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不等于就能 “出去走”

2012-11-14 11:0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王佐
    我国制造业海外扩张与国内市场布局一样,同样面临产品的市场定位、工厂选址、供应商选择、渠道构建、品牌管理、物流体系支撑、劳动力供应、法律法规环境以及当地文化习俗等问题。企业构建和运营其供应链体系必须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考虑统筹解决方案,只是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场景可能不同,文化和法制环境可能迥异。这将是我国制造业海外扩张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寻找成本洼地,将可以吸收全球化溢价的加工制造活动外包给一些低成本国家,不管是原材料本土采购还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由于产品的制造按照跨国公司的设计和标准,产品的消费又多在发达国家市场,因此构造了所谓的全球供应链——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运输商、客户、消费者等全球分布,原料全球运输、服务全球采购、产品全球营销、资本全球流动、公司全球管理。
    从物流的观点来看,这种全球供应链得以有效运营主要取决一项技术经济权衡,即虽然产品的制造地远离消费地,要产生不太经济的长距离甚至是超长距离的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成本,但由于产品的制造成本足够低,即劳动力和原材料获得成本足够低,且由于跨国公司控制了诸如设计、渠道和品牌等供应链的高溢价环节。因此,跨国公司在制造环节所获得的成本优势足以抵消相关全球运输和物流成本,且仍然有利可图。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运营的技术经济权衡中还有一项巨大的隐含成本溢价,那就是利用低成本国家急于谋求经济增长、摆脱贫困、忽视甚至牺牲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且相关劳工保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劣势,通过制造外包把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都留在了所谓“低成本”国家,实际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宝贵环境资源的合法性掠夺。
    但是,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动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进而导致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逐步上升,以及对环境可持续问题的重视。发达经济体国家受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重创,至今经济复苏缓慢且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导致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掌控能力削弱,并对其全球供应链布局和运营产生影响。当低成本国家的产品制造成本上升到不能覆盖原材料和产成品全球运输和物流成本的时候,这些全球化大公司就会考虑寻找新的成本洼地,比如东南亚地区,进行全球供应链布局的重新调整。我们正在遭遇的就是海外订单缩减和全球化产业转移。
    我国制造业海外扩张也是这一波全球化产业转移的一部分。但在发达国家市场布局和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布局会有很大不同。在发达国家市场扩张主要是为了获得技术、资本和品牌能力,占领高端市场。在发展中国家市场扩张则主要是为了获得资源和能源,以及低成本溢价,占领中低端市场。
    显然,在这两种市场上企业供应链构造将面临不同的条件和要求,比如,法制环境和文化背景不一样、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能力不一样等。但显而易见的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构建海外供应链离不开当地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帮助。这很可能是决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
    不管怎么说,中国制造业在海外市场的扩张以及相应供应链的构建,离不开对上述诸要素的技术经济综合考量。换句话说,中国企业海外供应链的构建和运营,远比海外投资建厂或实施海外并购要复杂得多。想来那些已经“走出去”或计划“走出去”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准备好了构建和运营海外供应链的解决方案。(作者单位:中国北方工业公司)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