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路历史性跨越

2011-5-4 11:5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在交通运输部的关心厚爱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公路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成为了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变化最大、亮点最多的五年。在西部唯一建成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新增通车里程1117公里,形成“二环八射” 近2000公里骨架网,基本实现“4 小时重庆”、“8 小时周边”;干线路网结构显著优化,新增二级及以上公路4100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近1 万公里,国省道中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72.7%,实现所有区县之间、省际之间高等级公路相连;农村公路“双百”目标如期实现,新改建农村公路5 万公里,总里程超过10 万公里,实现乡镇100%通畅、行政村100%通达。截至201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11.7 万公里,路网密度142 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前列,形成了干支联动、覆盖城乡的网络体系。重庆公路的巨大变化,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增速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经济总量实现了五年翻一番。 
  养护管理实现“六大显著提升” 
  “十一五”时期,我市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大公路养护与管理力度,竭力提升养护服务水平,实现了“六大显著提升”。 
  ——养护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资金来源稳定可靠。推行养护资金预算管理,全部采取预算管理、实行“以路定补”,养护资金分配更趋合理,在公路养路费总收入中,用于公路养护的资金(含改建、大中修、小修保养及其他管理养护费用) 占达到88%。燃油税费改革后,市交委通过向市财政申请养护资金,市财政直接或间接下拨到市公路局,由市公路局再分配到区县,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渠道。在2009 年、2010 年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86.7%的公路养路费替代返还部分用于公路养护,高于交通运输部规定比例80%的要求。 
  路网改造力度加大。累计投入养护资金83.2 亿元。其中,普通公路投入60 亿元,改造国省道3235 公里,国道210 线、319线、326线,省道103线等干线公路通行状况明显改善;高速公路投入18 亿元,维修路面600 余公里,加固补强桥隧100余座,建立特大桥梁、隧道、高危边坡等重要结构物变形观测40余处;增加补助农村公路养护资金5.2亿元,在西部率先按每公里每年县道7000元、乡道3500元、村道1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养护管理逐步规范。一是大力加强日常养护,推进养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出台《重庆市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办法》、《重庆市高速公路路面及附属设施日常保洁养护技术标准》等规范,引导公路养护实现“六化”:路基标准化、路面高级化、路肩边坡植被化、边沟畅通化、标志标线规范化、施工文明化。新改建养护站、道班房160 个,进一步规范养护站房建设、机具管理,逐步实现养护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二是加强大中修工程管理。强化程序过程、前期工作、施工现场“三个管理”,确保程序履行到位、前期工作完善和现场管理规范。把好计划安排、设计审查、工程质量“三个关口”,确保科学安排计划、建设方案合理、质量满足要求。堵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现场管理“三个漏洞”,确保施工作业安全、责任职责明晰、现场管理有序。三是加强桥隧等重要构造物养护力度。全面落实桥梁养护工程师制度,制定《国省道危桥管理办法》、《危桥改造工程管理制度》、《公路危桥改造工程技术指导意见》等规范,及时开展桥隧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特大桥梁、隧道监控实现全覆盖。四是养护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为区县配置综合养护车、装载机、挖掘机等养护机械和应急抢险设备,逐步改变国省干线养护效率低、养护设备陈旧的状况,提高机械化养护水平。按每百公里高速公路为单元配置设备,从人员、设备、施工组织、交通控制等方面,着力提高高速公路养护机械化水平,共配置检测车辆等大型养护设备200余台、小修保养和救援车辆200 余台,特别是2009 年引入SY4500 沥青路面热再生重铺机组列车1 套,发挥了路面维修养护施工低碳、环保和便利的特性。 
  ——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升 
  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出台《重庆市收费公路管理若干规定》、《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等4个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全市公路规范化管路提供了法规依据。出台《重庆市超限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试行)》、《重庆市公路超限检测站信息联网管理实施意见》、《高速公路超限运输监督管理协作规则(试行)》等9个管理制度,为深入推进公路治超提供了法制保障。 
  路产路权得到有效保护。加大路政执法力度,办理路政案件1.27万件,累计查处损坏公路及附属设施1万多件,为国家挽回路产损失9000 多万元。持续加强治超工作,建成固定超限检测站75 个,设置流动检测点139 个,累计检查车辆7700多万台次,查处超限超载车辆165万台次,卸载货物171万多吨;处罚运输企业主管人员136 人次,处罚货运经营单位等257家(次),逐步形成了“驾驶员—运输企业—货运站场”的安全互控机制,全市公路货车超限率从集中整治前的85%下降到4.3%。路域环境治理效果明显,清理合并路政许可项目8个,清理整治违法建筑2.5万余处、51万平方米,拆除非交通标志1427块。 
