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2011-5-6 13:3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一座城市,一个市场;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一个全球性大市场! 
  这就是义乌。在这里,每年吸引着多达20多万名的国外客商,常驻境外客商达1.2万名;在这里,为全球供应170多万种的小商品;在这里,即便每个商铺仅停留三分钟,走完所有商铺也需要一年半时间。 
  5月5日,义乌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随着试点汇报会和动员会的相继举行,“义乌试点”正式启动,义乌市场再次起跑! >  这注定是一个新传奇的开始。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自信地告诉我们,面对国际贸易的新形势、新问题,面对遍地开花的“义乌小商品城”,面对势不可挡的网购浪潮,面对种种制度性制约等等新问题,试点启动为义乌突破发展“瓶颈”创造了最好的契机,义乌已经做好准备。 
  新义乌的新蓝图正呼之欲出! 
  新贸易:从出口独大到进口、转口并重 
  有一个指标,让很多国内一线城市都难望义乌项背:常住国外采购商有1.2万多名。 
  与该指标一致,义乌市场的外向度也高达65%以上,出口远高于内销。2010年,义乌小商品出口达到57.6万个标箱,按金额折算,约合200亿美元之巨。 
  出口强当然是荣耀,但成就与瓶颈,也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经历多年的出口繁荣后,义乌人意识到,贸易不可能只出不进,要成为全球性贸易中心,要真正实现“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目标,必须拉长“进口”、“转口”这两块“短板”。 
  发展进口也不仅是市场自身升级的需要,“同样重要的是,如果义乌能够成为全国进口贸易中心,浙江企业就可以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品牌,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增加新的驱动力。”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张汉东如是认为。 
  趋势已然明朗,新的路线图也开始绘就。在试点总体方案中,义乌确定了“三口联动”的新贸易格局规划,到2015年,进口、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比重将比2010年翻一番。 
  这不单是一纸规划。一如在过去30年中所做的那样,看准了方向的义乌人,已经走在了实践新愿景的路上。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件是:2008年,义乌在国际商贸城第四期内,新设了5万平方米的“进口馆”,如今,这里已引进了52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万种境外商品。 
  导向就是机会。进口馆的“越南商品馆”由义乌紫光进出口有限公司独家打理,总经理施新雨告诉我们,原来“紫光”只做对越南出口生意,现在进、出口各占一半了,“紫光”还在越南设立生产基地,把越南工厂生产的产品通过在进口馆展销的方式销往其他国家或地区。 
  更多的“紫光”还将不断涌现。5月5日,国际商贸城第五期开始营业,最宝贵的一楼整个都是进口商品区,面积达到10多万平米,预期进口商品来源地有望达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互促共荣 
  在“淘宝”,交易超过50万笔的“金冠”店铺,相当稀罕。但在义乌青岩刘村,这样的店铺却多得出奇,有统计称,“淘宝”近十分之一的“金冠”店铺都集中在这里。 
  青岩刘村的崛起,见证的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另一个发展新趋势:更快捷、更方便的无形市场正在加速崛起,这也是试点方案中义乌市场未来发展的另一个新目标。对其意义,一位义乌市场研究者甚至称,“30年前义乌靠实体店铺改变命运,30年后将靠电子商务改变命运。” 
  但疑问随之而来,“无形市场”一旦在义乌大行其道,是否也就意味着传统小商品市场退出历史舞台?“绝对不会!”现任义乌市江东街道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的刘文高笃定地告诉我们,没有作为有形市场的“小商品市场”,就没有今天的“淘宝村”——青岩刘村。 
  刘文高所言不虚。在青岩刘村2000多家淘宝店铺中,很多店铺都来自我省各地甚至重庆、安徽、辽宁等地,原因是,义乌有全国最便宜的快递费,有便捷、多样化的物流服务,而且,骑着三轮车就可以到义乌小商品市场“拼单”进货。 
  而不仅是在青岩刘村,在整个义乌,“无形市场”、电子商务等都已经不是新鲜名词。统计显示,义乌现有综合性电子商务门户网站100多家,在国际商贸城,二成多经营户已建立自己的公司网页,近五成经营户通过相关平台发布商品信息。 
  “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相互交融、互促共荣的共同体。”对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无形”前景,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董事长金方平非常自信,在他看来,因为实体市场、实体店铺的存在,无形市场发展中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如“诚信问题”,反而能得到更好的管理。 
  试点获批后,一幅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互促共荣的新蓝图还将加速展现。在这幅蓝图中,义乌不仅有规模叹为观止的实体市场,还将有一个同样规模的网上市场,并通过运用第三代移动通信和物联网技术,打造一个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这些听着遥远的前景,其实已经在悄然运作中。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是,义乌正在积极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合作,利用“云计算”技术,共同打造一个“义乌云”——小商品市场的海量数据中心,为“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的融合提供强大技术保障。 
  新商品:既卖生活消费品,也卖生产资料 
  4月7日,一场名为“义乌市场转型升级暨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建设”的研讨会在义乌高调举行。这是试点获批后,义乌召开的首个高规格研讨会。 
  不仅是“务虚”的研讨,就在三个月前,小商品城集团正式公布董事会最新决议,将以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力度,建设“义西生产资料市场”,力争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与国际商贸城遥相呼应的12平方公里的国际生产资料市场。 
