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明:物流体系通而不畅成障碍

2012-1-9 7:5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自贸区建立两周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一些问题仍待解决。”云南省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朱振明教授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通而不畅的物流体系已成为掣肘自贸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尤其对于以陆路交通为主的云南而言。此外,通关等软件环境也并不理想,口岸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低,这些都增加了双方贸易往来的成本,是亟待通过进一步协商解决的问题。
除了客观存在的问题,企业对中国-东盟自贸区、东盟国家市场、相关政策缺乏了解,也制约了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不解政策企业错失关税优惠
“总体而言,自贸区建立两周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正朝着共赢、互补的趋势发展。”朱振明分析,从国家层面看,自贸区建成的这两年内,中国-东盟整个区域迎来了无限商机。一大体现就是区域内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被大大推动。
从企业层面看,一部分反应快的企业,打开了东盟市场。特别是象海尔、奇瑞这样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已经在东盟市场牢牢站稳脚跟。东盟国家的企业也迈出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
就普通百姓而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也使他们得到了实惠,比较明显的是,随着进入中国市场的东盟国家水果价格的下降,更多的东盟水果走进中国老百姓家。
但是,目前一些企业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对东盟国家市场、相关政策还缺乏深入了解,制约了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例如,我国出口至东盟各国享受关税优惠的原产货物必须取得我国签发的原产地证书。由于一些企业对此不了解,许多出口企业因此错失本应享受到的关税优惠待遇。
朱振明表示,自贸区建立两周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一些问题仍待解决。且只有随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逐步解决。但从宏观来看,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各国的贸易基本都获得了增长,这块共同的蛋糕正在一起变大。
贸易摩擦难以避免
朱振明说,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如何发展,尚无先例可循。加之东盟十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贸易政策等呈现出多样性,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在具体操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问题。
“例如,中国同某些东盟成员国之间贸易逆差较大,而同其他国之间则是贸易顺差较大。因此,各国都在努力寻找贸易的平衡。”朱振明表示,这导致各国间的贸易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摩擦难以避免。例如,由于面临中国企业的竞争,东盟国家的一些中小企业主认为取消关税使他们的企业受到冲击。在自贸区逐步推进“零关税”政策的实施后,某些东盟国家会以非关税的“隐性壁垒”,例如标准认证等技术条例来保护本国的产业,以避免中国进口的同类产品对本国的相关行业造成冲击。有些国家在执行政策时,还存在着随意性,甚至不按规定执行贸易合同。
其次,通而不畅的物流体系也成为掣肘自贸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尤其对于以陆路交通为主的云南而言。一方面,老挝、缅甸等境外陆路交通的硬件状况还待改善;此外,通关等软件环境也并不理想,口岸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低,这些都增加了双方贸易往来的成本,是亟待通过进一步协商解决的问题。
此外,在自贸区签订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的协定中,货物贸易由于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因此在执行上也相对走在前面。但服务贸易的进展还不是很大,今后双方应该下大力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
作为同东盟国家接壤的沿边省区,又肩负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使命, 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对于云南省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振明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制度性框架为云南拓展同东盟国家的区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云南应该做大做强本省的特色产业,并提高与东盟国家商品结构的互补性,为走出去提供产业支撑;同时要利用地缘优势,在推进一个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六个城市群或次城市群,七个对内对外开放的经济走廊建设的同时,推进与周边国家通路、通电、通商、通关合作进程,把沿边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除了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外,还应该加强政策宣传,提供有效信息、进行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加强在东盟国家的投资、拓展东盟市场。走出去的企业,也应该本着与贸易对象互补、互惠互利共赢的出发点,积极提升国际竞争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