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进入疲劳期

2011-6-2 7:1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年《日本经济蓝皮书》指出中日双边贸易高位徘徊进入了疲劳期   核心观点
  ●日方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签证手续复杂、税务检查频繁等问题,为商务活动创造良好环境
  ●目前解决中日贸易逆差的最现实办法,就是日本增加自华进口,中国商品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大量进入日本市场
  ●建立中日更紧密的经贸关系,解决眼下中日双边贸易、投资下降问题,采取各种政策手段增大双边的进出口贸易
  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1年《日本经济蓝皮书》发布会”, 2011年5月31日在京举行。与会专家研讨了当前日本经济以及中日经济合作的现状与趋势,展望了未来中日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并正式发布了由王洛林、张季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指出,尽管中日贸易处于稳定健康发展状态,但其增速远低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2001-2010年的10年间,中日贸易平均增长率只有14.4%左右,与同期中国外贸总额21.2%左右的增长,以及中美、中欧、中韩贸易的增速相比,相差甚巨。中日贸易出现的高位徘徊现象,一方面意味着中日贸易关系的成熟化和稳定化,同时也反映出中日贸易进入了疲劳期或停滞期。
  蓝皮书认为,由于中日贸易增长率长期低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率,导致中日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相对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17%下降为2008年的10.4%。2010年,中日贸易虽然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仍然略低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中日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进一步降为10.02%。这种高位徘徊的出现存在着深层次原因,其中也包括非经济因素,例如双方缺乏政治互信等,出现类似钓鱼岛撞船事件这样的突发事件,也会对双边经济关系造成一定影响。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大项目的拉动。
  蓝皮书指出,自2002年以来,在中日贸易中,中方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2002-2010年的九年间逆差累计达2362.36亿美元。而且,逆差呈迅速扩大之势,特别是2010年逆差额高达556亿美元。蓝皮书分析认为,产生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之间在生产领域内的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中国对日本高端零部件进口较多。尽管中日之间的贸易结构正逐步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向转化,但总体来看,日本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方面仍占优势,这是导致中方长期对日贸易赤字的结构性原因。解决中日贸易逆差的最现实办法就是日本增加自华进口,中国商品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大量进入日本市场。
  蓝皮书强调,除了贸易、投资领域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日本至今尚未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而且,日本目前的商务环境并不利于我国企业对日投资。蓝皮书建议,日方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签证手续复杂、税务检查频繁等问题,为商务活动创造良好环境。
  蓝皮书指出,当前,建立中日之间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对于解决眼下中日双边贸易、投资下降的问题十分重要。采取各种政策手段增大双边的进出口贸易,既可减小双方对美出口减少带来的损失,又可打破中日贸易的长期高位徘徊局面,还能扩大中日各自的内需。
  蓝皮书分析说,后危机时代的中日经济关系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危机带来的困扰正在被克服,世界经济的复苏将给中日经济合作带来新的机遇。钓鱼岛撞船事件引起的中日关系紧张以及日本或许要加入TPP,加之大地震的影响,有可能给中日经济关系带来一些变数,但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伙伴,已经形成了相互依赖关系,因此双方经济合作的基本方向不会逆转。估计2011年甚至近中期,中日经济合作仍将保持稳定发展状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