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滞销”现象为何频繁出现?
2012-12-6 11:0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曹亚慧
《汉书·食货志》中说:“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
今年蔬菜丰收,自10月下旬以来,多地出现多种蔬菜收购价格下跌和再次遭遇严重的滞销问题。近年来接连出现的蔬菜收购价格大幅波动、阶段性滞销等迹象不断拷问着我们:在目前这个阶段,究竟应该发育、建立和完善怎样的农产品流通制度和市场体系?我们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是不足,还是过度?是在有为和缺位之间徘徊,还是根本没有找到求解的方向?农产品“卖难”问题该如何解决?滞销频繁令人反思
我国已经是蔬菜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消费大国,2011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91亿亩,产量达到6.77亿吨。然而,2011年,河南中牟官渡村芹菜滞销,大连金州区百万斤白菜滞销,山东省青州市蔬菜滞销,湖北省嘉鱼县包菜滞销,河南荥阳市萝卜大量滞销……2012年年底再次出现季节性的、周期性的蔬菜滞销。是什么让蔬菜滞销问题年复一年地出现,而且是在不同地区大规模暴发?
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出现蔬菜滞销是多重因素造成:第一,这几轮的滞销问题本质是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的生产过剩,这都和生产与市场的不协调有关,即供求不平衡。原因是缺乏组织化引导、盲目种植,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农民缺乏掌握市场供需的能力,不能依据市场自我调节种植规模。第二,天气是“菜贱伤农”的祸因之一,暖冬和晴天缩短了蔬菜的生长周期。往年,一般是南方蔬菜先上市,南方蔬菜下市的时候北方蔬菜才上市,之间有个时间差。而今年是南北方的蔬菜几乎在同一时间上市,造成了市场供应饱和。第三,2011年农产品领域的民间投机资本撤出,2010年上演的菜价泡沫也随之破裂,从而引起菜价大降。第四,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未感受到菜价下降,抑制需求。第五,我国仓储冷藏能力的不足,不能应对农产品集中上市的现状。第六,农产品龙头企业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菜商往往是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就一拥而上,不好的时候马上退出,这又导致了流通不畅。
近年出现的蔬菜价格大幅波动、阶段性滞销等迹象表明,蔬菜产业正面临市场分化、流通梗阻、结构升级和行业整合性调整等挑战。正在形成蔬菜产业发展的倒逼机制,蔬菜行业需要新一轮的调整和自我“救赎”。产销信息亟待疏通
不论是去年的土豆滞销,还是今年的白菜、芹菜滞销,都是“一窝蜂”跟风种植惹的祸。菜农看到头一年什么菜价格高,来年就种什么,而非市场需求。然而,跟风种植的背后则让我们看到:菜农的市场供求信息获取能力及判断能力、市场的应变能力都很弱。“菜贱伤农”问题多次出现,其深层次原因就包括全国性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滞后,蔬菜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串接严重缺位。
“在农产品流通管理方面,缺乏供应链上的信息对接管理,缺乏权威的信息指导。”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明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陈明均指出:“由于参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者基本都是各自为营,很难得到全面的、准确的市场需求和交易信息,信息不对接或信息不畅通,将很难有效对接生产、采购和销售。”
对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陈明均告诉记者,首先,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都纷纷响应号召建立了自己的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但是这些平台信息多是事后的信息,也就是蔬菜到了销售终端的信息 (比如价格、市场销售量等情况)。“而生产过剩则供过于求,应该从生产上找原因,也就是说事前 (蔬菜种植之前)没有指导性信息;同样,在蔬菜进入销售期,出现了某一类蔬菜滞销的情况,没有事中的市场预警。例如,多出来的那部分蔬菜该按什么价格出售,是否该就地储存,这方面的市场预警是没有的。所以出现滞销问题,往往农户和经销商都只能束手无策。”其次,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一直实行的是横向管理体制,即农业部主管种植和生产;商务部门主管流通,在产品质量检测、税务等方面,又涉及到国家质检、工商等部门,消费信息方面又有国家统计局;由于这种横向行政管理部门间关系复杂、部门分割,就造成了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第三,相关信息的统计太粗,反应太慢。如蔬菜经营者需要动态的信息,而且需要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市场预测信息,但是目前还没有哪个部门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全面的信息。而同样,出现滞销问题没有数据和信息怎么进行宏观调控?
