理走进了周源的办公室。原来,作为一家注册资金5000万元、年度销售目标达40亿元的企业,晋浙能源还没开张就成了各家银行争抢的“香饽饽”。 
  李友国告诉记者,除了山西焦煤,他们还吸引了浙江物产、加拿大能源等5家大型企业集团在舟山成立分公司,注册资金达到4亿元。正在洽谈落户的企业有十几家,注册资金年内将破100亿元。本地的财政、港航物流、金融等都将从中受益。 
  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巨大的资金流也将成为新区建设的一笔财富。一位当地的金融人士说,“你能想象,将来要是发展到几千亿规模,我们发展海洋经济还会‘差钱’吗?” 
  叫响“舟山价格” 
  临时交易大楼后方不远处有一片60多亩的建筑工地,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这里是交易中心未来的新大楼,明年就能够迁入办公。 
  与大楼比起来,人才更重要。记者了解到,交易所的业务人员和管理层基本上都是硕士或海归人才,其中部门副经理以上人员大部分都有五年以上的交易所从业经验,高管中则有多位金融业资深人士。 
  电解镍、船用油,是交易所目前仅有的两个上市品种。为什么只有这两个产品? 
  “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们现在要边探索边总结经验,把基础打好、打牢。”李友国介绍,具体选择哪些品种上市,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实际操作问题。他介绍解释说,电解镍是市场非常大的工业必需品,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又比较高,上市后容易形成交易规模。船用油在舟山的市场规模就达到200多亿元,国内目前也没有其他交易所将它上市,因此就容易形成“舟山价格”。 
  在交易中心的计划中,煤炭等六七种产品年内将上市,市场交易总额将突破500亿元。今后还将陆续上市石油化工、金属矿产、煤炭能源、农林牧渔等多个领域产品。 
  这些都与舟山的产业特色密切相关。舟山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油品储备基地,同时也是铁矿石、煤炭、粮食、木材等大宗货物的中转储运港。2011年,舟山港口货物吞吐量已经超过2.6亿吨。 
  随着新区的开发建设,交易中心的未来令人期待。根据规划,到2015年,交易所将实现交易额20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实现交易额5000亿元以上。 
  打造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国际性大宗商品综合交易、结算和定价中心是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终极目标”。李友国介绍,未来还将积极探索推行美元挂牌、结算交易模式。金雪军表示,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往往会带动现货价格。要成为“定价中心”,舟山将来需要开展期货交易,从而形成现货与期货的联动。 
  评论——沪甬舟的“三国演义” 
  (郑全庆) 
  中国(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成立,可谓“生逢其时”。 
  舟山港域的大宗商品吞吐量近年来不断创新高,但是面临着基本只能收取“过路费”的窘境,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打造贸易平台日益迫切。当舟山群岛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国际物流岛”成为一大目标,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也就水到渠成。 
  有意思的是,去年8月,也就是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注册成立后一个月,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问世;9月,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宣布,将在洋山保税港区打造全国领先、面向亚太地区的大宗商品集散平台。 
  百里之距,三地争雄,这一出“三国演义”又是为何而来? 
  各地竞相推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有其合理性。宏观层面,多年来,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国际定价机制上,我国一直缺少话语权;区域层面,沪甬舟的港口资源正进入深入开发阶段,打造贸易平台可以拉伸港口产业链,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交易平台却不是越多越好。交易商越多,交易额越高,交易平台的市场影响力也就越大;交易平台太多,资源就容易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功能定位上,三地都将发展目标指向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在金融资源、客户资源等相对有限的条件下,有可能导致相互争抢资源,彼此削弱竞争力。 
  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和资源浪费,实现共同发展? 
  上海在金融服务、仓储物流、人才等方面优势明显,其先进经验值得舟山、宁波等浙江城市学习。浙江可借助上海的金融、人才等优势,在与上海的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双赢。 
  舟山和宁波一衣带水,两个兄弟城市都是构建浙江省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打造“浙江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分工、协作理应多于竞争。立足自身优势、错位竞争、协同发展也就尤为必要。 
  宁波是经济强市,不仅是煤炭、石油、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中转基地,具有成本运输优势,而且工业实力雄厚,有大量的相关企业,大宗商品交易原本就很活跃。 
  舟山发展潜力巨大,如今有了“新区”的金子招牌,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迅速提高,来自中央和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将陆续出台。更为重要的是,当地非常重视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将其视为建设“国际物流岛”的核心任务之一。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而且在交易模式、监管机制上都有所创新,甫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 
  两地其实也都意识到错位发展的重要性。据了解,两个交易平台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频繁,尽量避免正面竞争。虽然两地都计划上市能源、石油化工、金属矿产、农林产品等交易品种,但在目前,舟山只有电解镍和船用油两个产品上市,宁波大宗所上市产品则是阴极铜和PTA。对于未来的发展计划,双方也会尽量不与对方重复。 
  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需要金融、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多要素集聚,这些或许会为合作提供可能。比如进行现货交易,交易所都需要有交割仓库,双方在全国各地布点时,是否可以考虑进行合作?再比如,交易所运营需要有大量的营销机构,双方能否在这方面进行合作?双方甚至还可以在招商政策上进行协调。(本文来源:浙商网)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