  已经有了独步全球的小商品市场,还要建设国际生产资料市场。义乌人有着深远的谋划:建设生产资料市场,不仅是义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还具有更高层面的战略意义,可以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对外贸易平衡。金方平则称,义西生产资料市场将成为义乌的另外一台发动机,与现在的小商品市场一起推动义乌在未来前进,形成新的双核市场结构。 
  而在采访中,我们也意识到,打造一个全新的生产资料市场,于义乌而言,其实是一次富有危机感的战略决策。 
  这危机在于,尽管义乌小商品城市场成交额连续20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但义乌小商品市场已频频被全国各地复制,一些外地“义乌小商品市场”甚至把广告做到了义乌。而且,随着“刘易斯拐点”的逼近,劳动力成本几乎可以肯定将继续上扬,本地小商品制造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小商品市场的产业支撑未来将遭遇更大挑战。 
  所有这些,都在倒逼义乌人去思考,当一种成功样本成为可以被批量复制的固定模式,义乌市场新的突破在哪里? 
  建设生产资料市场就是这思考的成果。而且,与当年小商品市场的民间自发发展路径不同,义乌生产资料市场的建设,从一开始“有形之手”就强势介入,将其列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八大重点项目之首。 
  黄志平介绍,根据规划,未来的义乌生产资料市场将成为辐射全球的现代化一流生产资料展示交易中心和权威的价格形成、发布中心。为此,“十二五”期间,义乌将先期完成占地2.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的供应商产品展示交易及配套用房建设,而新型原材料、成套设备、工器具、零部件、配件及原辅材料等生产资料市场有望率先形成。 
  先行先试,先机何在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后,义乌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未来,义乌如何借助试点赋予的“先行先试”优势,真正成为国际贸易大平台?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如何在义乌试点中找到自己的机会? 
  记者:义乌试点获批后,对浙江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姚作汀:义乌是继国家设立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又一个综合改革试点,是我省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也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 
  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意味着浙江在转变国际贸易发展方式上拥有了先行先试权,不仅能够在国际分工中发挥独特作用,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而且有利于带动区域联动、推动内外贸共同发展。 
  记者:为什么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最终落户在浙江? 
  姚作汀:这是由浙江经济发展特点决定的。首先,浙江既是经济大省、市场大省,又是外贸大省,改革意识较强让浙江拥有体制机制先发优势,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为浙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条件。而且,率先发展的浙江,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探索中,也率先碰到了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最需要率先进行改革突破。 
  同时,浙江外贸商品多为一般贸易,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明显,尤其是义乌小商品,其发展关系着全国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统计显示,全国有20多万家中小企业为义乌市场直接供货,带动产业工人就业超过1000万。这是广东等省的加工贸易特点所不具备的。 
  张汉东:在我理解,将我国首个单设的国际贸易领域内的体制创新试点设在浙江义乌,既是国家重视区域发展战略的体现,也是义乌和浙江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简单理解,今天“义乌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国内中西部地区甚至海外的中东、迪拜等地批量复制,这种情况下,原来属于义乌市场的特有优势逐渐淡化。对义乌乃至整个浙江市场来说,在新的国际经济趋势下,传统的专业市场亟待乘上政策“东风”,增强特色优势。 
  记者:那么在国际贸易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我们今后重点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努力? 
  姚作汀:围绕国际贸易,义乌急需建立物流、人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等几大方面的规范高效运作机制,冲破体制性的障碍,最大程度上减少人、物、信息和资金的流通成本。 
  义乌如今已然成为国内的小商品市场“集散地”,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它快速发展成长为国际上最大的采购基地之一。同时积极引进其他国家生产的优质商品,大力发展出口、进口和转口贸易,提升发展国际贸易水平,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贸名城。 
  物流方面,义乌正在规划立体交通枢纽建设,加强与宁波-舟山港等口岸港口合作,实现港口功能延伸,加快建设新型通关体制。也只有通过利用现代流通技术,建立共享式市场平台,推动流通现代化。 
  信息流的建设已经有所进展,如加快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创新电子商务发展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做大做强“义博会”、“文博会”等,加快建设政府主导、能全方位反映各种商品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 
  资金流方面,主要是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引入外资银行,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试点,创新外汇管理政策等来带动。 
  总体来看,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核心,是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义乌市场由原来的国内小商品集散交易,进一步向国际化、全球性的商品贸易集散地拓展,打造浙江经济竞争新优势。 
  记者:义乌小商品有着小而散的特点,上百万种产品为产品的标准化、海关检验带来了难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国际贸易的发展步伐,该如何破解? 
