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中国物流发展综合报告综述(中)

2012-1-7 2:3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10~2011中国物流发展综合报告共由四章构成:2010年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环境、2010年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特点、2010年中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011年中国物流业发展展望。 
  第二章2010年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一、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我国物流运行态势总体良好,物流需求显着增加,运行效率有所提高,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社会物流总额实现较快增长 
  2010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实现125.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增幅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受上年同期基数影响,增幅呈现前高后低态势,第一季度增长20.8%,上半年增长18.4%,前3个季度增长16.8%。2010年单位GDP对社会物流需求的系数为1:3.15,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呈加速增长态势。 
  从构成情况看,工业品物流总额113.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90.2%,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进口货物物流总额9.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2.1%,增幅比上年提高34.9个百分点,表明我国进口货物物流重回快速增长通道。农产品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和单位与居民物流总额同比分别增长4.3%、39.5%和14.7%,显示国内需求保持了旺盛的发展趋势。 
  (二)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稳中有降 
  2010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运输费用3.8万亿元,同比增长14%,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4%,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保管费用2.4万亿元,同比增长20.5%,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3.9%,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管理费用0.9万亿元,同比增长19%,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2.1%,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201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比2005年下降0.5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提高。 
  (三)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 
  2010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2.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1%,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9%,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与上年基本持平。 
  (四)货物运输量大幅攀升 
  2010年,全年货物运输总量320亿吨,比上年增长13.4%,增幅上升5.9个百分点。货物运输周转量13.73万亿吨公里,增长12.4%,增幅上升2.6个百分点。其中,民航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增速强劲,分别达到25.1%和39.9%。公路货运量分别占货运总量和货运周转量的75.7%和31.2%,仍然是主要的货物运输组织方式。水路货运量虽然只占货运总量的11.4%,但却以46.8%的比重占货运周转量第一位,显示其在大宗物品和远距离运输中不可替代的优势。铁路货运量分别占货运总量和货运周转量的11.4%和20.1%。 
  二、物流基础服务供需两旺 
  (一)公路货运市场 
  2010年,公路货运市场上,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局面没有改变,但在外资、民营、国有三方竞逐的推动下,传统的公路货运模式加快向大型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公路快运加快推广;货运模式开始转型;延伸服务满足需求;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启动。 
  (二)铁路货运市场“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全面提速,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达8358公里,在建高铁1.7万公里。目前已经运营的高铁可使既有线增加图定货物列车83对,折合日均10200车、62万吨左右,年增货物运输能力2.3亿吨。随着高速铁路陆续开通,将使既有铁路运能得到大幅释放。铁路物流节点加快建设;货运组织方式逐步创新;铁路联运提到日程。 
  (三)航空货运市场 
  2010年,我国航空货运市场发展基本表现为“先扬后抑”,但略有不同的是具体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运力力资源整合趋势明显;中西部地区市场加速启动。 
  (四)水运市场 
  港口货物吞吐量稳步回升;航运企业并购整合提速;内河水运迎来发展机遇。 
  (五)仓储市场 
  2010年仓储业各项经济指标均取得较高的增长速度;仓储业规模扩大;冷库建设快速增长;金融物流业务增速放缓。 
  (六)快递市场 
  据中国快递协会统计,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3.4亿件,同比增长25.9%;业务收入累计完成574.6亿元,同比增长20.0%。快递日业务量突破1000万件,进入世界前三位。 
