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美国进口筷子 实质是原材料和技术警讯
2011-6-30 0:4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美国向中国出口筷子,喜讯其实是警讯
本月初,美国佐治亚州一家工厂向中国出口筷子引发西方媒体热议。这家工厂每天可以生产200万双筷子,大部分出口中国。《时代》周刊评论说,在每件商品都标注“中国制造”的时代,进口筷子无疑是个标志性事件:中国虽然拥有全世界最廉价的劳动力之一,但这种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廉价制造业逐渐开始向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地方转移,中国正在告别低工资时代。(6月27日《新京报》)
对于长期背负“廉价劳动工场”之名的中国来说,这样的消息似乎让人扬眉吐气,也令那些长期呼吁改变中国劳动力境况的人感到欣慰不仅国内如服装、玩具和简单的电子器件等产业已经开始向孟加拉国、越南和柬埔寨转移,甚至美国人都开始给咱们生产筷子了,难道“高能耗、低工资”的日子真要就此翻过去成为老黄历?
现在呈现出来的,只是一些变异的假象。如果误将偶然性的变化当成喜讯,当成我们的本事,狂欢的结果,很可能是更大的代价。
其一,产业升级,没有到位。告别廉价劳动的前提是,产业得到优化升级,但是,长三角、珠三角很多中小企业,自身生存一直存在问题,稍好企业则致力于金融投资、房地产投资等盈利模式,实业和产业升级缓慢。老实说,“生产裤子换飞机”的模式还不得不存在一段时间。生产飞机当然好,但在掌握技术、设备、劳动力等条件之前,盲目地以低工资为名撵走“裤子企业”,只能是让一批人失去工作,无法转型。如果连劳动权利都没有了,高价低价当然成为伪话题,这个过渡是不能省略的,否则就会是揠苗助长。
其二,我们真的走在“告别低工资”的路上吗?不是的,这很可能是一个假象制造业高成本,不一定是工资引起的,税费、资源、管理等成本增高,都可能推高成本。根据这两年媒体报道,制造业工人普遍感觉待遇偏低、生活成本增大,这也成为很多打工者不愿意再背井离乡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有美国公司向中国出口筷子一事,便得出中国劳动力“更值钱”了,很可能要让工人为经济困境“背黑锅”。
其三,收入分配改革滞后,导致“告别低工资”注定是艰难的过程。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靠劳动来获得收入的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不在中国收入分配格局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就会异常脆弱,大步骤的制造业转移、转型,都会影响到“靠力气吃饭”的底层民众的生活,轻言“让美国人给中国人生产筷子”“放弃廉价制造业”,就可能成为不可承受之重;高额高压力的生活成本,也会窒息中国的消费能力,让那些希望以出口供应中国市场的算盘打空。
在目前的状况下,轻言“告别低工资”“不再搞低质量制造业”的结果是什么?真的会如境外媒体所说,“高工资时代带来的长远利益将带给中国一个更有成效和更大发展的时代”?长期看或许如此,但以现状而言,“美国向中国出口筷子”之类的消息,非但不是喜讯,反而还是警讯时不我待,中国工人的高工资高福利高待遇时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所有这些都会成为黄粱一梦。
筷子的信号?与劳动力成本无关!
前天,一条消息引发热议:位于美国佐治亚州阿梅里克斯的佐治亚筷子公司,在美国市场满是“中国制造”的今天,出口筷子到中国;有的表示,“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中国制造”的优势就此消失;也有人乐观地表示,中国企业对产业转型期待已久,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未必不是好事;又有冷静者表示,经济衰退后的美国重拾制造业,对当地就业有好处……好不热闹。
只是,事实的本身究竟怎样?消息的本源究竟如何?这个“筷子的信号”真的就如此意义重大了吗?