  张汉东:国际贸易的发展让专业市场的运作复杂化了,这是义乌市场发展遭遇的最大瓶颈。所以,现在的义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国家层面上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突围。 
  最早的义乌市场,是为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逐渐发展辐射到周边,再到满足全国市场的需求。前几年,随着国际客商的逐渐增加,这个市场又自发兴起了一种被称为“旅游购物”的贸易模式,这其实正是义乌市场发展国际贸易的雏形。但是,随着国外客商数量的增加和他们采购规模的扩大,传统的海关监管制度、国外客商的签证机制等都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 
  这是一对激烈的矛盾。一方面市场本身发展进入到要求更为高效的要素流通机制,但同时市场又必须借助监管、市场标准的制定来实现规划化运作。所以如何通过“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建立,实现“管得住、通得快”,是义乌试点的机制改革的核心点所在。 
  义乌试点的先行先试,会体现国际贸易几大新趋势: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内外贸融合新趋势;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的结合趋势;从单一的小商品贸易到股权、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大市场的延伸;并实现从实物交易向产品展示加订单、现货交易向期货交易的新型贸易方式转型。 
  姚作汀:当然,试点获批还只是开始。未来几年,我们还需要制定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争取国家层面更多的政策支持。目前省里已经起草了针对试点的“三年实施计划”,重点改革任务已经明确,未来三年要加快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加快建设“义乌港”等18项主要任务。 
  记者:面对全新的发展机遇,企业该如何抓机遇? 
  姚作汀:针对小商品的特点,接下来一个重要的创新在于产品的分类管理、源头管理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致力于从企业生产主体这个“源头”开始建立一套高效、规范、优质的产品质量监管机制。 
  未来的义乌,要成长为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它必须是有质量、有标准、有门槛准入和一整套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责任追溯处理的规范管理制度,并非对所有的商品来者不拒。 
  这种进入门槛对欲进入义乌市场、从而迈出产品国际化的中小企业制造提出了新的转型升级要求——要从没有品牌向自有品牌发展,从没有质量认准向建立产品质量标准看齐,从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跨越。
  新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 
  5年内,投入150亿元,发展LED产业!这是“浪莎”在“十二五”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从袜业到LED,翁荣金的发展思路尽管极具跳跃性,但内在逻辑却惊人一致。在他的擘画中,“浪莎”LED产业发展路径是:从德国引进设备和技术,集中精力主攻最核心、附加值也最高的芯片,而后利用义乌市场的放大优势,将产品发往全球各地,供应给下游做应用产品的企业。 
  这种以义乌市场为核心的成长模式并不新鲜,它已经帮助“浪莎”等义乌本土企业在过去数十年间成长、成功,翁金荣相信,它也一定能让“浪莎”成功在LED领域取得一席之地。 
  翁金荣的执拗,其实反映着义乌企业的一种普遍直觉:市场是核心,是生产的起点和终点,产业转型必须通过市场才能最终实现。而这直觉也恰好与义乌试点的一个战略意图完全契合——“通过市场带动,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集群”。 
  金华市副市长、义乌市市长何美华认为,义乌市场在过去的发展,得益于长三角轻工制造尤其是日用消费品生产加工的支撑,同时也为这些制造企业提供了快速壮大的发展平台。而未来,义乌市场能否持续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与制造业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能否持续。 
  也正是在这种思路下,义乌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发展面向纺织品、工艺品的新材料、面向食品、药品的生物产业、以LED照明、家用电器为重点的电子电器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等五大新兴产业。细细分析下来,所谓五大新兴产业,其实是“10+5”,即在原有的十大传统产业基础上的延伸,连起义乌市场的过去和未来。 
  以市场为核心,在未来的产业愿景中,已经颇具基础的义乌服务业也将实现新的突破。在试点实施后,义乌将以市场贸易为龙头,打造贸易、电子商务、物流、会展、金融、总部经济、创意、购物旅游、商务服务、生活服务等十大平台,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新物流:打造国际小商品贸易的物流高地 
  物流之于市场,犹如血管之于身体。而在义乌,物流之价值尤甚。 
  统计显示,在义乌,每天公路货运量近3万吨,国际规模最大的20家船运公司17家来开展业务,全球前十强航运公司都设立了办事处。 
  更直观的表现是:在“雪峰路”,每天下午3时左右,就会出现一条一眼望不到边的集装箱车队长龙,长龙尽头是义乌国际物流中心,每天至少有1000多个满载小商品的集装箱,要从这里运往宁波或上海口岸。 
  但物流对义乌市场的支撑,却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义乌国际物流中心这条“物流神经”已明显过劳。去年,义乌小商品出口集装箱达到57万个标箱,国际物流中心的设计能力只有10多万标箱每年,远远超出负荷。同时,义乌本地物流企业虽然有2000多家,但大多规模小、能力弱。 
  物流不升级,市场就无法升级。“买全球,卖全球”目标的确定就同时决定了,义乌必须同时打造为国际物流节点城市。 
  值得欣喜的是,打造新物流格局的进展超出预期。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向南约1公里处,有一座巨大的现代建筑,与国际商贸城遥遥相对,这里就是被义乌人称之为“内陆口岸”的新国际物流中心,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今年10月就将投入使用。而整个新国际物流中心建成后,占地1050亩,总投资30亿元,设计标准为每年110万个标箱,相当于目前使用中的物流中心设计标准的10倍,可以容纳395辆集装箱车同时装卸、查验。在我国内地,独此一家。 
  小商品国内物流中心、小商品出口监管中心,都将在今年年内开工。未来几年,义乌在物流和交通上的投入,将会达到500亿元。 
