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灾后交通建设全面完成

2011-5-9 7:4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发生在 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和次生灾害唐家山堰塞湖及“7.20”、“9.24”等特大洪涝灾害造成四川省绵阳市境内道路、桥梁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损毁。损毁公路6563公里,占绵阳全市公路总里程的56.9%,其中损毁国省干线498公里,占全市国省干线总里程的52.2%,损毁桥梁1503座,客运站点92个,水运码头44个,造成48个乡镇,1111个村交通完全中断。“5.12”特大地震给绵阳交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亿元。     
  2011年4月, 在震后三周年来临之际,中国商报记者“重返灾区、感受巨变”奔赴四川绵阳市,深切体验了灾后绵阳交通建设的巨大变化和交通建设跨越式的发展历程。        
  灾后规划887亿元     
  打造西部区域交通枢纽网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绵阳,是连接陕、甘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成都经济圈的重要支撑,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九寨沟旅游环线的主要节点。     
  历史上,绵阳历来为州郡治所,是成都平原的北部屏障和要冲,阴平道、米仓道、金牛道等著名古蜀道均经过绵阳。秦汉时期,绵阳被誉为“蜀道咽喉”、“剑门锁钥”,为兵家必争之地。隋唐以后,绵阳逐渐成为“舟车辐辏,商贾云集”的“川西北第一重镇”。     
  新中国成立后,绵阳更是川西北地区重要的人流物流集散地和重要的交通枢纽,从北方至成都的人流物流必经绵阳,成都到遂宁、南充、广元的人流物流在绵阳中转,这些都构成了绵阳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基础。     
  然而,近年来,随着周边遂宁、南充、达州等城市交通体系的迅速发展,绵阳交通发展总量不足、通道不畅、结构和布局不优等问题日益凸显,其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已受到严峻挑战。     
  相关资料显示,地震前,绵阳全市交通总量不足,路网规模小、密度低。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运营里程仅分别为143公里和112公里,人均占有2.6厘米和2.3厘米,不到一个烟头的长度。     
  同时通道不畅、功能不完善,铁路、高速公路进出通道少,缺乏大能力、快速进出通道;绵阳城区主枢纽的客货功能还不健全,没有形成集中的物流中心,各种运输方式互补性差,缺乏有效衔接。交通结构和布局也不合理,市内铁路和高速公路仅通过市区和江油部分区域,其他县均无铁路和高速公路。     
  “地震及次生灾害对绵阳交通和基础设施也破坏严重,如不及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绵阳则将面临边缘化的危险!”绵阳方面如是认为。     
  “上述交通不发达局面已经严重制约绵阳的经济发展和绵阳科技城的建设,为尽快改变这一局面,同时推进公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我局2008年5月17日启动了交通重建实施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全市路网布局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受损情况,编制了《5.12特大地震灾后交通公路、水路重建规划》。”绵阳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董晓彬告诉记者。     
  据了解,2008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抗震救灾期间,绵阳市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绵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带领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累计抢通国省干线公路及主要县乡公路1215公里,农村公路4403公里,保证了因地震震毁断道的48个乡、1111个村公路的畅通。抢通桥梁39座,恢复安保设施32000延米,恢复航道码头20个,城区客运恢复率和水路运输恢复率达到100%。同时紧急启动应急运力调配预案,累计征调客运车辆5021台次,运输灾民、救援人员13.167万人次,调派货运车辆14177台次,运输救援物资6.768万吨,为一线抢险救灾提供了充足的运输保障。     
  “当前,无论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是扩大内需;无论是大力支持灾后重建,还是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这诸多利好的因素都为绵阳加快交通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董晓彬如是说。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配合全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2009年,在灾后一周年之际,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将     
  绵阳打造成“川西北综合交通枢纽”的这一构想。     
  绵阳方面认为,从盆地到高地,综合交通枢纽无疑是实现这种跨越的“撑竿” ,因为区域的竞争,核心是枢纽之争,谁抢先形成枢纽,谁就抢占了先机,就能够整合更多的发展资源,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优势相对突出的经济高地。  
     
   “我市位于盆地周边,打造川西北综合交通枢纽的构想,具有极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对于我市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董晓彬表示。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绵阳提出了2009-2020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布局: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含快速通道)、机场和城市公共交通,完善绵阳城区主枢纽功能,实现主枢纽的铁路公路航空和城市公交联运;形成以绵阳为中心的内连外接的一体化区域性综合交通体系;依托省、市列入规划建设的铁路、高速公路(含快速通道)、省干线公路搭建三台、江油两个次级交通枢纽;连接安县、北川、梓潼、盐亭和平武5个节点城市,形成三台、江油、安县、北川和梓潼半小时经济圈。整个规划建设匡算投资额约为887.08亿元。     
