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款之后,涨价依然

2011-5-28 18:2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前段时间最忙的政府机构大概应该算是发改委,主要的活动有如下几项:告诉大家油价或者电价、水价要涨,为涨价找理由;约谈其他民生相关企业,要求他们不得涨价。结果有个出头的企业就被罚了200万元,这个企业是联合利华,生产日化产品的。罚款的理由是他们宣称要涨价,并且认为这是必然的事。于是,以扰乱市场秩序的名义,200万元的罚单就开出来了。
  没过多长时间,大家发现价格确实没涨,很多生活相关物品的分量却缩水了,这叫做变相涨价。紧接着,有新闻说联合利华公司不思悔改、顶风作案,广州很多超市、零售机构接到该公司通知,告知该公司旗下的两款著名洗浴用品的价格上调,涨幅达到10%。
  要说是商业机构不怕罚款、知难而上,为了商业利益而罔顾民生,恐怕这帽子扣得就大了点儿。商业机构最大的目的是生存并赚钱,如果不赚钱的话,那就不叫商业机构,而应该叫做非营利组织。
  事实上,早在发改委宣布石油涨价而约谈其他商业机构不许涨价的时候,有很多言论就直接指出,这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为石油或者其他基础资源的涨价,不可能不带动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暂时性的不涨价只能是暂时,这个“暂时”当中还不包含变相涨价的因素。想想看,现代社会中,商品物流是很重要的成本之一,当基础物资涨价之后,物流费用、生产成本肯定是随之升高的,这还只是最终产品的物流,要是把原材料供应当中物流成本上涨、生产时成本的提高算进去,涨幅10%还真是不算多。
  而与此同时,企业的税费并未有减轻的趋势。作为最终产品的生产者来说,如果遵守这个约定,他们只能有一个选择: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手段对一个已经在生产、销售方面成熟的企业来讲,只能是降低人工成本、压制原料供货商利润当中寻找途径。这样一来,上下游的企业就都面临着没多少钱赚的窘境。
  事情还没完。企业不赚钱的话,雇员也是没钱好赚的,这样就会影响到很大一批人的消费能力。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商品贵了-不许涨价-企业利润降低-工人收入减少-更加没有消费能力,然后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原本据说是保障老百姓生活的“限涨令”,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这是因为政府从税收以及垄断企业拿走了太多我们的钱。可能有人会说,政府拿走了这些钱也是做了很多工程的,这些东西通过渗透效应也会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啊。可惜的是,整体经济没有这么简单,政府所集中修建的公共工程以及其他投资,不但损耗量惊人,同时也不可能覆盖所有经济生活的领域。这样的后果就是几个特殊领域的经济活动畸形繁荣——比如房地产——而其他方面都面临危机。
  所以,我们现在正看着某种公然的涨价进行,但是每个企业都去罚款吗?这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激发起剧烈的反弹。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只能是让政府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把这些税款、包括企业税个人税都大幅度降低,增强购买力而抵御滞胀的风险。可惜的是,这种事儿很难说是不是会实行,因为利益集团的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他们不会管整体经济如何,只会不断地抽血。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