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雪域架金桥 高原气象新

2011-8-9 4:1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四川至西藏的高山峡谷之间,有一条蜿蜒盘旋的神奇天路,被誉为联结西藏与内地的“金桥”与“生命线”。 
  在横无际涯的雪域高原与群峦叠嶂的川西大地之间,有一条生命通道,它使我国西藏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从此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全线开始建设并于1959年全线通车的川藏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里程最长、工程最艰巨、投入人力最多的一条高原公路。50多年来,这条公路对巩固边防以及确保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雪域交通展新姿 
  1950年以前,西藏交通运输原始而落后,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正式公路,生产生活物资全靠人背畜驮,艰辛险绝的“茶马古道”曾是西藏与内地物资传送的惟一通道。 
  以川藏公路通车为起点,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由此结束。强大的物资支持通过川藏公路源源不断地进入西藏,随着第一座工厂、第一所学校、第一个农场,以及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医院、第一个电站在西藏地区的相继建成,西藏经济社会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走进川藏公路,这条正在全线改扩建的世界屋脊之路,车辆川流不息。可以看出,川藏公路的运力早已今非昔比。在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和甘孜州交界处的二郎山隧道处,隧道管理处处长陈勇告诉记者,这条1999年12月通车的隧道全长4176米,建设之初设定的通车量为每天700辆,现在的通车量约为每天4200辆,运力6倍于前。 
  陈勇说,二郎山曾经是川藏线上最为险峻的大山之一,隧道建成后,缩短里程25公里,缩短行程时间3小时,而且避开了灾害多发路段,保证了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隧道开通后,二郎山段再不需要单向管制通车了。”因为负责隧道养护,陈勇常年开车行驶于川藏公路成都至康定段,见证了川藏公路路况的逐年好转。“从以前的泥土路到现在的柏油路,川藏公路越来越好走了!”陈勇说。 
  “忙碌”的川藏公路,50多年来在车流量逐渐增大的同时,路况也不断改善。老司机历祥林是川藏线上的活地图,他告诉记者,从成都到西藏昌都地区路程为1300公里,上世纪80年代开车要走一个星期,现在只需两天半时间。许多曾经尘土飞扬的路段,如今都铺上了乌黑的柏油。老司机告诉记者,川藏公路地形起伏大、悬崖绝壁多,而且很多地段气候寒冷多变、终年积雪,当年千辛万苦修成通车后,又经过多次改善改建和养护,才有了今天的运输繁忙。 
  如果说路基的加固和路面的改善所需要的工程时间可以用“天”来计算,那么,养护川藏公路的时间就只能以“年”来计算。 
  自1996年10月组建至今,武警交通四支队一直负责川藏公路竹巴笼至东久桥782.5公里路段的养护保通任务,这也是川藏公路的“咽喉”路段。支队领导告诉我们,武警官兵们用青春和热血把无字丰碑镌刻在川藏公路上。武警交通四支队一中队战士李保奇举例说,在“99道拐”处的嘎玛沟,只要下5分钟大雨,就会发生泥石流。2010年7月26日,一场泥石流从西藏波密县古乡索通村附近冲下来,300多米长的一段路整个垮了下去,留下的是七八十米深的巨大空洞。为了确保公路抢通时间不超过24小时,武警官兵在地表53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下作业,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在最短时间内排除地质灾害,恢复了公路畅通。 
  与战士们并肩守护着川藏公路的,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道班工人。在四川甘孜州巴塘县,40岁的公路安全员伍加智告诉记者,道班工人的休息时间是不固定的,无论什么时候,哪里有了险情就要冲向哪里。25年来,他不知道有多少时间是在抢险工地上度过的。 
  距离拉萨500公里的色季拉山口海拔4700米,山口西侧8公里的113道班可谓川藏公路上海拔最高的道班,他们负责西藏林芝公路的道路养护。113道班班长扎西次仁说,这里只是川藏南线上的一小截,但浓缩了整条公路所面临的地质灾害。扎西次仁在这条公路上已经工作了10多年,年复一年,这条路从原来的土路到现在的柏油路,从四处塌方的“危险路”到安全的“畅通路”,路上行驶的车辆也从原来的运输大货车,逐渐发展到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私家车……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对于113道班的伙伴们来说,使命和职责从没有改变。“当有车辆被困、遇险,当有人因为高原反应身体不适时,就是需要我们提供帮助的时候。”扎西次仁告诉记者。 
  提档加速产业兴 
  川藏公路通车前,从拉萨到四川成都往返一次,冒风雪严寒与烈日蒸烤,艰苦跋涉需半年到1年时间,现在乘坐汽车最快只要3天时间。因为川藏公路的通车,使沿线城市乡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发展速度逐年加快。 
  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地区,是川藏线上的一颗明珠。这里因其静谧祥和的生活环境和秀美迷人的湖光山色被人们熟知,来西藏旅游(15.39,-0.31,-1.97%),林芝成为不少人选择的地方。雅鲁藏布大峡谷、巴松错、鲁朗林海、南伊沟等数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开通,带动当地群众参与旅游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齐心协力为林芝地区生态旅游建设添砖加瓦。2010年,林芝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2万人次,同比增长38.1%;实现旅游总收入11.1亿元,相当于地区当年GDP的20.7%,旅游业已成为林芝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紧邻川藏公路的林芝地区八一镇公众村1998年在全藏首先实现户户有电话,被称为“西藏电话第一村”。如今,随着一座座崭新靓丽的藏式新民居的落成,拥有22户农牧民的公众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西藏生态旅游第一村”。通过吸纳当地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带动了该村蔬菜、畜禽、蛋、奶等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找到了门路。 
