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绩单”释放出的信号

2012-10-9 12:18:00 来源:楚天金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8年进出口突破200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突破300亿美元,达到335亿美元,居中部第一位,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4.3%。这是记者从省商务厅获取的一组数据,这份近几年的外贸成绩单,让人振奋。不过,枯燥数据的背后,外贸企业做出了怎样的努力?近日,记者走进省内多家外贸企业,试图让这些数据变得生动起来。 
  出口主力军“数字不好看”
  “赢利能力下降太快,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减产。”在宜昌市伍家岗区的一家大型食品工业企业,工作人员这样介绍。他说,今年的形势是前所未有的,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目前销售和赢利能力都有所下降。“不能减产。”不过,这家行业内的领军企业相关人员说,虽然赢利能力下降了,但是企业丝毫不能减产,更别说停产了。由于企业的销售范围几乎覆盖了全球,为了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他们的对外销售是不能降低的。“即便是亏钱,也要卖啊。”这位李姓人士介绍。
  即便是这样,该公司上半年对国外的销售收入,仍然下滑了将近4%,企业的整体赢利能力也下降了1%。也就是说,目前的形势是,出口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有所下降。“目前虽然气温较高,不过大家的心却似寒冬。”感觉到形势逼人的,不仅是宜昌这家企业,省内的不少企业都发出这样的感叹。“低端产品,就只能降价了。”光谷一家电子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目前应对出口形势的办法之一,虽然这个方法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保住市场是第一位的。
  更多的行业,形势更为严峻。武汉商务局外贸处的负责人直言,“形势不好,数字不好看”。据该局的统计,占武汉出口份额70%的机电产品,前8个月出口额下降了8.2%。此外,船舶出口下降17.4%,钢铁下降16.5%。而这三个行业,是武汉出口的主力军。
  在外贸行业,每年的广交会被看做是市场的风向标。而今年,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参加广交会,武汉市相关部门甚至首次推出了一项措施——为每个参会企业补助1000元钱。9月22日,参加相关会议的何先生,感叹道“小礼物、大心意”,言辞中颇有感动。
  “更会在网络上做生意了”
  实际上,比政府更关注出口数据的,是外贸行业的企业经营者。省内多家出口企业,今年以来都在做艰苦的努力。
  在光谷一家上市企业,公司董事会秘书张先生称,今年的外贸形势的确严峻。在他看来,造成目前的状况,原因有多个方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现在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他说,由于公司所在的行业与纺织业相关,因此纺织企业的动向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发展。而据他观察,如今,随着国内的人力资本优势不再,纺织业以及相关的机械制造业都在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
  不过,在他们看来,机会并非没有。张先生称,虽然目前国内人力资本已经不再具备优势,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企业的优势在于科技方面的优势。张先生介绍,以该公司在纺织机械的出口量为例,今年该类产品的出口占到公司业务量的20%,而预计到明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40%。
  同样是做控制设备出口,武汉企业精伦电子(4.31,-0.04,-0.92%)的部分产品也瞄准出口市场。对于出口形势,该公司的判断也并不悲观。“低端产品降价,高端产品多样化。”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所在的领域是个细分市场,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一般的企业很难进来。而更为关键的是,公司一直没有放松过技术研发。据介绍,该公司去年在这一领域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成果达到8项,对占有海外市场有直接的支撑作用,而在设计中引进模块化理念,直接加快了产品的开发周期。
  除了在技术上发力,不少出口企业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论在地区还是产业上,企业都要摆正心态,不要挑肥拣瘦。”
  新兴市场已成为一抹亮色。1-8月,武汉对非洲贸易上升28.9%,对拉丁美洲贸易上升14.6%。此外一些“边缘”行业值得关注。1-8月,武汉医药品出口上升28%。一位外贸人士说:“以前如印度、巴基斯坦这些国家,有很多需求,但不少企业不愿意去做生意。”
  在网络上,外贸的温度要高很多。“现在,湖北已有1800家企业上线,今年累计成交金额2.89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50%”,湖北省国际电子商务平台负责人栾海军告诉记者:“企业比以前更会在网络上做生意了。电子商务使得印度、南美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变得简单不少。”
  “正低头找路寻求转型”
  今年外贸形势异乎寻常的严峻,这也让很多人对中国的外贸持悲观看法,更有人认为,中国外贸经济“转型”尚未完成,但“拐点”已到。
  不过,我省不少外贸人士认为,从目前外贸情况来看,拐点并未到来。据了解,在出口企业“各显神通”过后,上半年,我省出口额达到近9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7%。省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五六月,他们对省内出口企业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67家企业中39家发展态势良好,今年出口增长预期均在20%以上。
  拐点尚未到来,但记者发现,湖北不少企业正低头找路寻求“转型”。
  今年8月,由于春茶已过,恩施州不少茶叶企业都已经歇工停产,为数不多的生产企业都是生产红茶的,而这种茶,几乎全部用来出口。而在当地凯迪克的茶厂,公司却繁忙依然。这家公司并未生产红茶,生产的却是一种省内企业都没有尝试过的产品——茶叶粉。
  据公司总经理王雪云介绍,为了增加当地茶叶的附加值,今年开始,他们着眼于茶叶的深加工,直接瞄准出口市场。他们联合上海的几个博士,采用新技术成功制出了一种茶叶粉末。“形象地说,就是可以像冲咖啡那样喝茶。”王雪云介绍。今年,他们已经成功销售茶叶粉10吨,直接出口到了东南亚。
  更多的“转型”样本体现在高科技企业上。上半年,光谷一家激光企业,就拿到了一份来自欧洲的合同,虽然金额不大,但这对成立只有几年的企业来说,已是相当不易。据介绍,这家企业凭着先进的激光技术,在去年的“武汉光博会”上受到了一家欧洲企业的青睐。
  实际上,高科技企业的崛起,正在改变我省出口贸易的格局。去年,总部位于光谷的华工科技(5.86,0.05,0.86%),其所生产的产品出口美、意、俄、日等40多个国家,出口额比上年整整翻了一倍,进出口总额逾1亿美元。
  同样是在光谷的人福科技,上半年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据该公司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的出口总额实现了132%的增长。
  在位于光谷生物城的产业园内,人福普克药品出口生产基地(一期)已于2011年7月6日落成,设计产能15亿粒软胶囊,并将通过美国FDA的cGMP(美国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并出口到美国市场,成为中国第一家cGMP软胶囊的生产厂家。同时,人福普克在美国已经研发和获得了近20个FDA药证,还有20多个在审批阶段。
  事实上,这几家企业可谓是武汉“光谷”众多企业的一个缩影。目前,在湖北,有一批规模较小的企业,正是依靠科技成果、专利成果,在国际市场上如鱼得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