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路通车里程“全国第一”拼得好艰难好豪迈

2011-6-30 0:3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探寻四川公路通车里程三年从全国中流跃升为全国第一的背后 
  2007年,四川重新审视自己的区位,“蜀道难”酸楚犹在:路网规模小、密度低,等级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为2162公里,全国排名第12,西部排名也仅仅第4。四川要发展,必须把工业运输难、要素流动难的“瓶颈”破解掉。 
  下决心“拼”了 打造至全国的8小时经济圈 
  站在山顶上俯瞰,广陕高速公路宛如一条巨蟒,傍嘉陵江北行,穿越大山与峡谷,一路蜿蜒前伸,载着络绎不绝的货车长龙。 
  这条沿着千年前的古蜀道走廊布局的第一条北向出川高速通道,通车才一月余,但日车流量已高达1.5万多辆。滚滚车流,淹没了大诗人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叹谓。 
  千百年来,为了打通对外联系,破“蜀道难”,四川人开山劈石、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 
  时光流转到2007年,四川重新审视自己的区位,“蜀道难”酸楚犹在:路网规模小、密度低,等级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仅为2162公里,全国排名第12,西部排名也仅仅第4,出川高速仅仅连通重庆,没有与甘肃、贵州、青海、陕西等省区连接的直达通道,二级以上公路仅占总里程的7.4%,阿坝、甘孜、巴中等地无高速公路,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蜀道难”,在古代是行路难、交往难,对现代社会则是工业运输难、要素流动难。四川要发展,必须拼搏了,把“瓶颈”破解掉。 
  四川的难点在交通,四川的出路在交通,四川的前途也在交通!2007年年底,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部署。四川矢志破“蜀道难”,打造至全国的8小时经济圈! 
  出川高速公路建设列为其中重要内容。2008年5月的汶川特大地震,形成一个个公路 “孤岛”,更是暴露了四川公路等级不高、路网不畅的弊病。四川交通,必须加快先行。 
  2008年年底,多条高速公路动工,公路交通建设由此进入高速建设通道。 
  2010年7月,成都二绕、乐自等6个高速公路项目集中开建,全省高速公路在建项目达到34个共3590公里,为2007年年底的五倍多,在全国的排名由11位攀升到第一位,总投资规模2700多亿元,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5893公里,全国排名第二位。其中,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新开工高速公路项目30个,总里程3137公里,总投资规模2433亿元。2010年,四川交通运输总投资为775.7亿元,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5.7个百分点,全国名列第二,在建设里程首次超过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81公里。 
  2011年5月23日,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自实施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以来,出川破“蜀道难”取得第一个重大突破,广陕高速通车,从此成都至北京全程高速,北向出川蜀道不再难。 
  在打通外联大通道的同时,四川内部循环也更加畅通国省干线和“毛细血管”农村公路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五年来,四川地方公路累计完成投资突破1000亿元,全省公路总里程是“十五”末的两倍多,等级公路由69.2%增加到73.5%,国省干线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47.5%增加到65.6%,全省路网密度达到54.9公里/100平方公里,是过去两倍多;建成农村公路12.7万公里,农村公路的总里程总投资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尤其是2010年,四川地方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95亿元,国省干线均投资过百亿,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加速形成创造了条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破“蜀道难”,既要攻坚克难,更需要创新精神。资金是公路大规模建设最大难题。四川转变思路,在全国率先全面开放公路建设市场。多种方式采用“BOT”模式吸引投资,彻底改变了靠财政投入的交通建设模式。 
  用智慧去“拼”破解融资难题 