  快递经营许可过渡期结束;快递“暴仓”瓶颈凸显;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三、物流企业加速成长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全国重点物流企业统计调查汇总数据显示,2010年前3个季度调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去年同期的下降18.4%,转为增长41%;主营业务利润额由去年同期的下降17%转为增长44.8%,重点调查企业全部实现盈利。预计全年较2009年实现较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与金融危机暴发初期的2008年相比,也将有20%左右的增长幅度。从结构来看,专业物流业务增长迅速,汽车物流、工程物流、煤炭物流等专业物流业务增长超过40%。 
  市场集中度加快提升。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10中国物流企业50强排名”显示,前50强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506亿元,比2005年增长26%。 
  物流企业核心群体初步形成。从2005年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开展A级物流企业评估工作。 
  兼并重组迎来新一轮高潮。2010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冷链、医药、快递等专业物流领域兼并重组热潮涌动。 
  专业化变革打造核心竞争力。 
  模式创新抢占高端市场。物流企业加快推动业务模式创新,改变传统业务流程、提供增值服务服务、获取较高市场回报。 
  网络布局加快全面扩张。一是外资企业重新布局中国市场。二是内资物流企业加大网络投资力度,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拓展国内物流市场。 
  联盟合作走向深入。一是大型物流企业加快与物流节点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和产业布局。二是物流企业深入推进“大客户”战略,与重点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四、企业物流整合联动 
  分离分立物流业务。制造企业分离内部的物流部门和业务,组建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提升配套服务能力,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需求增长。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10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在企业货运总量中,委托代理货运量占货运总量的57.4%,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表明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更多地选择物流业务外包,以利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召开的“重点联系物流企业座谈会”调研分析,随着企业对一体化物流理念的逐步认同,企业外包需求从传统的运输、仓储服务向代理采购、分销执行、配送中心管理、物流方案设计等一体化需求转变。 
  商贸企业增强物流服务能力。连锁零售、生产资料流通和传统批发市场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形成商贸加物流的一体化服务模式。 
  联动融合趋势明显。制造企业与专业化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布局调整,形成以工业企业为核心,专业物流企业为依托,采购、生产、销售和回收物流的一体化管理。 
  企业物流效率有所提高。调查企业汇总数据显示,2009年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物流成本比上年增长8.2%,增幅低于销售总额增长0.7个百分点,同比回落20.1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物流效率有所提高。其中,运输成本同比增长1.8%,增幅同比回落28.9个百分点。保管成本增长11.9%,增幅同比回落24个百分点。在保管成本中,配送成本、仓储成本、货物损耗成本和利息成本同比增长17.4%、7.2%、2.4%和3.6%,增幅均有较大回落,分别为15.4个、35.8个、4.6个和55.4个百分点。此外,物流管理成本增长10.7%,增幅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五、行业物流专业配套 
  (一)农业物流 
  农业物流受到政府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一次聚焦农业问题,2010年7月颁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等都明确提出腰大力发展农业物流。 
  农业物流网络初步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与可追溯体系建设迈开步伐。 
  (二)钢铁物流 
  钢铁物流规模巨大;钢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钢铁物流探索模式创新;钢铁物流园区(中心、基地)成效初显;钢铁物流行业组织成立。 
  (三)汽车物流 
  汽车物流规模大幅增长。2010年,我国汽车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刷新全球汽车产销记录,较上年增长37%。汽车产销的繁荣也为我国汽车物流行业带来了成长机遇。 
  汽车企业推进物流战略合作。目前,国内绝大部分汽车制造企业都有自己控股或参股的合资汽车物流公司。 
  汽车物流市场集中度提高。目前,80%以上的汽车物流市场集中在安吉物流、长久物流、一汽物流、安达物流、中铁特货、深圳长航、风神物流、中信信通、东风车城、长安民生、同方环球、重庆中集等十余家大型企业。这些物流公司与国内主流汽车制造企业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整车物流和零部件物流两大领域继续高速发展,行业售后服务备件物流和商用车物流两个细分市场进入快速整合阶段。 
  零部件物流行业逐渐成熟。主流汽车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合作关系,快速发展的零部件物流质和量均有增长。 
  汽车售后服务备件物流成为新热点。目前汽车售后服务备件具有网点数量众多、终端需求量小、品种繁多、包装复杂等特点,因此备件物流存在相当高的难度。一汽物流、风神物流、安吉天地在售后服务备件物流领域已经有了深入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行业中成为领军企业。 
  多式联运开始起步。目前,公路运输仍然占据80%以上的汽车物流运输市场。随着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目前主导的公路运输模式开始引入水路、铁路资源,走多式联运的道路。 
  (四)医药物流 
