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船企逆势“突围”

2012-12-28 10:24:00 来源:中国水运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有船界人士将去年的船市形容为“灰色”,将今年的船市形容为“黑色”。虽然这一说法是否完全正确还有待时间检验,但其在业内引起广泛共鸣的现实充分表露了当前船舶行业遭遇的困境。 
  大浪淘沙见英雄,沧海横流显本色。严峻市场形势让行业进化的脚步加速,2012年,正是船舶修造企业自我沉淀、逆势“突围”的一年。
  三部曲勾勒发展之道
  “十二五”是我国船舶工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2012年,工业与信息化部以三部“重量级”文件,为船舶工业勾勒了一条清晰的发展之道。
  3月12日,工业与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正式发布《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2015年船舶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0亿元,出口总额超过800亿美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超过20%”、“船舶配套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进入世界造船前十强企业达到5家以上”等具体目标,描绘出未来世界造船强国的“中国脸谱”。
  4月17日,由工信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的《船舶工业标准体系》(2012年版)公布,这是近10年来船舶工业标准化领域的第一份顶层规划,为船舶制造企业相关产品设计、制造、试验、修理、管理和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依据。
  10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行“精益造船”和“绿色造船”,以“两化融合”为重要手段,进一步提升造船总装化、管理精细化、信息集成化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船舶工业实现由大变强。
  在这发展“三部曲”的带动之下,一年来,全国十多个省、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船舶工业发展的“真金白银”的措施,为船舶工业的平稳发展铺平了道路。
  百万亿为行业“输血”
  船舶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条腿。在我国116个产业部门中,有97个产业与其有直接联系,尤以机械、冶金、电子等行业最为密切。但现在,来自于航海运力过剩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诸多负面的压力,使造船行业陷入周期性低谷,急需“输血”和“造血”。
  11月29日,国家开发银行船舶融资中心在大连正式揭牌成立。作为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首个专门支持某一行业的总行业务部门,该中心表示,将运用中长期融资手段,为我国航运企业、造船企业以及在中国造船厂建造船舶的境外船东提供融资融智服务。2008年以来,国开行累计向造船业、航运业承诺贷款260亿美元,已发放131亿美元,贷款余额约100亿美元,成为支持航运业、造船业的重要金融力量。
  12月4日,中国进出口银行与5家国内外航运船舶企业签署贷款协议,合同总金额近70亿元,贷款将用于支持国际航运企业从国内订造船只或直接支持国内船舶企业出口,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等造船企业均为此协议的受益者。作为支持中国航运和造船业的主力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这一举措,将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危机,渡过难关,从而贯彻落实国家“国货国运,国轮国造”的战略方针。
  海工热引领企业转型
  2012年,国际海运市场持续低迷,船舶修造业也面临一场“生死劫”。而热闹的海工市场恰如“万绿从中一点红”,吸引着众多企业掘金“蓝海”。
  10月19日,熔盛重工海工业务的全球运营平台——新加坡熔盛海事公司(RSOM)正式宣布成立,同日接获1艘2000米深水钻井支持驳船总包合同。熔盛重工总裁陈强表示,随着在高端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的布局日趋完备,公司将加快向海工全面转型升级的进程。
  12月4日,招商局集团投资100亿在江苏海门兴建江苏海工及修造船基地项目,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200亿元,税收超10亿元。
  而随着国内众多造船厂将海洋工程装备作为“寻机遇、稳增长”的重要途径,一批国际一流的海洋工程装备相继问世,为“十八大”海洋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