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外贸顺差占比并非最佳选择

2011-5-28 13:4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从上述数据来看,中国外贸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进口增加似乎是一个趋势。因为中国巨量的外汇储备要现实化,不能仅仅是一个债务数据,更应当兑现成现实的资产、资源和产品。因此,进口增加似乎将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特征。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预计中国今年的贸易顺差或降至1000亿美元左右,建议应逐步降低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今年的贸易顺差会从去年的1800亿降到1200亿美元左右,甚至有可能降至1000亿美元左右,外贸顺差占GDP比重将降到2%以下,甚至1%~1.5%的水平。但是,降低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并非最优选择,因为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外贸过剩论,对中国来说,外贸出口的强大,依然是必须的。

目前,中国企业在从事外贸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从企业角度来看,很多企业靠出口退税度日。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外汇汇率的波动,给中国外贸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大约70%国家的商品劳务是用美元计价的,但由于汇率的频繁波动,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时,难以估算费用和盈利,为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的盈利水平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有效规避汇率波动风险,金融危机发生前,有很多中国企业坠入西方金融工具的圈套里,不但没有对冲风险,反而将自己陷进去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给中国企业增加了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但是价格却没有提高,因此,利润削弱的很厉害,很多贸易企业举步维艰,靠退税过日子。

外贸拉动经济增长遭遇到瓶颈,这种困难,根源于当前的贸易模式。中国现行的贸易格局,依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首先,国际分工档次低、产品附加值低、收益少、核心竞争力差,中国处于微笑曲线中间,现在还是世界加工厂。因此,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让“中国制造”真正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有力的位置。

其次,目前的外贸产品,多为耗能型产业,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较严重,给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的企业家应当进入新兴产业,改变中国制造的层次和种类,发展低碳型的产业。

再次,低价竞争引起贸易摩擦,近日欧洲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一触即发。这种低工资和低价格模式不可持续,需要改进工人的技术,提高工人技能。

最后,过度低价格、低工资,不仅没有提高人们的收入,还使资源流失严重,出口对就业尽管有较大的贡献但付出的代价也异常昂贵。

另外,多年的创汇型出口政策,使得中国积累了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巨额外汇,构成了M2的过度扩张,外汇占款问题直接导致通胀的压力。央行可能通过扩大负债,也就是通过货币发行的机制,承担这一巨额外汇占款对冲成本,即因此放大了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将增加通胀压力。由此给货币政策带来了两难,如果加息,则因为这种货币供应是内生型的,没有作用;如果不加息,则通胀压力向全社会扩散。

中国长年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导致国家外汇储备过高,给人留下话柄,损失了很多福利。因为作为债务型的美元,失去其与黄金、资源、产品挂钩的基础,容易贬值,构成我们的福利损失。而且,美元长期贬值的趋势,并没真正的改变,虽然有时候出于某种被迫的义务,美元会短暂升值。

随着外汇储备的升高,制约中国的外汇稀缺度已经变成过剩,因此,这种政策应当改变,我们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制造能力和商业流通水准,还要提高金融水准和创新能力。

中国出口创汇的模式,还在以惯性和习惯在实际中持续,我们要真切地改变现行贸易模式,否则可能像日本那样,被国际上金融战争给算计了,不仅外贸遭遇损失,而且经济也遭遇重创。增加进口虽然是减少外汇储备的一个办法,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增加出口产品的价值和质量,要及时转型,因为光是增加进口,还是不能提高生产能力和综合国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