  医药物流投资门槛提高。2009年1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新版GSP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新版GSP对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资质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提高了投资医药物流行业的进入门槛,对现有医药流通企业的业务量、投资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市场需求向领先企业集中。国药、上药、九州通这三家医药物流企业目前行业排名前三,在整个行业的份额仅占到20%左右,市场集中度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新版GSP(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新医改政策的逐步制定,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和全国布局,市场集中度快速上升。 
  市场投资热度持续升温。受GSP新规(征求意见稿)、基本药物招标配送制度引导和影响,由医药企业自行投资兴建现代化物流中心的新一轮物流项目方兴未艾。2010年国内新投产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就有国药控股山西物流中心、河北乐仁堂医药物流中心等。新开工的现代化物流中心有吉林长白山医药物流中心、山东北药中信医药物流中心、甘肃药品统一配送中心、广州国际医药港、北医股份黑龙江医药物流中心等。 
  医药流通主管部门确定。2009年8月,国务院决定由商务部负责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2010年6月,中编办正式发文,明确商务部是药品流通行业主管部门。 
  (五)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规模巨大。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全国现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其中冷却物冷藏量140万吨,冻结物冷藏量740万吨;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0000辆,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 
  规划出台提振行业信心。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全面分析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形势,并提出了今后5年冷链物流发展的具体目标: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 
  重组并购推动行业整合。 
  基础设施建设掀起热潮。规划出台后,中央和地方财政都对冷链、冷库建设有了明确的资金支持,全国也掀起了冷库建设的热潮。 
  专业化企业群体开始形成。我国专业化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开始兴起,绝大部分新成立的冷链物流企业是原有从事冷藏运输或仓储的企业转制而成,或者从生产企业分立出来。 
  冷链物流行业组织成立。2009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冷链物流(标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中国物流技术协会。截止到2010年底,已经发布和正在制修订的国家标准项目已经达到10项。2010年底,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 
  (六)电子商务物流 
  电子商务物流规模快速上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电子商务类互联网应用则成为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最快、最迅速的主力军。2010年,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据艾瑞咨询统计,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全年交易规模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33.5%。2010年电子商务市场细分行业构成中,针对企业级用户的B2B类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88.3%,针对个人消费者的B2C类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11.7%。中小企业的B2B将仍然是未来电子商务交易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此外,网络购物及机票酒店等个人用户网络消费的增长态势显着,未来将为电子商务市场贡献更多的交易额。电子商务在我国正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对物流、交易、售后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商务企业加大物流投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服务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越来越无法跟上客户企业的需求。 
  全国网络布局加快形成。 
  平台开放战略成为现实。电子商务企业在完善自身物流软硬件实力的基础上,执行平台开放战略,一方面丰富了网站的商品种类及数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收入来源,分摊了投入成本。 
  六、区域物流加强合作 
  (一)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物流集聚 
  近年来,国务院密集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大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力度。西部大开发、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总体战略,以及“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长(沙)、株(洲)、(湘)潭”、“广(州)佛(山)同城”,“郑(州)汴(开封)一体化”,“长三角”等区域发展战略,催生了物流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快速发展。此外,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也促进了物流业集聚。由于政府在城镇化规划和建设上的力度不断加大,势必对物流业集聚区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各省市区加快区域物流布局;区域物流中心加快形成;港口群物流实现大发展。 
