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个“非一般”贸易中心
2011-7-12 14:0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日前,《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见》甫一亮相,便激起社会各界热议。上海,这座历史上曾经的远东贸易重镇,正在重新勾画着新时期国际贸易中心的蓝图。 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相比,上海规划打造的国际贸易中心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新时期的“现代模式”
国际贸易中心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枢纽。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国际贸易中心已从“基本模式”演变为能提供现代化的运输、金融、商业、服务、现代通讯和市场信息服务,能提供必要的技术转让、资本运作以及相关的科技、旅游、文化、教育、培训等国际商务服务,兼具贸易和服务功能的“现代模式”。新形势下,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也势必要达到“现代模式”的全新要求。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表示,经过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入世”对贸易的拉动,如今上海口岸国际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已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服务贸易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强,双双高居全国榜首,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国际贸易中心已具雏形。
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王子先也认为,纵观世界历史,国际贸易中心从荷兰、英国再到美国,其变迁与国家经济地位一脉相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根据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形成的历史,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的过程中,客观上需要以大城市为载体搭建作为全球贸易中心的平台,实现整合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要求。而上海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担此大任。
周振华指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型诸多要素的具备和完善,更重要的是加强辐射、流通以及信息等功能塑造,充分发挥上海的地缘优势、品牌优势、服务优势和人才优势,建设一个集功能、规模、综合服务等比较优势为一体,具备集聚力、辐射力和流通力的综合型内外贸平台,成为全球采购商、供应商和国内外消费者的首选目的地、必经之途和消费天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则认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也是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形成的战略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影响了国际产业分工联系,使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受到严重损害,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远比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严重,世界贸易的格局将发生新一轮的调整。一些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和经济体,其贸易口岸的业务吞吐量将发生下降,世界各主要贸易口岸都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必然使中国贸易口岸的相对地位进一步提高,而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口岸的上海,其地位势必更显重要。
“理想状态”的距离
专家们也不讳言,目前上海离真正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还存在差距。
周振华指出,上海尚未形成真正具有集聚力和辐射力的网络核心优势,贸易集散功能还在低水平徘徊。贸易活动的基本要求是渠道网络的广达和通畅,但上海商贸流通企业在开拓和建立全国流通网络方面成效尚微;在信息网络和远程交易技术方面也不具有领先优势。另外,由于长期“重外贸轻内贸”,上海曾经的内贸中心地位现已被“小商品市场”义乌所取代,近年来上海国内贸易总额始终维持在全国的4%左右徘徊不前。
专家还指出,上海尚未形成内外贸一体化并具有广泛资源配置能力的贸易主体。由于长期以来内外贸的体制分割,上海的几大商贸流通企业在贸易功能上都有所短缺。
同时,缺少商品价格发现功能也应引起重视。商品交易功能是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与核心,上海虽已有贸易产品多达几十类,同时已设有国内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的上海期货交易所,但产品定价权大多在其他发达国家手中。
如果用更高的要求和眼光对上海的贸易中心“挑刺”,会发现,虽然目前上海港的外贸吞吐量名列世界前茅,口岸贸易进出口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但这主要是基于交通条件的便利以及成本优势,上海在口岸贸易服务的配套功能上还显得很薄弱;虽然上海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但总体发展水平仍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项目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如果这种局面不能改善,势必会影响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
在上海“买卖全球产品”
在专家学者们看来,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并不是趋同于国际上已经公认的那些贸易中心城市,而应形成鲜明的上海特色。
王子先指出,上海不应该是简单地建成国内的“国际贸易中心”,而是要学习借鉴国际上体制机制与政府规制创新的做法与经验,推进上海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全方位的先行开放,并以开放促进全方位制度创新,提升上海贸易能级和服务配套水平,激发上海经济活力,使上海在我国向服务经济战略转型和优化重组整体产业链中发挥先导示范作用。
周振华指出,上海应在国内外已有模式上创新,要形成一种以贸易规模流量为基础,以长三角、长江流域腹地支撑为依托,兼顾转口贸易,以贸易营运与控制等高端业务为主导,逐步向高端转型的综合性国际贸易中心。
上海的国际贸易中心如何打上 “上海烙印”?学者们建言献策。
比如,贸易设施至关重要,上海应加快发展国际航空港体系建设,形成辐射长三角的航空物流网络。同时整合信息资源,构筑贸易信息服务体系,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三港联动”,以“港”兴贸。
再如,要打造具有较强带动作用、辐射面较广的战略性、功能性的贸易集聚区。把外高桥、洋山港保税区打造为上海国际贸易基地、跨国公司在东北亚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贸易物流环节、节点以及亚太地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配送中心和营运中心;积极推进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大航空枢纽建设,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高端产业贸易集聚区和高端加工贸易自由港区,形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标志性功能集聚区。
贸易与产业的互动发展,被视作壮大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基础。上海拥有产业基础,应通过贸易中心建设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根据上海先进制造业领先、新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的特点,建设特色性、时尚性的交易采购平台。还要通过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引导产业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此外,“供应链”也被学者们频频提及。王子先说,20世纪中叶,纽约由于制造业相对衰落和运输业进步,调整贸易模式,设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大力发展基于高端供应链的总部经济,引致跨国公司供应链中心云集,并带动了金融、物流、专业服务、商务服务等机构的聚集,重塑了纽约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新辉煌。上海必须紧跟全球供应链发展潮流,选择“高端供应链+专业化服务外包+管理咨询培训体系”相结合的模式,构筑提升贸易和服务能级的新引擎。同时,协同推进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市场营销、物流、金融、信息、商务、专业服务等配套服务业的发展与升级,以服务功能升级与效率提升支撑贸易能级的全面提升。
裴长洪提出,上海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应成为产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对产品全流程实施供应链管理,并与国际物流服务体系相结合,提高国际交易的运行效率。走出去的海外企业应是供应链管理的另一端,合理配置境内外资源和要素,整个上海应成为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心,真正实现在上海“买卖全球产品”。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