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航道引发航商追逐

2011-6-19 15:4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数百年来,航海者们一直梦想取道常年冰封的北冰洋航道,促进欧亚贸易。如今,这一梦想有望成真。 
  欧洲数家船公司已经充当了先行者。2009年7月,德国布鲁格航运公司的两艘货船“布鲁格·友爱”号和“布鲁格·远见”号从韩国出发,穿过东北航道,顺利抵达俄罗斯西伯利亚扬堡港,完成整修后,最后抵达荷兰鹿特丹港。
  去年9月,挪威楚迪航运公司使用抗冰货轮装载了41000吨铁矿石从挪威的希尔科内斯港起程,穿越东北航道,将铁矿石运往中国,开启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航行。
  新商业航线即将诞生
  据专家介绍,北极航道主要有3条:西起西欧和北欧港口,穿过西伯利亚与北冰洋毗邻海域,绕过白令海峡到达日本的东北航道;东起戴维斯海峡和巴芬湾,向西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到达美国阿拉斯加北面波弗特海,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穿越北极点的中央航道。
  东北航道过去数百年来一直布满浮冰,几乎无法通行。不过,由于全球气温升高,这一海域的大部分浮冰目前都已溶化,使得大型船舶有可能通过这一航道。这条航道很可能成为从东北亚到欧洲的最短航道,航行时间可比途经苏伊士运河缩短30%~40%,极具经济前景。
  俄罗斯航运公司透露,新航道比传统航道短近一半,从俄罗斯经苏伊士运河到达亚洲的航程为2.2万公里(约11879海里),而通过北冰洋航道只需航行1.3万公里(约7019海里)。其中最大的难题是北极地区的夏季周期只能持续2个月左右,其余时间都是冬季,船舶难以航行。
  另一方面,浮冰和海区内许多资料不确切也是开通东北航道的巨大障碍之一。不过,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预计20年内,北冰洋的浮冰可能融化消失,可望全面打开北冰洋航道。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俄罗斯期待该航道能成为向日本、中国等国家出口北极圈内能源的新航道。据悉,该航道将有可能在今后20年内成为苏伊士运河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俄罗斯已经计划出租自己独特的核动力破冰船队,协助大型货轮穿越该航道。
  不仅是俄罗斯对这一航道的开通倍加期待,挪威楚迪航运公司董事长菲利克斯·楚迪也是开辟东北航线的拥护者。
  菲利克斯·楚迪为去年9月穿越东北航道的欧亚运输做了充分的准备,也获取了很多第一手数据。
  他表示,从挪威的希尔科内斯港以及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出发到中国的上海、韩国的釜山以及日本的横滨港,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距离分别为12050、12400以及12730海里,如果航速为14节,航行时间分别为37天、38天以及39天。如果通过北极航道运输,距离将大为缩短,分别为6500、6050以及5750海里,假设航速为12.9节,需要时间分别为21、19.5以及18.5天。
  菲利克斯·楚迪说:“东北航道的开通为航运业带来的明显收益是节省了时间与燃油成本。”由于距离缩短,燃油成本将大幅减少,因而可以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此外东北航道还能避开索马里海域越来越猖獗的海盗威胁。
  虽然短期内北极航道还需要破冰船开道,暂时不能替代其他航道,但长远来看对未来世界海运格局将有很大影响。
  远东地区存在着巨大的运输优势,并且不断增长的回程货也会大大降低船东的成本,富含石油和矿石资源的北极地区将会逐渐发生变化。菲利克斯·楚迪表示相信,“东北航道未来将迎来更多的机会”。
  北极开发改变亚欧产业格局
  菲利克斯·楚迪对东北航道情有独钟,他判断开发北极资源的时机已经成熟的理由如下:气候不断变化,冰川有可能不断融化;新的技术不断涌现;越来越高昂的燃油和能源成本;远东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俄罗斯对于开发这一地区潜在能源的兴趣逐步增强。
  北极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物资源,被誉为“第二个中东”。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于2008年发布的一项评估,全球22%的待发现石油资源存在于北极地区,其中多数在俄罗斯海域以天然气的形式存在。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能源需求,东北航道的开通将有利于中国获得北极地区的能源和资源,缓解能源需求的紧张局势。北极地区资源储藏丰富,距离上比非洲、南美洲更接近中国,一旦东北航道全面开通,将大大增加其作为中国能源和原材料海外采购目的地的战略地位。