  (二)区域物流一体化全面推进 
  长三角地区物流一体化持续推进;珠三角地区物流合作走向深入;西部地区物流合作开始起步;东北地区物流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跨区域物流合作取得进展 
  北部湾物流合作受到关注;大陆桥物流合作潜力巨大;海峡两岸物流合作启动;东北亚物流合作取得突破;粤港澳物流合作不断深入。 
  七、基础设施加紧建设 
  (一)综合运输体系初具规模 
  1.公路路网格局基本形成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5年新增63.9万公里。高速公路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7.4万公里,新增3.3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西部开发8条省际通道基本贯通。 
  2.铁路建设高速推进 
  截至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万公里,5年新增1.7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到8358多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郑州-西安、上海-南京、上海-杭州等高铁建成投入运营,在建高铁达1万多公里,目前全路日开行动车组列车近1200列。 
  3.水运网络初步形成 
  沿海港口5年建成深水泊位661个,达到1774个,新增通过能力30亿吨,达到55.1亿吨,基本建成煤、油、矿、箱、粮五大专业化运输系统。 
  4.民航设施初具规模 
  民航基础设施5年投资2500亿元,相当于前25年民航建设资金的总和。定期航班机场达到176个,5年新增35个,改建了一批机场,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机场体系。民用航空运输机队总数达1610架,是2005年的近1.9倍;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是2005年的2倍、1.9倍和1.8倍。 
  5.多式联运快速发展 
  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完善,促进了多式联运快速发展。 
  (二)物流园区热度不减 
  1.物流园区需求潜力巨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外贸易的持续回暖和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形成了物流园区的有效需求。一是随着国内企业积极寻求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转移,开始将生产制造基地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搬迁,企业为保证生产服务能力必然需要更多的生产和仓储设施。二是基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消费市场的良好预期,许多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货运代理公司以及大型零售企业继续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步伐,逐步深入到二、三线城市开拓市场和扩充业务,需要物流仓储设施和配送中心支持。三是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大量资源性原材料的进口和加工制成品的出口,都需要仓储设施和物流园区提供支撑服务。最后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网络购物的大众化,推动物流业务量显着增长,形成对物流仓储和园区的旺盛需求。 
  2.物流地产投资再现热潮 
  外资地产开发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加快布局中国市场。5月,嘉民集团(Goodman Group)宣布与河北省廊坊市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参与“北京—天津大区”一流商务及物流枢纽项目的开发。9月,美国安博(AMB)置业有限公司在广州投资的安博广州开发区物流中心(速诚仓储)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12月,普洛斯加快东北地区物流设施的占领布局,普洛斯沈阳(浑南)现代服务产业园建设启动。此外,腾飞中国、丰树集团、绿野资本、宝泽集团等外资地产巨头均在中国市场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国内商业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开始涉足物流地产。3月30日,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货站相邻的富力空港物流园公用型保税仓、出口监管仓正式挂牌,标志着富力地产正式进军物流地产。部分物流企业选择重资产道路,加入到物流地产的投资队伍。宝供物流计划通过与国开行合作,力争在未来2~3年开展全国物流基地扩张计划。中外运长航、海丰国际、安得物流等物流企业也纷纷涉足物流地产。多元化资本进入,为物流园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3.网络化布局初步显现 
  一些物流园区(基地)加快跨区经营、网络布局,挖掘发展潜力。浙江传化物流公路港模式较为典型,目前已在3个城市连锁复制,2010年,苏州基地投入运营,浙江传化富阳项目开工建设。山东盖世物流集团也正在各地加快复制已经成熟的物流园区模式。普洛斯已经在北京、重庆、成都等18个主要城市投资、建设并管理着53个物流园,基本形成了覆盖中国主要物流枢纽的平台网络。此外,铁路部门规划的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更名为铁路物流中心),以其占地面积大、联运能力强的巨大优势,成为新的物流枢纽网络。铁路货运场站的布局调整也在进行之中。 
  4.中西部园区大力推进 
  中西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纷纷由政府牵头,大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4月,成都青白江大宗散货物流园区,四川东方物流成都青白江基地破土动工,标志西部铁路物流枢纽建设全面启动。7月,西安国际港务区内的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竣工建成,意味着西安国际陆港的口岸服务功能初步建成。11月,投资100亿元的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在重庆巴南区投建,有望成为西部最大的基地之一。此外,郑州、昆明、南宁等在内的中西部大城市,都启动了建设物流园区的“引擎”。 
  5.物流园区专业化发展开始起步。 
  6.加快自身调整整合步伐。(未完,待续)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