对于上述问题该如何解决,陈明均也给出了他个人的建议:“应由国家组织或引导专业机构部门搜集、整理、发布相关信息。国家可以制定一个农产品信息统计标准,涵盖生产前端、流通中段、销售终端的统计标准。例如,农业部在生产阶段需要统计哪些品种和哪些信息,商务部在销售中段要统计哪些品种和哪些信息,统计局在消费信息方面需要统计哪些信息。这样将蔬菜产销链条上的参与部门信息串接成链,及时发布具有权威性的蔬菜供求、走势等预测性信息,构建信息共享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市场一体化信息通道,才能做到对整个蔬菜行业的信息指引。”
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在对破解蔬菜流通困局的调研中也发现,信息指导非常重要。因此,各地蔬菜主管部门要注意提前对种植面积、种子、农药、化肥采购情况等先行指标进行监测;还需要了解掌握主要蔬菜品种的播种面积、长势、产量、采摘时间等生产情况,同时还需要对各地主要蔬菜品种、价格、销量及时监测,掌握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发布蔬菜供应、需求、价格变化信息,积极引导蔬菜生产和市场流向,对滞销卖难品种进行分析预警。
只有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蔬菜综合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向蔬菜生产、流通、销售等企业和关联人员提供蔬菜产销信息,才能有效防止盲目跟风种植、供大于求、丰产滞销等顽症,实现蔬菜生产、流通、销售整个链条衔接更加紧密。
“农超对接”难以 “解渴”
近年来,为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对接产销,经过多番探索,“农超对接”模式诞生。然而,“农超对接”目前来看还无法形成解决蔬菜流通的主导力量。
“商超企业承担了太多的额外成本,包括对农户或合作社的管理、组织从产地到城市的长途运输和城市门店的配送等方面。说起来简单,但收购、运输等环节,一样都不能少,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复杂而烦琐。”一家大型超市负责人告诉记者。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产品经由直采直销销售的比例仅为15%。2011年,在发生菜农自杀事件的山东济南历城区唐王镇,也有“农超对接”。“农超对接”采用“订单种植”模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把品种、数量提前通知农户,用订单决定生产的方式使卖菜有了保障。但是,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全国依然有很多蔬菜产地的村镇仍然是一家一户生产,农超之间没有实现有效对接。
在洪涛看来:“零散的生产方式让菜农和超市、农贸市场之间的沟通成本居高不下,也让一些好措施推行起来相当缓慢。农户认为农产品进入超市质量要求高、手续复杂。因此,就造成了‘农超对接’模式执行不到位。”
陈明均则向记者解释说:“‘农超对接’这种模式发展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农超对接’不仅仅是为简单的蔬菜销售,而是当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对产品要求较高,需要完善可追溯体系的产品,那时‘农超对接’才能成为主流。就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现状和城市消费水平而言,‘农超对接’全面铺开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他还指出,被我们一直误解的“农超对接”减少了很多环节,菜价就一定便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说,乍看上去,“农超对接”可以省去批发环节,但关键是,“农超对接”还要求超市拥有强大的物流配送、先进的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体系等,这并非一般超市能做到的。实际上,“农超对接”也需要超市对蔬菜进行产地采购,经过物流运输到配送中心进行储藏,然后还要配送到超市的各个门店。而经过这些过程,也会产生成本,诸如物流、人工等成本。与批发市场巨额的销售量相比,销量很小的超市,根本不具备规模化经营的优势,很多超市对搞“农超对接”没有兴趣。此外,“农超对接”对于产品质量、种植规模等要求较高。而且超市多样化经营,需要多品种,散户种植和中小型农产品企业往往难以满足要求。由于当下蔬菜种植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低,开展“农超对接”面临诸多困难。
与此同时,我国的超市虽然近几年发展特别快,却还不是最主流的蔬菜消费方式。所以只依赖“农超对接”这一招,很难解决所有蔬菜销售的问题。
下面一组数据可以非常好的说明上述问题。在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农超对接”能达到50%~80%的较高比例。尤其美国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80%,而我国仅为15%左右。在我国大中城市,80%左右的蔬菜经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社区菜场售出,批发(集贸)市场是蔬菜流通的主渠道。
在产销衔接诸多方式中,“农超对接”成为缓解“卖难”、“买贵”的一步重要探索。但我国“农超对接”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接规模不够大、对接面不够广、对接关系还不够稳。洪涛认为,在我国蔬菜种植相对分散、规模化不强、组织程度较低的现状下,寄望于“农超对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产销衔接问题。建议采取多种渠道模式,如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农网对接、农基对接、农销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渠道将活跃市场。应从不同的蔬菜品种和不同的区域差别,形成多种模式、多种供应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蔬菜流通体系。蔬菜流通呼唤新政
解决蔬菜滞销问题,政府不能只流于形式地救急,更应在社会上形成整体合力,进而终结蔬菜丰产滞销之殇。
那么谁才是蔬菜流通的“救世主”?陈明均指出:“规模化种植,无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最终趋势。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才能提高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应大力推动农民协作合作社体系的建设,使产销直接挂钩,让农民按订单数量来组织生产。”
“菜篮子”虽小,意义却大。要解决蔬菜流通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应完善蔬菜流通体制和机制,真正发挥市场主导机制和政府宏观间接调控的作用。
对此,洪涛也指出,拓宽流通渠道,做好蔬菜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工作,积极为蔬菜找“婆家”,大力发展“订单蔬菜”种植,菜农按照客户、合作社的订单种植适销对路的蔬菜。其次应进行产销对接,多方建设流通渠道,发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长效机制作用,组织指导大型连锁超市、大型企业食堂等需求量大、有仓储能力的单位直接采购。同时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农民成立农村合作社,加大规模化种植,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打破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小生产,大市场”的现状。对于农产品流通体系薄弱导致的局部地区农产品流通不畅、产销信息不对称和价格预期不稳定等因素,国家应该尽快作出反应。
陈明均还提出,需要创新终端经营模式,针对蔬菜集中上市、出现滞销问题:一方面,可以进行产地加工转化,蔬菜产地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蔬菜经销商、加工企业的财政支持,例如给他们一定的贴息贷款,让这些企业有能力进行蔬菜的收储加工,将新鲜蔬菜转化成蔬菜制成品;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国内蔬菜流通应急储备能力。建立蔬菜“两级储备制度” (即地方储备和中央储备)。发挥地方储备和中央储备的应急调节作用,临时收储一批具备贮存条件的“卖难”蔬菜,消除区域性过剩或区域性紧张,以保护菜农利益。在需求峰值时再进行抛售,这样还可以在菜价过高时起到稳定价格作用。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