  目前,海运承担了中国90%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如果东北航道顺利开通,将使中国现有东向主干远洋航线上增加一条更为便捷的到达欧洲的航线,不仅减少海上运输成本,降低和分担途经苏伊士运河等高政治敏感区所带来的风险,还有利于开辟中国新的海外资源能源采购地。
  此外,北极航道对于中国海外贸易的商业价值也十分明显。一旦开通,将大大拉近中国与欧洲的距离,导致国际产业布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将成为实实在在的中欧海上捷径,将对中国工业中心的重新布局产生巨大影响,中国北方城市将迎来重大发展机会。
  中国的东北经济带,东接朝鲜,北临俄罗斯,将伴随着东北航道的开通改变现状,未来将有可能媲美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由此将会产生东北亚经济重心整体北移,东北亚经济体与欧洲的距离迅速拉近,俄罗斯远东将纳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而东北航道沿岸的欧洲、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的港口将顺应浪潮,迎来新的发展。
  商业运营挑战重重
  不过,专家表示,通过东北航道开展航运也存在一些障碍。由于需要对船舶敏感设备进行特殊的保护预防以加强其破冰结构,而目前全世界类似的货运船舶为数不多,所以短期内该航道的运输量仍将处于较低水平。而通过此航道,需要极佳的航海经验和特定技术,为防止货运船舶出现故障以及船员生病,每次航行都需要破冰船进行护航。另外,通过此航道航行的船舶也有大小限制。因此,在短期内,北极航道还不能成为高效的船运通道。
  实际上,影响东北航道开通的最大因素来自相关的政治和法律问题。近年来,俄罗斯加强了对北极主权的宣示力度,东北航道途经部分水域属于俄罗斯的专属经济区。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关国际法规定,外国船舶在专属经济区拥有“无害通行权”。尽管该项权益在北极地区存在争议,但俄罗斯企图加强对有关水域通航的监管也无可厚非,毕竟船舶航行难免会造成污染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东北航道的某些航段要经过俄罗斯主张为内水的水域。对于内水,沿岸国拥有完全排他的主权。
  目前,所有途经东北航道的船舶都必须先获得俄罗斯批准,并向俄罗斯缴付“过路费”。俄罗斯交通部北方海上航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俄罗斯政府大力开发东北航道,目的是为核动力破冰船提供收入来源,还要为导航灯塔提供运营成本。当然,俄罗斯交通部表示会降低破冰船的使用费用,并在需要时提供救援。
  而亲身经历者的看法也许更加令人信服,菲利克斯·楚迪站在船东的立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东北航道航线已经准备好成为商业航线,俄罗斯当局也欢迎未来的发展。但是,“国际海运业还是需要得到可靠的信息渠道;船舶运营相关审批、手续以及费用的可预见性;更为简单明确的操作知识;国际保险公司的兴趣;更为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更多破冰船舶的投入以及可预见性的政治愿景。”
  而从东北航道真正进入商业运营的角度而言,他认为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的不断变化、亚洲及其他地区资源生产和需求的继续失衡、IMO法规的约束、破冰船的升级换代、货物种类和商品价格、货运市场的现状以及其他替代航线。而其中主要的决定因素将永远是可预测性和有竞争力的成本水平。
  此外,菲利克斯·楚迪认为,物流、港口与保险是决定东北航道在商业上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关键因素。物流与匮乏的港口基础建设被列为下一步工作的主要障碍,在东北航道沿线的50多个港口,其中41个对船运交通开放,之中高达40%的港口功能不强。保险公司在此航道上没有形成明确的市场格局,保费较高,且随个案而变。
  尽管,有关东北航道的开发仍然挑战多多,但是环北极国家都在调整北极政策,积极寻找战略投资机会,希望通过北极海运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大规模开发利用做先期准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