有意思的是:昨天,当本报记者直接找到佐治亚筷子公司的老板杰?李,这位韩裔美国人真诚求教:“CCTV是什么?他们也跟我联系说有兴趣采访我的公司。”
从未做过产品推广的他,觉得很意外:“阿梅里克斯的公司刚成立几个星期,却在万里之外出了名”……
确实日产200万双,大量出口中国。但优势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原材料和技术进步
这条新闻引发关注的一个核心,在于美国筷子出口中国,似乎就意味着“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丧失”。正如一些报道所称。
但该筷子公司老板杰?李,昨日告诉本报记者:他有位中国朋友在大连做木筷生意,同样生产筷子,大连与该公司所在的阿梅里克斯两地相比,劳动力成本高低立显。今年初上调后的大连市最低工资为11元/小时,而阿梅里克斯的最低工资为7.25美元/小时,约合人民币47元/小时。李先生说,佐治亚筷子公司的新员工领取最低工资,经培训后,工人工资可达10美元/小时,约合人民币65元/小时。
显然,即使中国正在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阿梅里克斯的劳动力成本仍然是大连的4倍到6倍。
那么,为何在劳动力成本高昂的美国,李先生能给出“中国价格”?
李先生说,他的秘密不是劳动力,而是原材料和技术进步。
他说:“佐治亚州的杨树和枫香树,像野草一样茂密,这里的木材价格低于俄罗斯。”李先生习惯于将他的生意与大连朋友相比,“我朋友经营的木筷生意,木材来自俄罗斯,但中俄之间的货运,价格较高,稳定性也较差。我朋友说,很多木材运到大连后,已经受潮,影响产品质量。”李先生就此受到启发,从木材出口转而经营一次性筷子加工,并把产品送入了中国超市,“我们的筷子目前日产200万双,主要销往中国,也有一些日本、韩国以及美国本土的订单。”
同时,“我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增加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程度,所以我的用工数量比中国筷子企业少。”
此外,李先生说,他找到了一条稳定且廉价的物流渠道,使美中运输成本甚至低于俄罗斯至中国。下一步,李先生计划将筷子通过火车运至临近的萨瓦那港口,这样可以进一步节约物流费用。
第一个报道佐治亚筷子公司的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地方日报《亚特兰大宪法报》记者克雷格?施耐德,也向本报记者表示:佐治亚州丰富、廉价的木材资源,是佐治亚筷子公司得以同中国企业竞争的关键。
确实比美国市场的中国筷子便宜。但是否就标志“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
记者走访纽约多家中餐馆,发现他们的筷子,都购自中国。一家中餐馆的老板,拿出最近一张进货单给记者看,他们通过一家贸易公司从中国购买了2000双筷子,总价40美元,即每双2美分。“最近美元持续贬值,现在2美分已经买不到了,原来和我们合作的贸易公司也倒闭了。”这位中餐馆老板说。
而听记者介绍纽约中餐馆的筷子进价高达2美分,李先生大感意外。他说:“我们的筷子批发价远低于1美分。”
李先生的筷子价格是有竞争力的,即使是面对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现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每年平均生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子,出口近300亿双,国内消耗500亿双左右。国内竹木筷子生产厂商更是从南到北难以计数。从阿里巴巴网站的商家报价来看,从每双3分到每双1角皆有。佐治亚筷子公司远低于1美分(约合人民币6.5分)的价格,确实颇有市场。
事实也证明了这个结论。李先生说:“工厂开业不到两个月,订单已经做不完了。”他的筷子公司从未在中国做过推广,客户却纷纷找上门,还有不少中国筷子生产企业找到李先生希望与其合作,“我们现在根本没有考虑扩大市场,因为产品已经供不应求。”佐治亚筷子公司待招满员工后,将扩容至日产1000万双。
现在的问题是:这是否就标志着“中国制造”转向“美国制造”?
