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应急保障如何发力

2012-2-25 14:3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朱洪达
    依托军民融合体系
    世界发达国家普遍注重借助社会资源,依托社会力量,通过制定并实施军民融合战略,以提高战时保障力,并通过平战的磨砺与检验,不断丰富拓展战时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做好充分战前准备。手中有粮,灾年不慌。外军十分注重平时就将社会保障资源纳入视野,进行选择和管理。主要包括对社会保障力量的调查联系、吸收社会力量参加军训、制定获取资源计划等。
    完善配套法规制度。依法强力推行既定方案,是外军完成战时保障的重要一环。如美国国会颁布的《国家安全法》、《战争授权法》、《国家紧急状态法》以及《商船法》等,都有涉及军队战时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条款;美国防部和有关军种的规章制度、条令、条例等,对战时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具体事项也都作出了严格的规范,使美军在战时利用民力资源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鉴于战时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经费需求存在着急迫性、聚增性、商业性的特点,外军十分重视在经费上给予倾斜,通常都要单独列项。如美军规定,在突发事件期间必须为《后勤民力增补计划》的实施提供充分的资金。正是由于确保了承包商的合理利益,才调动了他们甘心为军队服务的积极性。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我军的社会化保障改革,从2000年全面展开到现在,已经走过了近11个年头。尽管取得了不小成就,但主要考虑的是平时后勤保障社会化问题,而对应急应战保障社会化研究不够。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确立依托社会力量组织应急应战保障的思路。现代战争消耗大,节奏快,使用的武器装备科技含量高,依托社会力量搞保障可以解决战时后勤摊子过大,士兵不断轮换致使保障人员衔接不畅,军队自己培养技术专家代价高、周期长等诸多问题。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与承包商布朗·鲁特公司签订了构建“力量提供者”合同,使得美军可以很快采购建筑材料并雇佣第三国人员进行施工。在此过程中,布朗·鲁特公司在科威特的工作人员超过1800人,而美军参与此事的勤务保障人员只有9名军官,极大地减少了战场后勤保障负担。外军的有益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从目前我军运行的社会化保障项目来看,绝大多数地方公司、企业或个体经营者都在合同上规避了参与战时后勤保障的条款。要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新特点,大力加强公民国防教育,引导地方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战时社会化保障工作,做军队打赢的强大靠山。
    选准抓手有所作为
    应急应战条件下,后勤面临的环境和要求十分特殊,应充分考虑平战差异、国情军情特点,积极作为,寻求突破。
    一是生活保障。利用地方饮食、食品、能源、市政等企业,为部队提供饮食、宿营等保障。四川抗震救灾中,军队充分依托社会保障力量,共筹措140多个品种、8600多吨的副食、油料等物资,为救灾部队提供了方便快捷、及时有效的保障。
    二是战略投送。依托国有海运、航空和公路运输企业,编组建立一定规模的运输力量,可以配合军队运力实施快速投送。
    三是设施征用。根据作战需要直接征用民航机场、港口、公路飞机跑道等基础设施。我国现有民航机场176个,“十二五”末将达到230多个,战时根据需要均可征用,尤其是在军用机场比较少的西南、西北地区,可充分依托。
    四是医疗救护。我国现在地方有各类医院18.4万所,医护人员约300万人,是战时实施医疗救护的强大后盾。
    五是抢修抢建。依托地方力量,战时完成对武器装备的技术维修和对港口、机场、阵地等的抢修抢建任务。
    六是联储联供。主要是利用社会仓储设施,储备军民通用的消耗性物资,明确供应关系,依托物流网络实现军地衔接,实施直达配送。伊拉克战争期间,总部设在美国田纳西州的SSM公司就专门负责向驻伊美军提供头盔、军用背包、防弹衣和防火服等军用物资。
    以上这些保障活动与部队行动直接相连,既保障了作战需要,又避免了资源浪费,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