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中国棉花流通现代化

2012-11-14 11:1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近年来,我国棉花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相关服务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在棉花产业中集政策抓手与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棉花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在棉花产业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产物——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从成立至今,经过多年的发展,围绕棉花交易、资金服务、监管物流、信息咨询等业务搭建了一个棉花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将棉花贸易、流通推向了新的高度。
□本报记者曹亚慧
    近年来,我国棉花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相关服务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作为中国棉花产业中集政策抓手与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棉花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在棉花产业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围绕棉花交易、资金服务、监管物流、信息咨询等业务搭建了一个棉花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将棉花贸易、流通推向了新的高度。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对我国发展现代棉花流通起到了怎样地推动作用?日前,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总监孙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应运而生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承办,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交易市场”)挂牌成立。“为了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1997年30号文件明确提出:由集中交易为主改为常年交易为主,把棉花交易会办成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产物,根据国务院要求由全国棉花集中交易会演变而来。”孙娟开门见山地向记者介绍起了交易市场成立的背景和初衷。
    据孙娟介绍,1996年前国内棉花交易为计划经济,棉花由国家定价,价格不能跟随市场供需进行浮动。1996年8月底,国务院决定进行棉花交易会试点,并批准成立了“全国棉花交易会协调小组”尝试性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接下来的1997年、1998年,连续3年召开交易会。1999年我国棉花彻底进入市场经济。
    1999年10月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开始试运行,1998年国务院42号文件指出:“国家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采购和投放国家储备棉,对棉花供求和价格进行调控。”交易市场作为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产物和国家宏观调控的载体,首先承担的便是国家储备棉的收储和抛售任务。多年来,交易市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自主研发了国家储备棉竞买竞卖交易系统。国家政策性棉花通过交易市场公开抛售,开创了我国储备物资由计划分配转向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先河。
    实践证明,国家政策性棉花通过交易市场交易是成功的。公开交易有利于优势企业竞争,平等竞争的交易规则使政策性棉花的吞吐更加透明。对国家来讲,通过交易市场抛售政策性棉花,及时弥补了国内棉花供求缺口,稳定了棉花价格,积极支持了纺织工业的发展,有效发挥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减少了国家财政补贴;通过竞买方式采购商品棉转入国家储备,稳定了棉花价格,保护了棉农利益,减少了国家财政支出。
    伴随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组织做好国家政策性棉花交易的基础上,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商品棉的规范交易,于2002年12月12日推出基于互联网的商品棉电子撮合交易,并提供资金、物流配送、信息等配套服务。“商品棉电子撮合交易以交易规范、交割方便、质量和履约有保证、资金安全、能够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等特点受到国内涉棉企业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也受到国际棉花界的高度评价,其成交价格已成为反映中国棉花供求和现货价格走势的‘晴雨表’,并且对国际棉花价格产生着重大影响。”孙娟对本报记者说。
    孙娟清楚地记得,商品棉撮合交易第一天成交量仅为380吨,而现在每天交易量都在成千上万吨。传统的棉花买卖是私下交易,而商品棉电子撮合交易是一种中远期现货交易方式,不仅规避了风险,而且发现了价格。
    目前,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主要功能是组织交易、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传递信息,为涉棉企业提供交易结算、实物交收、仓储物流、贸易融资、储运、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服务。○●服务创新
    从手工拍卖到计算机竞价,从政策棉交易到商品棉撮合交易,行业发展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在考验交易市场的应变能力。只有开发适应各项衍生服务需求的功能,交易市场才能生存与发展。
    创新服务是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为缓解交易商在棉花收购、调销和采购中的资金紧张状况,交易市场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推出仓单质押和贸易融资服务。即无论是棉花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或者纺织企业,都可以以其自身所有且存放于交易市场指定交割库(监管)仓库的商品棉到交易市场办理资金服务。“简单来说,就是由交易市场监管提供担保,银行把钱给交易市场,交易市场再把钱给企业。”孙娟告诉记者,“仓单质押帮助棉商跟纺织企业解决了资金紧张的问题,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商品棉撮合交易当中来。”
    为降低棉花流通成本、提高棉花流通效率,经过多年的发展,交易市场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120余家指定交割仓库。并在棉花出入库环节实行机械化作业和信息化管理,在独立的第三方监管仓库对棉花质量和数量进行公证检验,按统一规程进行规范保管和出入库,实现棉花从轧花厂-监管仓库-纺织用棉企业的最短、最经济高效的运转流程,有利于实现棉花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分离。“现在一个覆盖全国的棉花第三方规范监管网络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为交易市场监管物流业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孙娟说。
    然而,这些仅仅是交易市场各项服务创新的缩影。在积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载体作用的基础上,交易市场坚持以电子商务为手段,以现代物流为基础,围绕棉花产业链,积极探索商品棉业务模式,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棉和商品棉交易平台、灵活高效的资金服务平台、严密规范的监管物流平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客户服务、第三方监管网络和体系、业务运营和风险防控以及技术支撑4大业务保障体系。引导棉花生产、流通和消费,组织交易、发现价格、规避风险、传递信息,为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相关建议“国家宏观调控的得力抓手,商品棉规范流通的综合服务平台。”孙娟在总结交易市场的功能和作用时说。
    面对当前国内棉花产业的复杂形势,以及近年来棉花价格“过山车”式波动,孙娟提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对国家制定宏观政策具有参考作用。棉花价格波动,有可能是消费出问题,也有可能是产量出问题。一些相关数据的偏颇,数字不详或数字不实,可能会影响宏观调控政策。中国棉花信息网作为交易市场的信息平台,目前已成为国内棉花行业颇有影响力的信息服务网站,为涉棉企业跟机构提供最及时快捷的行业信息和资讯服务。今年还推出了棉花产销存资源表,这些信息和数据对整个行业来说意义重大。”
    因此,孙娟还建议国家应该鼓励棉花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纺织企业进入到具备第三方监管资质的仓库库(交割)。这样棉花的入库情况以及流向、库存等都能够有准确的信息。如果全部统计到位,将可以避免造成下游纺织企业因为不知道上游棉花仓储量和流转量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这在某种意义上可降低棉花价格波动风险,也有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棉花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信息传递。“由于棉花仓储量的难以统计,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就有了很大难度,不知道棉花流转到哪儿了,同时还存在物流的浪费。国家如果对入指定库棉花进行补贴,那么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放到仓库。这样,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会有很好参考价值。”孙娟感慨到。
    最后,孙娟表示:“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将在继续完成国家政策性棉花交易的同时,以推进商品棉规范交易为中心,不断加强资金管理、仓库管理和风险管理,将交易市场逐步建成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棉花交易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吸引国外棉商成为交易商,逐步构建一个国际性的棉花现货交易服务平台,进一步提交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