当本报记者告诉施耐德,他的报道在中国引起热议时,施耐德显得有些惊讶:“我当时只当它是一则佐治亚州的本地新闻。起初我对这个筷子公司一无所知,接到编辑选题,一步步挖掘深入后,我才发现事情变得有趣。”
这个有趣在于:在美国生产筷子出口中国,不仅在阿梅里克斯,在美国产业界都确实是一个异数。
这家美国筷子公司的出现,也确实反映着一种市场需求。李先生的筷子公司,去年11月小试牛刀,在该州仅有数千居民的科克伦小镇创立。后来,向海外寄出样品得到认可后,工厂急需扩充,于是迁至阿梅里克斯。
但是,对这种市场需求,究竟应该怎么看?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家筷子公司的出现,并非美国当地政府明确主导之下的产物,就连美国当地人对此也颇感意外。李先生告诉本报记者,是那位大连朋友的遭遇,让他灵机一动――“这让我想起我们佐治亚州有大量杨树和枫香树,硬度刚好合适制作筷子。于是,我想到了在美国生产筷子。”而阿梅里克斯劳工部门的官员戴维?加瑞加说:“我们倾向于认为,亚洲人总是能很好地把握市场机遇。”
李先生的筷子公司,目前只是一个40人的小厂,租在阿梅里克斯的老工业园,厂房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佐治亚州这不算大。”阿梅里克斯也只是一个仅有1.7万人的美国南方小镇,离亚特兰大市还有两小时车程。
这是否就标志着“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
确实对当地就业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否预示着美国就业复苏?我不知道”
阿梅里克斯曾经是一个工业较发达的小镇,但随着产业外包的加速,城内一度兴旺的老工业园显得有些凋敝。施耐德说:“对于失业率高达12%的阿梅里克斯来说,佐治亚筷子公司的成立显然是件好事。”佐治亚筷子公司计划一年内招聘150名工人。虽然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对于阿梅里克斯却弥足珍贵。在这里,雇员最多的公司也仅有950人。阿梅里克斯市政府可以算为“第十大雇主”,员工195人。
然而,“它是否预示着美国就业复苏?我不知道。”施耐德告诉本报记者,他能肯定的是,“佐治亚筷子公司的建立对阿梅里克斯是件大好事”。
美国知名智库――美国进步中心的山姆?福尔伍德将它比作“沙漠中的绿洲”。他说:“这与美国制造业通常灰暗、绝望的故事形成对比。”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最新统计,今年5月美国共创造了5.4万个就业岗位。经济学家表示,为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当月至少需要增加12.5万个岗位。另一个令人沮丧的数据是,5月的失业率从4月的9%上涨到了9.1%。
曾是佐治亚州多种资源加工中心的阿梅里克斯,近来陷入经济衰退,许多商店已倒闭,许多企业已迁往国外,目前一大支柱产业为旅游业。根据施耐德的介绍,小镇有历史古迹,还有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童年旧宅。佐治亚筷子公司创立之初的招工,成了阿梅里克斯几乎人人都在讨论的焦点,450份求职申请纷至沓来。
“在满是坏消息的经济环境下,李先生脱颖而出。他的故事说明,企业家的勇敢和远见能够创造就业,拯救经济。”山姆?福尔伍德甚至建议,奥巴马总统去杰?李所在的佐治亚州看一看。据新华社报道,去年8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帮助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但与此同时,也有美国经济分析家指出,出口一次性筷子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开发资源,最终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不得不退出市场竞争,如今美国却在重演这一模式,这是一种倒退。
是进步还是倒退,是美国“沙漠中的绿洲”还是中国产业转型的时机已到?
现在就能做结论了吗?
筷子的信号是如何发出的?
