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将比肩欧洲发达国家水平

2012-2-17 16:2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0 多年前,有人调侃重庆为“农村直辖市”,山高沟深,路途遥遥。从主城到最偏远的秀山、巫山等地,要花上三天时间。山那边,信息闭塞,观念落后。边远贫穷,是广袤土地上深刻的烙印。  
   仅仅10 余年后,人们再次说到重庆,联想到的是“内陆开放高地”、“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是现代化、朝气蓬勃的大城市。   
  “ 要想富, 先修路; 想快富, 修高速路”,普通老百姓的口头禅,形象地道出了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和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第一条成渝高速公路到如今“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再到规划中的 “三环十射”、“新1000 公里”,高速公路在改写千年“蜀道难”的同时,也是构筑一条条“黄金走廊”,强有力地带动着沿线经济起步、腾飞。每一条高速公路的变迁,都堪称是重庆跨越式发展的“见证者”。   
  交通,改变了这座城市的面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1 条高速路 
  “大气魄”改出来的快速通道 
  1995 年7 月, 全长340 公里的成渝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结束了重庆市与四川省之间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16 年来, 一个又一个处于成渝高速公路沿线的城市纷纷发展壮大。   
  力帆一厂生产部部长秦正伟说,正是由于看重成渝高速通车后荣昌的交通优势,力帆才到荣昌建厂。“需要什么配件,当天就能从主城运到荣昌,生产出的摩托车,也能第一时间外运。”    
  在成渝高速通车当年,永川、荣昌两地同时提出“高速路战略”。依托这条“西南第一路”,渝西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进入快车道。永川区经信委副主任苏冬梅感慨说:“没有成渝高速,今日渝西地区就不会有在重庆经济中如此重要的地位。渝西的发展势头好,很大程度是因为这里最先通上高速。”   
   成渝高速,堪称重庆高速公路建设的里程碑。但少有人知,这条公路是重庆冒险“改”出来的。   
  在修建成渝高速期间,现重庆高速公路集团董事长李祖伟,当时从事监理工作。在他的记忆里,建设成渝高速的往事清晰如昨。   
  修建成渝高速公路,最初缘于对老成渝公路的改建。1933 年建成的老成渝公路,当时叫成渝马路,全长 440 公里。因弯多坡陡、路面狭窄等先天不足,加上战乱损毁、维护经费奇缺等因素,急需改建。  
   1984 年3 月, 在四川温江召开了成渝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初审会。与会者激烈争论后仍认定,成渝之间只能修二级路,部分路段修一级路。1990 年9 月, 成渝公路改建正式开工。当时,重庆决定将境内114 公里全部改成一级路,即“二改一”。一位老交通人回忆:“这承担了很大风险,因为项目超标了。”   
   为何要改? 时隔20 多年后, 李祖伟回忆说,这是当时市委、市政府的前瞻性眼光,根据经济发展和车流增加提高设计标准。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果荣昌桑家坡至璧山来凤的85 公里按二级路修建, 路基不够宽,所能利用的土石方不够多,剩余的大量土石方没有去处,要占用大量田土。  
   怎么改?经反复论证,重庆交通部门提出“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利用废方,扩宽路基,把二级路改为一级路”的优化设计方案。  
   1991 年,市政府发文批准了“二改一”方案。根据这个方案,重庆段 114 公里利用废弃的土石方,将路基宽度从12 米填筑成24.12 米。1992 年,在成渝路修建过程中,重庆段再一次提高标准,按照高速公路的标准来修建。   
  “今天看来,这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有力地证明,只要对发展有利,改革就要敢于冒险。”20 年后再回头看,李祖伟这样评价。 
  第1 个路网目标 
  “大手笔”提前10 年完成的交通蓝图  
  成渝高速如期建成。但仅仅一条高速公路,远不能适应全市经济发展需要。   
  直辖前,重庆高速公路规划是到 2020 年建成700 公里,包括成渝路、渝涪路、长万路和渝黔路。因为在地图上呈“大”字形,也被称为高速公路“大”字规划。  
   1997 年,重庆直辖,百业待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振兴重庆经济,以交通为切入点”的战略措施。   
  按当时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到 2020 年,重庆主骨架高速路网是“一环四射”,即现在的内环高速公路和成渝、渝万、渝合、渝黔四条高速公路。  
   1997 年这一年,被确定为重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交通建设年,举全市之力建设交通。从此,8 万多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掀起交通建设大会战。南岸等许多区县出现了老百姓主动捐款支持高速公路建设的场面。从1997 年到1999 年的3 年时间,我市相继开工建设渝黔路( 一期)、长涪路等5 条高速公路,“一环四射”的建设格局已具雏形。   
  2000 年,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重庆的交通建设再次提速。   
  同年8 月,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多次考察调研交通建设,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交通建设的具体目标,首次提出“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概念。   
  “八小时重庆”,是要使最偏远的巫山、秀山、巫溪、城口等区县,到主城区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2 至3 天,缩短到8 个小时以内。完成这一目标, 需要新建高速公路279 公里,投资60 亿元。   
  “半小时主城”,即在主城九区范围内,区政府或任何一个重要点到重庆人民广场或者市政府都不超过半小时。   
  “这是重庆交通规划第一次强调时间距离的概念。”市交通行业一位老同志回忆,当时交通系统所有建设者都感到非常振奋。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调整我市高速公路发展规划,认为“一环四射”已难以满足未来重庆的发展需求,明确提出到2020 年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的目标。从此,“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规划目标正式形成。   
