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贸易结构正在转变

2012-11-1 10:54:00 来源:人民网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正如我们所知,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结构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三国之间分工的贸易结构具有优势互补的良好条件:日本掌握了高尖端技术,是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强国;中国正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而韩国则具有类似日本的、相对于中国更为优越的技术与经营模式。 
  基于此,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结构已形成日韩两国向中国提供零部件及材料,中国则以本国廉价的生产成本来加工或组装后再向美国、欧洲等第三国出口最终产品的分工结构。中国对日本与韩国的零部件及材料进口依存度各达15.3%和13.1%(以2010年为基准)。
  2010年中国零部件及材料从日本进口额达到1038亿美元,主要进口产品为电子零部件及材料、一般机械零部件及材料、化合物及化学制品、电子机械零部件及材料。同时中国也从韩国进口了1028亿美元的零部件及材料,其中电子零部件及材料达590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50%以上,化合物及化学制品达142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13.8%,仅次于电子零部件及材料。
  谈到日韩两国之间的贸易,韩国向日本出口半导体存储器、TFT-LCD等中高端基础产品的同时,从日本进口核心零部件,其品种依次为初级金属制品、电子零部件及材料、化合物及化学制品、一般机械零部件及材料。相对于中国,韩国从日本进口的零部件及材料中电子零部件及材料所占比重较低,汽车零部件及材料进口比重也较低,这说明韩国已成功实现汽车及电子产品的零部件国产化。
  然而,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这种产业内垂直分工结构正随中国零部件及材料产业的急速发展而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尤其是零部件及材料比重较大的中日贸易中,近期出现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减少,出口急剧增加的趋势。中韩贸易也出现类似趋势。中国从韩国进口的零部件及材料占中国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4年的78.2%减少为2010年的74.5%。中国从日本进口的零部件及材料在对日本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也由2000年的73.1%大幅减少为2010年的58.9%。尤其在去年3月的东日本大地震以后,对技术转移一向持有消极态度的日本企业也开始扩大在中国境内的零部件及材料采购率。这将进一步促进三国之间加工贸易关系的转变。
  中日韩三国贸易主要集中在电子电器、机械、汽车、钢铁等领域。目前中国是日韩两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韩国是中国第四大出口目的地,也是日本第三大出口目的地;而日本则是中国与韩国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考虑到三国之间的紧密贸易伙伴关系以及产业内垂直分工贸易结构的转变,中日韩三国应加强水平分工合作,同时,也要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领域的合作。尤其作为汽车生产大国,中日韩三国应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领域合作制定行业标准,以便在全球环保汽车领域获得主导权。
  此外,随着中日韩三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三国经济向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中日韩三国已逐步形成亚洲最大的运输链。因此,加大三国之间物流合作,构建完善的物流市场尤为重要,有必要通过规范通关程序并构建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来减少物流费用、提高运输质量,进而提高东北亚物流的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签订FTA,三国不仅可以在零部件及材料领域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可以在最终产品领域通过废除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来大幅减少对欧美等区域外国家的出口依存度。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