记者查到的最早一篇报道,是6月3日,亚特兰大市的主要日报《亚特兰大宪法报》报道:一家名叫“佐治亚筷子公司”的工厂日产200万双筷子,其中大多数销往中国的连锁超市,少数销往日本、韩国和美国。
紧接着,网络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一个类似新闻热点的栏目,以《进口讽刺:中国从佐治亚州的一个小镇购买自用筷子》为题,阐发评论“今天我们买的所有商品,似乎都是‘中国制造’,然而,亚洲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筷子,却数以百万计地‘美国制造’,这点令我们自豪。”文中引用了《亚特兰大宪法报》的部分报道。
6月8日,中国某家长期关注国外新闻的媒体网站报道了此事,内容与网络版《时代》周刊的相近,文中称“美媒称是对中国‘重大讽刺’”。
然而,不知误会是否从6月19日开始:当天,《时代》周刊发表了名为《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的文章,指出去年一年间,许多跨国企业和中国公司都扩建或搬迁到劳动力廉价的西部;6月20日,中国国内数家主流媒体刊载报道,称“近来,一则美国制造筷子出口亚洲的新闻被《时代》周刊评为‘对美国的重大讽刺’”;此后,评论热议更是不断,有的称“这预示着经济格局的变更”,也有的称“小概率事件应理性看待”,而更多的媒体将“筷子”与19日《时代》发表的文章标题相联系,称“‘美国制造’筷子出口中国,廉价劳动力市场或将终结。”
没必要夸大“筷子返销”的意义
美国人日常光顾最多的沃尔玛超市充斥着廉价的中国工业日用品,即便声称要 “全面抵制中国制造”的美国专栏作家在亲身实验后也不得不坦承“离开中国制造是不可能的”,中国出口的汹涌势头让美国人惊恐不已,不得不祭起从关税壁垒到逼迫人民币升值等各种盘内、盘外招……这一切尚不是过去时,可如今美国却开始制作低端工业产品返销中国了。
这种产品就是木筷在佐治亚州阿梅里克斯镇的 Georgia Chopsticks工厂,日产筷子200万双,产品全部返销中国。对此,中外媒体褒贬不一,一些媒体,如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认为这是“对美国制造业的莫大讽刺”,曾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为荣的美国,竟“堕落到”给中国的下游产业作初始产品配套,应该认真反思;也有一些媒体,如CNBC的一则快评则认为,这种“产业逆转移”可以让中国产品在美国本土创造就业机会,既能提升中国产业结构层次,又可缓解中美贸易逆差,还能改变美国消费市场对中国制造的抵触情绪,是值得称许和推广的事。
长期以来,消费能力强劲的美国市场,和劳动力价格低、靠低成本打天下的“中国制造”,被认为是“天生的一对”,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美国市场容量降低,失业率居高不下,中美贸易逆差显得越来越刺眼,美国国内压力与日俱增;于此同时,中国国内劳动力工资成本明显上升,劳动力价格优势不断缩小,也势必不可能继续靠低价打拼,双方都需要另辟蹊径,建立起新的双赢、共生模式。鉴于此,对“筷子返销”之类新生事物格外关注,实在情理之中。
但过度夸大“筷子返销”的意义是不客观的。
Georgia Chopsticks工厂并非中资,甚至也不是华人开办的企业,其老板杰·李系美籍韩裔,之所以“逆配套”,是因为佐治亚当地杂木资源丰富,但美国原木出口税费高昂,加工成筷子毛坯却可享受低税,而中国自2004年起取消木筷13%的出口退税,2006年4月1日起又增加4%的消费税,此消彼长,“逆配套”反倒可以获得成本优势。
这种成本优势系政策配套差异、漏洞而造成的特殊现象,一旦美国有关方面出于环境资源保护之类考虑,对筷子毛坯征收高税,成本优势便会登时逆转,“逆配套”也只能草草收兵。从目前情况看,美国就业市场规范,劳动力价格高昂,中国在短时间内难以望其项背,即便考虑运输等附加成本,“逆配套”在大多数低端产业也并无价格优势,很难作为普遍经验加以推广,更难以担负平衡中美贸易逆差的重任。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产业输出方面中美之间便无可作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仍然是各类工业消费品的最大市场,当中美劳动力成本间剪刀差缩小之际,将部分针对性强的制造业转移回美国,变产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可以为美国提供就业机会,并切实减少贸易逆差,又不会影响中国企业的收益,相对于筷子等以中国市场消费为主的产品、产业,似乎更有机会和潜力。这类轻工产业主要为民营,美方在政治层面的限制、戒备,也是相对较少的。
不过要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恐怕还要从更多层面去努力。中美经济各有所长,彼此间也存在互补、互需关系,美国拥有许多中国愿意和需要购买的优势产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产品中有不少“有价无市”,只能望梅止渴,倘在此方面无所突破,贸易逆差的缩小,将是异常艰难的事。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