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散”到“集聚”的转变

2011-5-10 1:1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诞生于1993年的泸州经济开发区,是泸州市最早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北方硝化棉、中海沥青、青岛啤酒、维维豆奶、老窖基地、郎酒包装等重大项目坐落其间。

  然而,由于定位模糊、布局散乱等“先天不足”,开发区不仅不被外地人所知,就连本地人也搞不清楚“究竟在哪里”。如何让开发区这块“金字招牌”名副其实,开发区亟待“突围”。

  2006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泸州经济开发区移交龙马潭区开发、建设、管理,泸州经济开发区开始了“二次创业”。

  谋篇 确立发展远景

  可以说,这些年泸州经济开发区最大的成就,便是它的规划、定位正在全面升级。

  虽然在此期间不乏困惑和焦虑,诸如布局怎样趋于合理、管理引入什么模式、瓶颈要素如何破解等等。但在改革节点等待新突破、改革边界需要新拓进的蛰伏期,开发区也正需要自己的新酝酿。

  当初青岛啤酒、维维豆奶、中海油、泸州老窖、古蔺郎酒……在开发区入驻时,开发区还是规划面积只有4.62平方公里的“小区”。始于2009年的扩区规划,让更多的企业有了在龙马潭区“安营扎寨”的广阔空间。

  按照特色突出、规模壮大、效益明显、功能完善、成长快速的要求,围绕打造泸州工业发展先行区、现代物流集中区的总体部署,龙马潭区立足“一区三园”的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安宁食品加工业和仓储物流园,鱼塘机械、医药、电子综合工业园,高坝罗汉化学工业和临港物流园,力争到2020年,开发区实现“三个超越、两个建成”(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越全省省级开发区的年均增长速度,规模和产值超越全市其他产业园区,工业经济总量超过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建成工业产值达500亿元的产业园区,建成营业收入达200亿元的物流中心)的目标。

  2010年,开发区共完成销售收入135.6亿元,在全市七大园区中率先跨入“百亿园区”行列,提前两个月完成“百亿”目标任务,入驻企业投资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4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至59户,引进到位资金15.63亿元,新签约项目23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个,1亿元以上的企业4个。按照规划,到2015年,开发面积将达到12.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20亿元,新建路网达到41.75公里及配套水、电、气设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户,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25户。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物流业营业收入达到40亿元;到2020年,开发面积达到24.52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新建路网达到71.75公里及配套完成水、电、气设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发展到170户,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35户。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物流业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

  可以展望,那时的开发区将会成为泸州版图上的一片投资热土。

  环境 护航发展大业

  “受命”接管开发区后,龙马潭区党政“一班人”高度重视开发区的发展环境营造。

  “创造最优环境”,是龙马潭区最初的既定目标,也是必然结果。

  2009年8月出台的《龙马潭区委龙马潭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泸州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开发区的发展环境开辟了更加快捷的“绿色通道”。

  “搭建融资平台”、“加大财政扶持”、“优化服务职能”、“强化领导保障”等逐一写入意见当中,作为保证开发区快速健康发展的“条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任副组长,相关区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应运而生,负责开发区规划的审批和产业布局的审定,制定加快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开发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开发区还实行区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对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含2000万元)的企业(项目),区级领导根据分工,实行重点联系,帮助联系企业(项目)协调解决建设、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龙马潭建立了开发区建设发展目标考核制度,明确开发区年度发展目标,建立对区级各职能部门、相关乡镇在服务开发区建设发展上的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考核制度,落实年度考核奖惩措施。这一政策“导向”,让龙马潭区各级各部门的干部群众,更加清楚地看到区委、区政府加快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决心,更加明确了“自己该为开发区做些什么”。

  开放 构筑发展高地

  经过4年多“洗礼”的泸州经济开发区,虽然不再是一枝独秀的产业园区,但它已经获得了作为开发区的正常心态把握机会、敞开大门。

  龙马潭区地处成渝经济区、泛珠三角地区以及南桂昆经济区三大经济板块之间沟通联系的重要节点和主要通道。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交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企业落户开发区,把开发区打造成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成为龙马潭区的重要抓手。

  2010年4月22日,龙马潭区政府与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就投资建设中储物流基地项目签订正式协议。位于开发区鱼塘片区内的中储物流基地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该项目将按照国际先进建设标准和物流理念精心打造,具有分拣包装、物流配送、仓储等功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最具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仓储物流配送中心。2010年12月15日,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落户开发区,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总占地面积约800亩,主要生产太阳能光伏玻璃及其制品。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4亿元,实现税收1.4亿元。

  随着关口土地整理、老窖科技园、郎酒包装中心、西南商贸城、隆盛物流园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不断引进、升级,开发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开发区在全省38个省级开发区的排位明显上升。

  据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开发区将进一步发挥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周期性规律,及时启动重大工程建设,促进支柱产业的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建设以稀缺产品为主产品,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群,推动区域经济中心的建立,使开发区产业布局和发展真正实现从“松散”到“集聚”。申波 童一 张伟 文/图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