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强化物流职教的内涵建设
2012-12-1 12:4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本报记者 张颖川
近年来,在物流职业教育领域,无论是教育研讨会还是教学实践,无论是在职业院校还是在物流企业,关于强化内涵建设的话题屡屡被提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科研院校、物流企业的高度重视。
而在日前由教育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承办的“2012全国物流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化物流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更是成为与会者热议的焦点。
内涵建设是必然“教育的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外延规模建设而言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任豪祥告诉记者,物流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主要包括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而加强内涵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目的是培养更加优质、技能全面的物流人才,意义重大。
近十年来,我国的物流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职业院校数量激增,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教育资源的结构性过剩。具体表现为,由于物流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物流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在质和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近年来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生源都在大幅下降。广大院校陷入了激烈的生源争夺战中,而专业、师资队伍、课程等内涵建设的好坏,则成为院校吸引生源的制胜武器。教育大方向的发展趋势以及严峻的客观教育环境,要求我国的物流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内涵建设,由粗放型建设、规模建设向集约型建设、内涵建设转变。
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虽得到长足发展,物流人才紧缺的矛盾基本缓解,但在内涵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办学缺少政策推动和制度保障,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学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沟通不畅,合作难以深化;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岗位要求不能对接;缺乏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教师对企业的业务运作和实际岗位操作不了解,使教学与企业实际脱节;学生缺乏实习实训环境,在企业中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更为少见,使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造成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制约了物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也正是鉴于此,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提出了质量建设工程,加强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抓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内涵建设;而在即将发布的《关于促进物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加强职业院校物流类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物流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专业建设是根本“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是高职院校生存的重要基石和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文振华这样对专业建设进行定位。
据记者了解,物流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专业体系建设、专业品牌建设、专业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具体专业细分也是类别多样,如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
而在专业品牌建设方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据文振华介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自办学以来就始终坚持“品牌专业强校,特色专业兴校”这一理念,以物流管理专业等重点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大力推进专业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专业内涵建设有效加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在物流专业建设上也积极作为。一方面,他们大力推进物流专业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上手操作能力;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学校重视所开课程能与企业的应用操作衔接;顶岗实习与毕业求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努力创新物流专业管理,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相结合,安排专业教师下基层调研、挂职,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不断加强国际交流。
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校长李建成告诉记者,正是由于大力推进专业品牌建设,使得该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习指导、实训安排等各方面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的行业影响力大大提高,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力,目前有很多国外的院校到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进行交流合作。“一个职业院校,能够在一个地区立足,不是靠学校规模多大,而是靠有没有品牌专业,教学质量是不是过硬,这个是根本所在。”李建成强调。师资建设是保障
如果说,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核心和根本,那么,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职业院校教学的主导力量,是强化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要想强化物流职教内涵建设,推动物流人才培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而“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
所谓“双师型”教师,与一般教师不同,是指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他们既要有从教的资格,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具有与从事教育工作相适应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职业经历,具有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行业最新技术,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的技术和业务。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关键。”河北经济管理学校物流系主任苏国锦表示,职业学校物流专业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就要教会学生懂技术、会操作、能应用。这些操作应用能力在书本里和黑板上是无法学到的,需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来实现。这就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出了客观要求。
另据记者了解,我国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主要是“双师型”教师缺乏。目前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尚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特别是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所以,鉴于物流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兼重的特殊性,以及当前的物流职教发展形势,培养“双师型”教师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方面,河北经济管理学校的探索可圈可点,成效也是非常显著。据苏国锦介绍,该校是从2006年开始着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最初和物流企业合作开发物流实训中心,到物流专业老师开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发校本教材,再到完成两项国家级教学改革课题,物流专业一直走在学校,乃至河北省物流专业的最前沿。通过7年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物流专业教师在企业环境中得到了锻炼,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得到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物流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效果,说明这一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内涵建设的甜头恰恰就在这里,叫做良性循环。你越强化自身的内涵建设,你越有实力;越有实力,有能力的人越向你那里集聚,教师队伍会越来越壮大,教师素质会越来越高,各方面工作自然也会做得越来越好。”苏国锦自豪地说。校企合作是关键“谈到物流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校企合作是关键和难点所在,亟待强化。”文振华对记者说。
所谓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搭建教学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对接的平台,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行业企业工作流程、岗位标准最大限度实现无缝对接,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职业人。校企合作做得好,对于物流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物流人才培养工作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校企合作是物流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实不为过。
而说到它是难点,文振华告诉记者,在职业教育方面,校企合作已经谈了很多年,但一直是喊的人多,做的人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总被一条“鸿沟”阻隔而难有实质性进展。
一方面,以往学校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知识有余而实践不足,应用性不强,很难受到企业的欢迎;另一方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企业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并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
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致使物流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严重脱节,用人单位和育人单位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学校培养了大批从业者,但是企业急需的人才没有,供应与需求很难匹配。在这样的情况下,强化落实校企合作自然成为重中之重。
首先,需要政府部门“搭台”。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政府职能部门还可以建立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和校企人才洽谈会制度,促进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对接的长效机制,助力“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其次,便是学校和企业“唱戏”。学校应该主动走向市场,深入到行业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到实践中去,了解企业在想什么、做什么,加强教学培养和人才教育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作为企业,也应该有所作为,主动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强化校企合作,把用人的要求和标准融入到企业培养人才当中,让学校的老师更多地了解企业运作情况、企业对实际人才培养要求,这样才能为企业量身培养具有各种知识和能力的人才,才能够符合企业的需要。“校企合作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提升产业,最终达到引领产业发展的目的。”文振华对记者说。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