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贸易11年增9倍 开发远东或成合作新契机
2012-11-27 18:53:00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按照2008年俄罗斯宪法修正案,俄总统任期从4年延长至6年,这意味着,今年重新掌舵俄罗斯的普京,其总统任期将持续到2018年。未来六年普京的坚定目标是——恢复俄罗斯的世界强国的地位。那么未来六年的中俄关系,会处于怎样的战略坐标?
今年年初,普京就发表了数篇类似总统竞选宣言的文章,其核心观点就是要千方百计恢复俄罗斯在世界上的第一流强国的地位。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就是必须实现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
俄罗斯的私有化已经基本走上轨道,再出现大飞跃并以此增加经济活力似乎不太可能;而大规模调整经济结构更是非常艰巨的举措,这不但需要投入天文数字的资金,而且有可能造成失业人数激增,诱发社会动荡。
因此,俄罗斯要在近期促使本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只有两个方面的途径可供选择:一是下大气力开发经济潜力极为强大、但开发力度依然欠缺的远东;二是以远东为着力点,把自身融入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亚太地区。而在此两方面,中国都是俄罗斯首屈一指的合作伙伴。
中国是开发远东所需资金和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
远东地广人稀,面积占俄全国的36.4%,人口只占4.4%,经济产值只占5.4%;而且,苏联解体后,远东地区人口流失的问题十分严重,比人口最多时的1000万人减少了三分之一。苏联时期建设的多个中小型工业城市,由于人口锐减,也不得不废弃。
远东蕴藏着俄全国95%的锡和锑、80%的金刚石、60%的汞、24%的钨、10%的铁,还有200亿吨煤炭、100亿吨石油和25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在俄罗斯西部、中部已高度开发的情况下,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潜能显然将集中在远东地区。
与此同时,作为俄罗斯传统的主要贸易伙伴——欧洲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后,元气大伤,与俄罗斯的贸易额急剧下降,而且短期内难以恢复。因而,俄国各界的目光纷纷转向远东。
2012年9月5日,普京在《华盛顿日报》发表文章说:“我们把彻底融入亚太空间视为整个俄罗斯未来取得成功,首先是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最重要保障。”这种观念在俄罗斯执政集团也正在形成共识。随即,俄政府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在讲话中指出:“俄罗斯至少应把50%的外贸份额落实到亚太地区,应积极吸引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亚太经济体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普京的智囊卡拉加诺夫甚至主张迁都,从莫斯科迁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其他一些专家也主张,至少要把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第三首都。
2012年5月21日,俄联邦成立了远东发展部。有关部门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10年翻两番;同时在两地增加500万个就业岗位。
然而,俄罗斯开发远东存在两大难题:一是财力紧缺,二是劳动力不足。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俄罗斯开发远东离不开国际经济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亚太近邻的经济合作。
开发远东需要投入巨资,有消息说,仅发展基础设施就需要投入1.33万亿美元,而对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市的现代化改造就投入了210亿美元。俄政府已在远东投资数十亿美元,还准备再投200多亿美元,但仍显得捉襟见肘。
相对而言,中国存在一些社会资本尚找不到有比较稳定回报的投资途径。到法制正在逐步健全的俄罗斯投资,不失为一个比较有前途的选择。2011年,中国对远东滨海边疆区投资3370万美元,占当年该地区吸引外资总额的41.7%。
远东地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较为密切。这里的工业品和农产品(4.65,-0.01,-0.21%)大部分从中国进口,旅游则更方便去中国三亚或北戴河。从符拉迪沃斯托克乘火车去莫斯科需要一个星期,而到哈尔滨只需要几个小时。从滨海边疆区到莫斯科,单程机票要花700美元,而这笔钱足够到北戴河度假一周了。滨海边疆区所需的猪肉100%、水果的80%、蔬菜的40%来自中国。
很明显,从地理位置、人力资源、投资需求、贸易结构等方面来考量,决定了俄罗斯开发远东不会排斥中国的参与,而且还可以是经济合作的重点国家。
增强彼此在国际经济合作全局中的地位
从全球格局而言,中俄双边合作可以增强彼此在国际经济合作全局中的地位。
从俄罗斯方面看,当前主要的双边、多边合作并不理想。比如,俄罗斯多年来大力扶持的独联体聚合力不强,尽管出台了数百个合作条约、协定,但并无很强的约束力。不少独联体成员国又组成了把俄罗斯排除在外的古阿姆联盟(成员包括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2008年俄格开战后,格鲁吉亚更于2009年公开宣布退出独联体。而且,俄罗斯曾十分看重的俄白统一经济空间进展缓慢,歧见颇多,因为油价问题几次翻脸。
从中国方面看,也有实现重大项目的长期合作的需求。
在此局面下,如果中俄经济合作取得大幅度进展,无疑使双方在经济合作圈内的话语权、决策权都会大大增强。
两国关系总体上呈不断升级、日渐密切之势
从近二十年历史看,中俄关系是中国与各个大国中最稳定、内容最丰富的国家关系。
自1989年5月,中俄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总体上呈不断升级、日渐密切之势。
1992年12月17日,叶利钦总统访华后,中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12月18日,双方签署《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强调双方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双方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国缔结任何损害另一方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或协定。
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第二次访华,双方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商定了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制度(1996年12月第一次,到2012年上半年,已会晤17次)。
江泽民主席于1994年9月2日至 6日第一次访俄,双方决定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2011年,中俄关系再提升为平等信任、互相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作为两国关系稳步发展的基础是,2005年5月2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以307:80:2票批准俄中边界东段补充协定。至此,中俄之间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两国边界问题全部解决。
标志着两国关系日趋密切的一个重要实例是,两国贸易额近年直线上升,2011年中俄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830亿美元,比2000年的80亿美元增长了9倍以上。两国关系不断升温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两国间军事领域合作的加强:2005年~2012年,中俄两国已进行5次和平使命联合军事演习,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联络机制一年比一年完善。
导致中俄关系大倒退的因素很难出现
社会文化方面的交流也在潜移默化地使彼此间的隔阂化解,增进了两国人民的感情,也加深了了解。
21世纪以来,两国在文化、社会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如截止到2012年8月,双方已经举办了三届文化大集。这是根据两国元首批准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开展的一项重要地域间合作项目,旨在搭建“文化贸易,文化交流,友好合作,繁荣发展”的交流平台。
在俄罗斯地方层面,截至2012年8月,俄联邦83个联邦主体中已有70个同中国有关省份建立了直接联系,其中大部分建立了友好关系。
更重要的是,导致中俄关系大倒退的因素很难出现。
俄罗斯近些年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推进,使得俄政府不得不一再加大对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和新纳粹势力的打击力度,使其大幅收敛;而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又导致极端亲西方的政治派别难以登台,甚至得票数额过低,根本无法进入国家杜马。
这就保证了中俄关系在今后不可能持续大幅度地冻结或倒退。可以预见,未来六年将迎来中俄关系的新高潮。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