  绵阳市市长曾万明也指出,抓住这些机遇,就有可能大大提前绵阳的发展进程;而错过这些机遇或者说没充分发挥好这些机遇,则将会成为一个愧对530万绵阳人民及那些在地震中遇难同胞的历史性遗憾!他要求全市所有的交通规划和建设都要树立枢纽意识,围绕产业集聚、工业强市、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来布局,并强化与周边市州和其他地区交通的衔接,主动打通出入大通道,从规划上增强其区域性、互动性和开放性。       
   加快推进枢纽建设    
   灾后交通建设基本完成     
  2009年,在“规划十二年,集中在前五年,关键在今明两年”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绵阳从城市到农村交通建设气势如虹。绵阳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董晓彬告诉记者,截止到2009年底,绵阳已有1182个项目共7610.44公里纳入《汶川地震灾后公路恢复重建规划》,其中,高速公路项目1个(77.94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和重要经济干线公路19个(1028.5公里),农村公路1067个(6504公里),总投资142.4亿元。2009年5月,列入灾后重建的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列入灾后重建的农村公路项目已开工936个共5317.17公里,完成654个共2571.07公里。    
   然而,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依托和用好交通枢纽,大力发展“通道经济”,进而努力实现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为摆在绵阳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绵阳提出,结合枢纽建设,将进一步抓好具有较好产业发展基础的涪江、安昌江的流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把通道经济与区域经济有机结合,在全市范围内重点抓好绵(阳)—江(油)—平(武)产业带、绵(阳)—安(县)—北(川)产业带、绵(阳)—三(台)与绵(阳)—盐(亭)产业带、绵(阳)—梓(潼)产业带这四大产业带的建设,并依托交通枢纽建设,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区,推动成德绵产业带的发展。     
  同时,绵阳还将结合枢纽的建设,加快构建绵阳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沿江经济、通道经济,千方百计汇集各类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特别是依托交通枢纽建设综合性物流园区和规模化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仓储业、物流业和为工业服务配套的要素产业,以“交通走廊”繁荣“通道经济”。     
  此外,在对外开放中,绵阳将通过与成都、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等地的半小时、1.5小时、2小时“交通圈”,以及与国内省会城市和主要经济发达城市1—3小时“航空经济圈”,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和承接产业转移,以大交通促大开放。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力度的加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也成为绵阳经济社会快     
  速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有力支撑”,这已成为绵阳全市上下的共识。     
  据了解,截止到2010年底,灾后规划的全市1182个交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开工率达100%,已完工项目1071个,完工率达91%,累计完成投资1285503.83万元。     
  规划的国省干线与重要经济干线灾后19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已完工12个;总投资57.73亿元,已完成投资46.18亿元,占总投资的80%。     
  规划的农村公路灾后重建1067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已完工989个;总投资50.151362亿元,已完成投资51.388亿元,占总投资的102%。建设规模6504公里,已完成路基工程6002.12公里、完成路面工程5945.92公里。    
   规划的客运站点95个项目已完成88个,其中完县级客运站7个,农村客运站81个,累计完成投资5588.1万元。汽车客运总站项目一区主站房已完成总工程量的 30 %,完成投资500万,占总投资1500万的33%。     
  截止到2010年底,绵阳市“十一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7亿元,为规划目标50亿元的414%,超过建市以来的投资总和。全市新增公路里程(含村道)9399.12公里,绿化里程为7805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5494.07公里,公路密度从每百平方公里31.09公里提高到每百平方公里76.52公里,大大高于全省每百平方公里39.05公里和全国每百平方公里38.86公里的平均水平。     
  “十一五这五年特别是震后两年多来,绵阳市道路运输行业迅速发展壮大,全市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已达到7.3万人,营运客货车辆达到35718台,客货运输量占综合运输总量的比例不断提升,完成客运量40199万人,客运周转量1753997万人公里,货运量16265万吨,货运周转量1050809万吨公里,被交通运输部列入全国98个二类主枢纽之一。”董晓彬进一步介绍说。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绵阳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共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20余项,其中省以上奖励40余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获得交通部、全国交通系统创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四川省惟一),2007年获得全省农田基本建设“李冰杯”交通项目一等奖,2008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