  2002 年12 月隆冬。直辖后第三任市委书记黄镇东,调任重庆不到两个月,就召集市交委有关负责人,听取重新编制的重庆交通发展规划。“当时汇报的内容主要是‘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目标在2020 年实现。”市交委主任滕宏伟说,没想到,听了汇报后黄镇东并不满意。“规划内容我都同意,但时间要提前十年。”黄镇东的这句话,滕宏伟至今记忆犹新。   
  尽管直辖后重庆的交通建设大有起色,但“瓶颈”还没有完全打开—— 已建成的几条高速公路中,除成渝路是出境高速公路外,其余都是市内高速公路;如果不把高速公路与国家规划的国道主干线网连接,就会成为“断头路”,难以发挥高速公路的最佳效益、难以发挥直辖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谈不上以交通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黄镇东说:“ 人家走一步, 我们重庆要走一步半、两步,才能赶上别人,否则就越差越多,总也赶不上。”    
  2003 年春寒料峭之时,市委常委会正式通过修改后的重庆市2010 年交通建设规划:到2010 年,高速公路建成“二环八射”,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2005 年年底,“二环八射” 高速公路实现全面开工。 
  第4 次目标提速 
  “大动脉”打造西南综合交通枢纽 
  历史的选择往往有自己的理由。事实证明,机遇每一次降临重庆时,都赋予了她新的重任。  
   2007 年3 月,胡锦涛总书记“314” 重要讲话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 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年6 月, 重庆获批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作为全国惟一一个以省级为单位的改革试验区,重庆被推到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   
  基于对现实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再次调整交通规划,高速公路第四次提速。2007 年5 月,全市第三次党代会对重庆的交通建设又有了全新的表述:“围绕构建城市群和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和完善贯通城乡、连接周边的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完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实现‘四小时重庆’快速贯通。”“八小时重庆”的时空距离缩短为了四小时! 
  2007 年底,重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 公里,到2010 年建成1000 公里,确保“四小时重庆”目标实现。 2008 年,重庆直辖进入第11 个年头。经过前10 年“打基础、建平台”,还清交通“欠账”,重庆交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肩负“ 统筹城乡试验区”、“ 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成渝经济区” 加快发展等重任的重庆,其高速公路建设不再局限于内部简单的交通改善,而是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气魄,把重庆放置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大舞台上,通过建设高速公路去连通一条条“黄金走廊”。  
   当年7 月,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提出,将建设“五个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加快将重庆建设成为大西南综合交通枢纽。   
  11 月,全市召开“畅通重庆”建设动员大会,全面启动“畅通重庆” 建设。重庆高速公路乃至整个交通行业建设,翻开崭新一页。  
   在如火如荼的“畅通重庆”建设带动下,2010 年9 月底,随着渝湘高速黔江至秀山段、渝宜高速云阳至巫山段正式建成通车,“二环八射”2000 公里高速路网全面完成,实现了提前 
  10 年建成的目标。 
  “十二五”再修1000 公里 
  提前10 年建成“二环八射”2000 公里高速路网,这并不是我市高速公路建设的终点。   
  “全市高速路网建设仍将继续完善。”市交委表示,按照市委三届八次全会要求,“十二五”,我市将重点推进成渝复线、重庆到广安、沿江高速等续建和新开工项目1660 公里,新增通车里程1000 公里。届时,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000 公里以上,省际出口通道达到17 个,建成的“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路网将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形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目前,“新1000 公里”高速公路已开工23 个项目,总计1086 公里。当“新 1000 公里”高速公路项目在“十二五” 末建成后,全市高速公路每百平方公里密度将达到3.6 公里,比肩欧洲发达国家水平。   
  在市长黄奇帆看来,新建的1000 公里高速公路有三大作用:第一,目前建成的2000 公里高速公路,使重庆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四小时重庆、八小时周边”,主要解决市域范围内的连接通畅问题。新建的1000 公里高速公路,主要是为了连接周边、辐射全国,形成“三环十射三联线”的骨架高速公路网,使重庆成为交通枢纽。第二,通过高速公路的连接,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第三,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新1000 公里” 高速公路的建设模式将发生转变——不再完全由政府投资修建,而是通过政府引导,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投资者参与建设。   
  黄奇帆说,过去,由于重庆城市规模不大、工商经济不发达,车流量较少,加上全市特殊的山地条件,使高速公路建设成本是平原地区的一倍以上。面对这样的高投入、低产出,没有企业愿意出资在重庆建高速公路。  
   因此目前全市已建成的2000 公里高速公路,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高速公路集团筹资建设,通过在高速公路运行三五年,车流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再将高速公路转让给国内外公司,实现融资良性循环。  
   近年来,随着重庆跻身为国家中心城市,基建设施加快推进、工商经济快速发展,重庆汽车保有量以每年20% 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高速公路收费也逐年大幅递增。如今在重庆建设高速公路,不再需要完全由政府投资修建了,市场平台完全可以实现良性循环。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