  记者走进公众村,村落里随处可见高大的核桃树和干净整洁的居民小屋,显示出村民对保护自然生态的热情。56岁的卓央抓住旅游商机,办起了家庭旅馆,3年时间接待了2000人次,每到旅游旺季,家里的3间客房总是供不应求。“在公众村办家庭旅馆,最大的优势就是靠近川藏公路,来往的游客和司机很多。我们为他们提供干净的住宿环境和美味的藏餐,和他们分享旅途中有趣的故事。”卓央告诉记者,客人非常喜欢林芝的自然风光,在家庭旅馆还能感受到当地的民风民俗。 
  在四川甘孜州巴塘县世外桃源休闲山庄,记者感受到的则是另一种风情。“我们山庄可以同时接待200人用餐,除了餐饮业,我们还在山庄内开设了棋牌室和演艺厅。从2009年5月开张以来,生意越来越红火,旅游旺季马上就要到了,沿川藏公路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世外桃源休闲山庄负责人告诉记者。 
  2009年,甘孜州旅游局在全州范围内启动了州、县旅游特色民居接待“百千万”工程,通过实地调研和逐级申报,确定了首批30户民居接待示范户,世外桃源休闲山庄是首家居民接待示范户。巴塘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黎知洋介绍说,“百千万”工程所涉及的民居接待改造和建设资金,采取“三个一点”,即州政府支持一点、县财政配套一点、示范户自筹一点的方式,以示范户自筹为主、财政引导扶持为辅的办法统筹解决。 
  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川藏公路沿线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传统的伐木和放牧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一些以发展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当地政府以农牧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千方百计地增加农牧民收入。 
  西藏波密县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川藏公路横穿波密县玉普、松宗、扎木、古乡4个乡镇,农牧业仍然是当地的传统产业。如今,波密县已有野生天麻、犏奶牛养殖等专业乡镇8个,个体运输、特色旅游等专业村22个。县里建立的天麻基地、油菜基地、辣椒基地、饲料玉米基地、水果基地、城郊蔬菜基地等6大特色基地,目前均在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安居乐业景象新 
  走进海拔3500米的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红龙乡曲热牧民定居点,一条条平坦洁净的水泥道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路灯、一栋栋红瓦白墙的定居房映入眼帘,放牧归来的牧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自2009年5月启动建设以来,这一定居点已完成4乡13村22个定居点1300户牧民的建房任务,现有定居人口7843人。 
  在红龙乡党委书记刘迪娃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曲热牧民定居点。这里的村民活动中心不仅配备有党员远程教育室,还有乒乓球馆等健身场所供村民们使用。在牧民丹增卓群家,她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自己的房子,和我们讲起了现在的美好生活。 
  2009年10月,丹增卓群一家4口搬进了牧民定居点里的新家。“新房子是砖砌房,院墙、暖圈全部配套。我和丈夫买了一些家具,好好地装修了一下。”丹增卓群告诉记者,定居后,丈夫也改变了以前的游牧生活方式,除了每年的虫草季节上山采药,还可以到附近镇里打工挣钱,家庭年收入已达数万元。 
  “以前没有定居的时候,刮风、下雨、下雪是牧民最担心的天气,毡房不是被风吹倒就是漏雨,日子非常难熬。搬进新家之后,我们就再也不用牛粪、柴火烧水做饭了。做饭用电饭锅、电磁炉、液化气灶,真是又快又卫生。”说起现在的新生活,丹增卓群喜上眉梢。 
  今年是雅江县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雅江县通过实施牧民定居行动,建设了34个牧民定居点,解决了全县7个乡、22个纯牧业村、1952户、10273人定居的问题。 
  牧民定居计划实现了牧民安居的梦想,特色产业的发展则成为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西藏林芝地区平均海拔3100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宜人,林业及水资源十分丰富。在林芝采访期间,记者从林芝地区农牧局了解到,“十二五”时期,林芝地区将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15.94,-0.12,-0.75%)基地和西藏的“菜园子”、“果园子”、“肉篮子”、“花园子”。到“十二五”末,林芝地区农业总产值力争达到9.9亿元。 
  在进入林芝八一镇的公路旁,记者见到许多西瓜摊。农牧局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当地的特色西瓜,来林芝旅游的人都喜欢吃。近年来,当地还培育了花卉基地、蔬菜基地、松茸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这位负责人说,“十二五”时期,林芝地区将按照“突出特色、集中布局、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原则,重点打造具有林芝特色优势的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 
  到2015年,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45%,带动60%以上的农牧户进入产业化链条。按照规划,未来5年,林芝地区还将全面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和科普基础建设,加大农牧业科技教育和技术推广,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带头人和实用人才,到2015年,培训新型农牧民8万人,辐射带动7万人,对2.5万农牧区劳动力开展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 
  川藏公路,宛如一条巨大的产业通道,为沿线产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条件。从有着“川藏公路第一险”的四川二郎山到险奇雄绝的帕隆峡谷,从海拔5000米左右的剪子湾雪山到激流飞涌的雅砻江畔,记者既感受到“一天连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高原气候特色,更见证了沿途正迅速发展和改变中的生产生活新面貌。正如四川省公路局副局长罗玉宏所说,这条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高原大通道,为当地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