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爱进行到底

2011-7-13 18:0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从新疆返回北京已有十来天,至今我仍会时不常地想起那段天山脚下、紫泥泉边的日子,那条我们曾无数次经过的小道,还有那句特别贴切、特别有感觉的口号——“疆”爱进行到底。6月7日至12日,我随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第十八团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调研实践。我所在的四组和二组一行14人,来到了农八师143团的紫泥泉农场。 
  到达农场的那一天,正值傍晚时分,我们被安排在紫泥泉种羊场医院的一栋老楼中住下。安顿好行李后,大伙儿步行前往去吃晚饭。 
  至今仍记得,夕阳映照下的那幅美景,蜿蜒的小道,高大的白杨,蔚蓝的天际无限延伸,远处雪山巍峨,云卷云舒。那一幕惊艳之作,被清晰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为孩子们的明天铺路 
  第二天一早,伴着鸟儿欢快的歌声,我们来到了143团第三中学。正对着校门口的是一座水泥桥,桥头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紫泥泉公路桥”。我注意到,桥下并没有水,只剩下道道干涸的河床。 
  143团第三中学由紫泥泉中学和紫泥泉民族中学合并而成,是一所民汉合校的九年一贯制“双语”学校。走进校门,雪山掩映下的校园显得格外动人。然而很快,我们就被另一种“动人”所包围。 
  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杨浩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全校共有学生540人,其中民族学生289人,他们都是紫泥泉社区一至十连职工、牧工,还有山区哈萨克族牧民,以及打工流动人员的子女。虽然学校叫“中学”,其实包括小学一至六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还有大班和小班两个学前班。 
  走进学前班的教室,孩子们丝毫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羞涩和不安,反倒是一个个冲上前来,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他们似乎对我们手中的相机特别感兴趣,每当镜头对准他们,大伙儿就会迅速聚集到一起,争先恐后地试图挤进相片,摆出各种活泼可爱的表情。每当我们按下快门,他们就会凑过来围成一圈,然后看着照片中的自己和小伙伴们,笑作一团。 
  据班主任沈老师介绍,由于这里没有幼儿园,学前班的孩子年龄差异很大,最小的才只有3岁多。班里大部分孩子是少数民族,语文课教授汉语,因此,这些孩子的汉语说得都还不错。 
  孩子们的热情让我们始料未及,走到哪里,几乎都是被他们簇拥着,直到上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才意犹未尽地回到教室。 
  学校设有学生公寓,住校的孩子们,每周末回家一次,平时就与老师、同学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中的有些,三四岁就过起了集体生活,宿舍里,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水杯,床底下的小鞋子也排成一条直线。 
  课间,我们与各年级的孩子们围坐在草地上,话题丰富多彩。还记得一个维吾尔族男孩告诉我,长大后要当律师,因为律师可以主持公道和正义;戴眼镜的小男孩,总会冷不丁地冒出一句特别有哲理的话,他说自己总是因为调皮捣蛋被老师批评,一旁的人却告诉我,其实他成绩优异,已经考上了名额很少的内初班;还有一个随父母从甘肃老家来到新疆的男孩,在家要照顾读二年级的妹妹,代表学校参加全团小学生篮球赛获得冠军,他的偶像是姚明,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 
  为了配合此次“百村调研”活动,国务院扶贫办专门为学校一至六年级的所有孩子,每人准备了一份爱心大礼包,色彩鲜艳的小书包里装有水壶、彩笔等各式各样的文具,还有可爱的毛绒玩具。收到大礼包的孩子们高兴地大喊大叫,更有哈萨克族学生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孩子们的餐桌上摆满了我们送去的水壶,一个哈萨克族小男孩已经在笔袋上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旁边坐着的小姑娘抱着毛绒玩具,吃饭吃得特别香…… 
  从杨校长的口中,我们还了解到了学校目前面临的诸多困难,操场高低不平,学前班的教室年久失修,懂民族语言的教师严重缺乏,学校图书馆藏书陈旧,等等。 
  在紫泥泉的那些日子,我们曾无数次地走进这座校园,无论走到哪里,孩子们都会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虽然我们只是刚刚认识,有些甚至根本就不认识,可孩子们却给予了我们如此的“优待”。 
  杨校长说:“我们所有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让学校一天天变得更好。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孩子们的明天铺路。毕竟,他们才是未来的希望。” 
  通往牧区的砂石路 
  紫泥泉社区二连是畜牧连,哈萨克族居民占多数,他们大多以放牧为生。来到农场后的第三天,我们在二连党支部书记苏不汗的带领下,走访牧区人家。 
  沿着通往牧区的砂石路行进,苏不汗骑着摩托车在前方领路,我们坐的小面包车紧随其后。说实话,这条路很难走,坑洼不断,尘土飞扬。然而,这是通往牧区的唯一一条路。 
  从砂石路拐进草场,要下一个很陡的坡,苏不汗的摩托车轻而易举地就下去了,我们的面包车却犯了难。司机师傅鼓足勇气,小车颤颤巍巍地冲了下去,我们坐在车上的人全部吓出一身冷汗。看来,在牧区,还是摩托车比较方便。 
  车辆穿过一大片草场,我们来到了一户人家。这里四面环山,放眼望去,没有其他人居住。苏不汗告诉我们,牧区居民分布较为分散,离这家最近的一户,骑摩托车过去也要四五分钟。 
  绕过一排羊圈,我们见到了巴合达。今年只有20岁的他满脸稚气,苏不汗告诉我们,巴合达的父母身体不好,现在家里基本所有放牧的活儿都得靠巴合达来干。他初中毕业后就没再读书了。 
  巴合达的身后是一栋老旧的平房,两间屋子,一间是厨房,一间是起居室。屋里很昏暗,没开灯。“我们平时用电都靠太阳能,不出太阳的时候,电就不够用。”巴合达说,家里全部的收入来源就是外面那120只羊、10头牛和10匹马,刨去草场租赁费和冬季牲畜所需的饲料费,一年下来,根本挣不了什么钱。 
  “你没想过用其他办法来挣钱吗?” 