  史无前例的公路交通大建设,考验四川人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拼搏精神。 
  “拼”字当先。地震后抢险救灾,“震中生命线”都汶路三个月就“拼”通了;都映高速,用半年时间“拼”下来,在2009年5月12日地震一周年之际通车,并在2010年“8·14”映秀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时国道213线中断的情况下,发挥了重大作用。 
  “拼”并不是盲目求快,而是用智慧讲科学。公路交通大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为四川人提供思维、制度、运行、技术方面大变革、大重组的平台。 
  灾后道路交通建设,既是重建项目,也是发展项目。四川变危为机,抢抓灾后机遇,规划先行,高速公路、国省干线进入国家项目,纷纷启动建设,新的《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四川省断头公路建设规划》等迅速出台。四川高速公路规划由最初的5000多公里增加到8600公里,再到最近的1.2万公里。 
  一般正常情况下,一条干线公路从提出到立项需要一年时间,建设需要4年左右。四川等不起。需要全新思维,全过程全因素工作法横空出台,通过构建工作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目标计划、流程再造、平台搭建、制度管控和监督保障,实现精细化高绩效管理,确保前期工作程序不减、进度加快、周期缩短、质量提高、目标实现。 
  建设上,“跑步进场”,“白+黑”,三班倒,节假日不休;桥梁上建设移动梁场,以空间换时间、“蒸汽养生”,向科学要进度。广陕高速、广巴、乐宜等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均比批准工期提前了半年以上。 
  组织上,集中攻坚。从2009年起,启动全省交通重点工程三年集中攻坚活动,把每一年的建设任务具体分解,责任层层落实,一条路一条路解决问题,由此加快建设进度、加强质量管理、加强安全生产。 
  资金是公路大规模建设最大的难题。四川转变建设投融资思路,“拿出了最好的家当,好酒好菜招待客人”在全国第一个全面开放公路建设市场。多个积极性、多元主体、多种方式采用“BOT”模式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四川公路建设。 
  三年来,四川公路建设BOT模式,后发先至。全省BOT高速公路项目多达18个,总计1915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在建里程一半以上,引进社会资金1376亿元,总里程和引资规模一举跃居全国第二位。这彻底改变了四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交通建设模式,加速推动了四川交通的加快发展,使得许多“十二五”才能实现的项目,提前到“十一五”实现。 
  一条条向外延伸的便捷进出通道,就像一只只手,握住四川经济发展趋势,推动了四川充分对外开放步伐,使得四川站在了承接中国东部和世界产业转移的前沿。 
  三年拼搏蜀道更通畅四川更开放 
  突飞猛进的枢纽建设,使得四川的区位跨越了巴山蜀水。以广陕高速为例,未通车前,进出川车速约在30公里左右,成都到西安需要12小时左右,这还须不堵车。而现在一路高速行驶,8小时可到达,时间成本大大节约。 
  一条条向外延伸的便捷进出通道,就像一只只手,握住四川经济发展趋势,推动了四川充分对外开放步伐,使得四川站在了承接中国东部和世界产业转移的前沿,近年来,英特尔三次增资成都,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60多家。依托路,邻水、广安、达州等地均与重庆渝北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依托交通带来的时空变化,可以形成“点”、“轴”、“片”有机结合的“通道经济”发展格局。四川大件路,连通成都、德阳、乐山等我省重装发展重点区域。2010年,四川花巨资改扩建的大件路投入使用,当年运输创新高,全年将145批次372件,总重42358吨的大件设备运进川和出川。运输道路的畅通,也使得我省重装行业有了加快发展的底气,充分释放产能。该行业“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行业年销售收入要达到1.5万亿元。 
  回首过去,勇攀第一倍感艰辛;展望未来,决战决胜西部枢纽,倍感豪迈。站在全国第一的巅峰,四川破“蜀道难”有了更大信心和决心:在“十二五”期间,形成18条进出川高速大通道,国省干线二级以上等级公路比重达到80%以上,内地全面达到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三州基本达到三级以上,新建农村公路10万公里。 
  对外,出川高速通道直达全国;对内,“内循环”更加畅通。“外联内畅”的公路交通,不仅仅要破“蜀道难”,还将加快推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奠定四川百年发展基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