  执法服务能力稳步增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出台“六条禁令”、“十不准”等措施,确保了执法纪律严明。建立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制定《督查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违规违纪处理办法(试行)》、《错案追究制度》等23 项规章制度,确保了执法行为公正。加强路政队伍培训教育,累计培训路政许可人员537人次,复训路政执法人员849人次,培训治超人员1155人次,提升了队伍执法素质。 
  ——通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增强路网设施安全保障,新增“安保工程”6311 公里,消除危险路段约15 万处,改造危桥501座、渡改车行桥98 座。实行所有高速公路收费站联网收费,建立运行管理委员会平台,对通行费收入进行清分结算。采用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与非现金支付技术,实现收费站快速放行,确保了高速公路重要路段和站点畅通有序。 
  惠民便民措施进一步落实。在西部率先取消全部二级收费公路179条7570公里,降低了运输物流成本。严格对鲜活农产品车辆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巩固了所有公路无“三乱”的目标。完善公路标志标识,制定《公路交通标志标线指路系统设置指南》,规范干线公路标志标线设置,完成高速公路命名编号标志标牌3000 余块,实现了系统性与网络性有机统一。 
  全面启用绕城高速车牌路径识别系统,采用高清视频识别技术及高效的中间件技术,实现路径的精准识别及数据的高效传输,使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将路径识别结果运用于即时收费及后台拆分的城市,降低了收费纠纷投诉率,提高了服务效率。 
  应急保畅能力持续增强。完善应急保障体系,组建公路应急抢险队伍,修订出台《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营运高速公路养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多个应急预案,与武警交通工程部队签订应急救援合作协议,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和人员培训,多次开展应急演练,成功应对百年不遇洪涝灾害、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等突发事件,有效处置因灾断道1000 余处(次),综合整治地灾工程24个。 
  ——改革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重庆公路综合执法体制历经了“地方探索、地方试点、中央试点” 
  三个发展阶段。1994 年,我市开始在高速公路上试点“综合执法、统一管理”。2003年,交通运输部确定重庆作为两个省级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省市之一。2005 年,市政府《关于在全市交通领域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05〕61号),要求将高速公路综合执法改革扩展到全市领域。2010年,我市结合10多年交通综合执法的经验教训,按照“逐步实施、平稳过渡”的原则,再次对高速公路交通综合执法机构进行了调整。根据全市“一圈两翼”经济布局和“二环八射”骨架网建成通车的实际,拟新成立万州和黔江两个支队,加快覆盖延伸到渝东北地区和西南片区。目前,已顺利完成机构搬迁、辖区调整和人员调配等内部管理工作,圆满完成派出性机构和过渡性机构的双重任务。 
  养护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加强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理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渝办发〔2010〕162号),市交委成立公路养护管理处,负责全市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各区县交通部门也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确保了政策落地。目前,36 个区县已将公路养护基本支出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剩余4个区县已进如审批阶段。同时,为适应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加、经营业主增多、公众需求提高等新挑战,高速公路集团按照事权分离原则,结合部路网管理中心设置原则,将养护、营运、机电等职能并入路网管理中心。路网管理中心负责指导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业务,统筹路网养护管理。并且将高速公路大部分养护业务剥离,整合到专业化的养护施工队伍,其带来的养护效果正逐渐显现。 
  资金与质量监管更加有力。市公路局成立审计部门,全面加强资金监管,先后对市级下达的8786个公路养护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行了审计,有效遏制了违规挤占、挪用资金等现象,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实行大中修工程定期督查,委托专业机构抽检,开展施工企业诚信评价;对地方重点项目开展混凝土通病专项治理,对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进行现场督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质量保证体系,推行农村公路质量责任追究制和大型结构物公示制,保证了工程质量。 
  ——科技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取得一批养护科研技术成果。开展《重庆山区地形条件下公路路测振荡带技术应用指南》、《公路沥青路面微表处应用技术研究》、《三峡库区蓄水初期公路病害防治对策研究》等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得部市级科技奖励21项,其中一等奖5项。 
  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开展路面冷热再生和微表处、沥青还原、柔性护栏、桥梁预加固、远程桥梁安全集群监测等一系列科研或工程项目,特别是大足、丰都等区县推广工业废渣利用、混凝土路面再生等新技术新工艺,经济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同时,在兰海高速重庆渝合段、万开高速公路等路段,开展了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应用实验,取得了废料利用率100%、造价成本降低10%以上、碳排放降低90%以上的成果,施工时间明显减少,施工安全性大幅提升。 