  “想过呀。不过,爸妈身体不好,家里的活儿我不能不管。我想学开大车,跑运输挣钱比现在放牧多得多。不过我驾龄不够,还要再等两年。” 
  在与他的交谈中,我发现巴合达是一个挺有想法的男孩。 
  “那等你以后挣钱了,还会去读大学吗?” 
  巴合达笑了笑,说:“我不奢望能上大学,能读个高中我就很满足了。” 
  正聊着,屋外传来一阵摩托车声,一名壮汉掀开门帘,走了进来,满头大汗。 
  “他是我们连的兽医,达吾列提。”巴合达介绍说,这段时间,达吾列提每天都挨家挨户地来给牲畜打预防针。牧民们如果遇到处理不了的牲畜疫情,也会给他打电话,他就骑着摩托车上门出诊。 
  在巴合达的家里,我注意到,似乎除了一辆摩托车,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在牧区,摩托车几乎家家必备,是这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我们最缺的还是水!”巴合达告诉我,家里每个月的用水都得靠运水车从外面拉进来。每年冬天,他们还会在挖出来的山洞里储雪,融化后当作生活用水。 
  离开的时候,巴合达用摩托车载着我回驻地。这是我第一次坐摩托车,遇到较大的坑洼时,为了不让我颠簸得厉害,他会刻意地放慢速度。路上遇到一辆市里来收购牲畜的大车,巴合达大喊着与他们打招呼,像是老朋友一样。“这条路虽然不好走,可是我们却离不开它。它是连接我们与外界唯一的通道。”巴合达认真地对我说。 
  庞伟的西部人生路 
  认识庞伟,是在143团团场青年大学生干部座谈会上。当时会上的大部分青年干部都是新疆本地人,只有他是广西人,在重庆上大学,毕业后却来到了新疆。好奇于他不同寻常的经历,我与他聊起了他的故事。 
  2006年,庞伟大学毕业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大学招聘。“我有个大学同学是新疆人,给我讲过许多这边的情况。毕业时,正好又有这个机会,我就来到了新疆。” 
  庞伟说,当年与他同一批来报到的大学生有十几名,来到这里了解情况后,马上就走了三四名。后来又陆续走了不少,大部分都去考了公务员。“我那一批来的,目前就剩我自己了。加上之前来的,全团总共只有三名外地大学生。” 
  目前,庞伟是143团一区四连的一名农业技术员。平时,他的工作就是为全连6000多亩棉花和2000多亩西红柿作病虫害技术指导。刚来的时候,他由原来的老技术员带领着开展工作,如今,庞伟早已成了连队的技术骨干。 
  “新疆这边的太阳特别毒,日照时间也很长,而且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天天在太阳底下暴晒。”五年来,在全连的乡间地头,到处都留下了庞伟忙碌的身影。 
  “你原来是现在这个肤色吗?”看着庞伟黝黑的面庞,我开玩笑地问他。“我来的时候,比他还白呢。”他笑着指了指坐在一旁的我的队友,一位皮肤雪白的男孩。 
  “当初,你抱着满腔热情来到新疆这片土地。真正看到的,和你来之前想象中的,差别大吗?” 
  “说实话,落差还是挺大的。”面对这个问题,庞伟回答得十分坦诚。他说,主要还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新疆这里,早晨六点天就亮了,一直到晚上十点天才黑。农民干活儿不比那些在办公室坐班的,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天亮了,就去地里了,这么算下来,一天十多个小时,劳动强度特别大。” 
  在工作上,庞伟说,一开始,由于自己初来乍到,很多情况都不熟悉,在与连队职工的沟通上不是很顺畅。“有些农民思想固化,根本不愿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庞伟还承担了许多其他的任务。连队干部里,会操作电脑、会打字的人基本没有,于是,连队里所有文字资料的准备工作基本全靠他来完成。“有时候,还得帮助职工解决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呢,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听了庞伟的讲述,我很好奇的是:既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为什么他还会选择留下,而且坚持到现在?“留下的原因,还是因为我认为新疆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这里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也很大。”不过,庞伟坦言,五年间,自己的心态还是有了很大的变化。“刚来的时候,一心就想闯一闯,干出一番事业。现在的想法就比较现实,工作都是干出来的,只能一步一个脚印。” 
  对于团场未来的发展,庞伟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首先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路。“连队里的许多路,都是连队干部发动村民自己修建的,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伍,全凭老百姓的体力。修出来的砂石土路,一下雨就被冲坏了,路况很差。” 
  庞伟现在的工资,每个月不到2000元,基本有多少花多少,没有什么存款。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挣钱买房,再找个女朋友。谈到女朋友这个话题,庞伟说这是兵团年轻人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方面,平时工作太忙,只有冬天干不了活儿的时候才有空闲时间;二方面,团场的同龄女孩太少,接触的机会就更少了。 
  “有些困难,你可以提出来的。”我对庞伟说。 
  “困难只有克服,如果提的话,估计我就待不到现在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既然我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不会去羡慕别人的路,更不会后悔。”我想,这是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的男孩,祝福他能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走好自己的路,“疆”爱进行到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