  而且,未来,义乌还将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知名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到义乌设立区域性总部;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改变目前义乌集装箱车辆高达90%“重进轻出”的现状等。 
  “通过所有这些努力,最终,义乌将成为具有域名和口岸功能的‘始发港’和‘目的港’,成为小商品国际物流高地。”义乌物流办主任黄旭光说。 
  新制度:从单兵突进到一揽子解决 
  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外事审批权试点县级市,海关总署在义乌实行“旅游购物商品”监管模式和简化归类政策……义乌从来不乏制度创新。 
  但“这些制度突破往往是单兵突进式的,也已接近现行政策制度框架下的创新极限。”义乌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施文臻认为,必须改变当前“小马拉大车”的政策不匹配现状,进行一揽子的制度创新。 
  监管模式的创新为例。义乌小商品种类多达170多万种,小商品贸易具有单笔规模小、贸易主体多、交易频繁等特征,与我国现行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贸易方式都迥然不同。因此,在小商品贸易中,如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实施监管,存在归类难、核价难、成本高、效率低等种种弊端。 
  对这些弊端,在义乌开了五六年集装箱车的张涛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小商品出口集装箱多为拼柜,一般都有十几种以上的产品,多的时候有上百种,而最早义乌海关总共只有7个人进行通关查验,他每次都要花上大量时间排队等待,现在海关查验人员虽然增加了一倍,但显然还是远远赶不上查验工作量的增加。 
  为加快义乌小商品通关速度,此前,海关总署已经为义乌量身定制了“旅游购物商品”监管模式和小商品归类简化政策。但由于没有明确“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合法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依然是一种权宜之计。而且,涉及税务的出口退税等问题一直都无法解决。 
  在试点获批后,这些问题都迎来了破解契机。试点方案明确规定,“要探索实施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适应的监管措施和办法”。而且,这是一次性的根本突破,涉及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工商五个部门,不仅将解决小商品通关对应的监管问题,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还将改变小商品贸易无法办理出口退税以及外汇核销、外贸主体资格等方面问题。 
  一切都还刚刚开始,人们有理由相信,新义乌必将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更辉煌的商业传奇! 
  链接:义乌市场四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义乌市场的产生和发育阶段。义乌自古有“鸡毛换糖”的经商传统,1978年底,义乌稠城、廿三里两镇的农民自发地在镇区马路两侧摆起地摊,并逐步形成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马路市场”。1982年,义乌县委、县政府作出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提出一系列允许和扶持发展市场的政策,并出资搭建了简陋的市场设施。这些措施给予小商品经销者以合法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大量农民纷纷加入经商队伍,并逐步转变为职业商人,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自此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1984年,市场摊位已经发展到1887个,年成交额2321万元。 
  第二阶段:1984-1992年,义乌市场快速发展阶段。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市场在义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以商贸业作为义乌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小商品市场,第二代、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相继建成,到1990年底,已形成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设有8503个固定摊位、1500多个临时摊位的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成交额跃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之首,1992年8月,国家工商局正式命名“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市场从区域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和集散地。 
  第三阶段:1992-1998年,市场带动产业发展(工商联动)阶段。1993年,义乌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引导部分已完成原始积累的经商户把商业资本投资制造业,以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形成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产业体系,为义乌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城市化和国际化发展阶段。义乌的工贸联动战略催生和促进了义乌城市化进程,义乌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商贸名城。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内需相对不足,为进一步拓宽小商品市场的销售渠道,义乌及时提出“巩固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的思路,积极“走出去”、“引进来”。1998年,义乌提出建设“国际商贸城”,如今,义乌市场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0多个专业市场、30多条专业街相互支撑,拥有经营面积400余万平方米、经营商6.2万多个,从业人员和日客流量均达到几十万人次,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本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