  构筑养护科学决策平台。启动地方公路数据整合工程,完善路政、桥梁等基础信息管理查询系统,连通区县公路管理部门办公网络,行业管理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升。开发重庆公路养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涵盖基础数据管理、动态数据更新、路面养护决策、GIS应用等多个模块。目前,已在高速公路上推广使用,各运营管理公司均可依靠该系统对年度养护计划和养护方案科学进行决策。 
  完善公路信息采集发布机制。构建“96096”客户服务中心,并与重庆电视台、重庆交广台、华龙网、移动通讯部门协作共建,统一全市咨询、救援、投诉服务需求,及时向社会发布施工、封道、天气、车祸等路况信息。 
  ——行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文明创建百花争艳。全市交通系统各级单位,坚持把行业文明建设贯穿于公路养护、管理和服务全过程,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唱读讲传”、“三进三同”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全市公路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面启动“公路文化建设年”活动,创建“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职工道德班组”等先进典型,创作重庆公路人之歌,全面提振了公路人的精气神。加快推进“重庆路·中国红”高速文化长廊等载体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先后涌现出国家级、部市级先进个人100 余人次,先进集体80 多个,全市公路行业被命名为“全国交通运输文明行业”,市公路局相继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先进集体”等殊荣;高速集团也获得“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称号,并创建了88个省级以上文明细胞。 
  文明窗口广泛打造。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八荣八耻”教育,形成一批社会评价好、有一定影响力的窗口单位。市交通执法总队及队属单位,先后荣获全市十佳执法机构、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等19 项部市级以上荣誉,有3 个大队分别荣获全国道路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国家级荣誉,文明单位创建面达100%,市级文明单位占60%。新华社、重庆日报、中国交通报、重庆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交通综合执法工作进行了大量报道。 
  “四个坚持”,“八大亮点” 
  回顾“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公路事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好“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五个重庆”及其对公路交通的需求,加快公路建设步伐,加大国省道大中修改造,切实提高公路通行服务能力。二是坚持统筹城乡。始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促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三是坚持民生导向。始终把服务民生贯穿公路工作全过程,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四是坚持改革创新。积极适应交通发展的新要求,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破解了公路行业大面积、长周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公路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重庆紧紧围绕“四个坚持”,形成了公路养护与管理“八大亮点”: 
  交通综合执法管理模式创新、高效。从1994年开始、历时17 年的综合执法改革实践证明,重庆交通综合执法体制具有五个方面明显的优势。一是极大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道路施工审批手续大为减化,审批周期由7天缩短为3天,避免了推诿扯皮的弊端。二是显著增强了应急救援能力。建立了高速公路运营公司、公安消防、医疗救护、民政、气象、安监等部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在抗雪保畅、抗震救灾、奥运安保、雾季保畅等任务中,凭借“统一管理”优势,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2010年全市高速公路管制时间仅为120 多小时。三是彻底改变了“管路不管交通安全,管交通安全不管路”的体制格局。过去五年,全市高速公路在通车里程和车流量年均增长20%的情况下,每百公里死亡人数保持在较低水平,未发生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 
  四是大幅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实现机构人员精减。 
  执法人员数量仅为公安部高速交通警察配备标准的1/3。五是迅速提高了执法工作效率。一次行为行使多项职能,将多项违法行为合并处罚,解决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工作协调难、处理问题慢等问题。 
  重庆综合执法体制试点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编办和全国人大法工委也派人来渝调研。新华社多次以《国内动态清样》对重庆高速公路“统一管理,综合执法”试点给予了肯定。全国2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大、政府先后组团来重庆考察,学习考察综合执法相关经验成果。原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在任交通运输部部长时说:“重庆的高速公路管理在全国是最好的,(体制是) 最顺的”。重庆市领导在向来渝中央领导汇报交通工作中,都会提到高速公路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经验。市人大还两次专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汇报。原重庆市市长王鸿举曾经做出过批示:“高速公路综合执法,我们直辖以来采取了不同于兄弟省的作法,实践证明,安全管理是好的,节省了人力、财力,而且处突效率较高,我们应当坚持”。 
  地方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全面理顺。积极应对燃油税改革,争取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理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各区县政府将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变更为本级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运行经费和养护职工的基本支出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将养护单位事业在编职工纳入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从根本上解决了养路机构经费来源渠道、养路职工身份及社会保障问题,消除了养路职工的后顾之忧,对于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公路事业健康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积极解决交旅集团所属公路项目的遗留问题,通过各相关区县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交旅集团公路项目已全部移交区县管养。至此,我市干线公路管养体制全部理顺。 
  二级公路收费在西部地区率先取消。为加快“畅通重庆”建设,市委、市政府大胆决策,决定从2009年5月1日起,在西部率先取消全部二级收费公路179 条7570 公里,拆除收费站点235 个,对4300余名收费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自此全市地方公路全部免费通行,每年直接让利社会超过12 亿元,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城乡统筹,有力地改善了交通行业形象。取消收费后将所有二级公路纳入养护经费预算,统一安排实施大中修改造,消除了过去部分经营企业只收费、不养路的现象,明显提高了国省道通行水平。 
  实行“联网监控、区域管理”模式,有效提升高速路网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市高速公路在原有传统路段监控管理基础上,投资近1亿元,建立起了“预测、预警、预告”于一体的远程智能动态监控系统,从此开启了重庆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区域管理”新模式。目前,重庆“二环八射” 
  近2000 公里高速公路骨架网已全部实现了这一技术的无缝对接。整个路网管理依托这一技术平台,通过监控总中心、区域中心、监控站三级系统,全面实现了路网的“集中管理、分级控制”,为交通应急指挥和交通信息发布提供了强大的应用平台。目前,我市高速公路路网管理中心及11 个子分公司共同组建的路网管理委员会,更为“联网监控、区域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组织管理保障。技术平台的搭建和统筹协调组织的“双保险”,为当前多元化投资主体、一体化管理、以及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探索了新路,为交通运输部建立西部区域中心奠定了基础。 
  大规模实施“安保工程”,竭力构筑生命安全保障网。我市2003 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以“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安全保障工程,已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且连续8年都纳入市政府“民心工程”项目进行考核。过去五年,全市累计实施6517 公里(其中国省道898 公里、县乡公路5619 公里),形成了9219 公里的公路安全保护屏障。国省道“安保工程” 率先在全国完成,并逐步向县乡道延伸。大规模安保工程的实施,大幅度提升了公路安全保障能力,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2006 年相比,2009 年全市车辆总保有量为201 万辆,较2006 年增加70 万辆,而同期道路交通事故总起数减少66 起,总死亡人数降低15%,较大事故起数降低55%,死亡人数降低60%。 
  大力建设通道森林工程,有效改善路域环境。围绕“森林重庆”建设,全面启动“通道森林”工程建设,三年建成地方公路通道森林工程2万余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0万亩,提高了公路绿化美化效果,显著改善了公路驾乘环境。为突出重点,我市还将绕城高速公路“绿色长廊”建设工程,确定为通道森林建设示范工程,在17个立交及8个重要交通节点种植高大乔木,共种植40厘米以上胸径银杏、香樟和黄葛树等名贵树木400余株。同时,还对中央分隔带、路线两侧、弃土场、隧道洞口及挖方边坡绿化实施提档升级,种植各类乔灌木278万余株。 
  打造高速公路文化长廊,营造浓厚红色氛围。 
  为塑造独具重庆特色的城市精神和文化风尚,弘扬社会主旋律,打造重庆高速公路文化长卷、宣传长廊和教育长廊,我市在高速路网着力打造了一批红色公益广告。而且,结合本地特色,把千里之行融入“红色之旅”,突出打造“重庆路·中国红”这一主题,着力反映“唱读讲传、精神饱满”,“五个重庆、随处展现”,“巴渝大地、生机盎然”和“康庄大道、幸福平安”,大力宣传红色革命精神、改革开放新举措、经济发展新成就、城乡统筹新面貌、人民生活新改善、精神文明新风尚和巴渝大地新气象,使之“观者受启迪,美名传远方”。 
  收费管理与交通信息卡有机结合,降低运行成本。2006年起,我市对重庆籍车辆发放交通信息卡,实现了包括高速公路缴费在内的多功能整合,目前发放卡片数量超过100万张。交通信息卡与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有效结合,为收费站入口设置自助刷卡车道,直至实施ETC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在此基础上已经对部分车辆实施了预/后付费,降低了收费站及用户的现金风险,提高了车道通行能力。同时,我市将绕城高速以内的高速公路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即主城区车辆通行绕城高速以内的高速公路不再缴纳通行费,而是由政府统一支付给高速公路经营单位。通过实施这一收费方式改革,高速公路真正发挥了快车道作用,通行量增长10多倍,主城区外延进一步扩大,主城周边区县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0年底,重庆经济正式进入“外环时代”,为十年内再造一个万亿产值的新兴产业区、打造一个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打下了基础。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