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第四极,要“竞”更要“合”

2011-5-1 6:5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骆建领
    近日,一则来自《中国联合商报》的报道,再次被各大网站疯狂转载。报道称,构筑“武长南”大都市圈,打造“长江中游经济区”(“中三角经济区”)将提速中部崛起,并将成长为中国经济第四极。
    随着《中国发展报告2010》对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我国经济增长三极的明确,重点发展的8个大城市群也已确立,有关八大城市群竞夺“第四极”,以及“中三角”PK“西三角”和“中原经济区”的报道也铺天盖地而来。第四把交椅的争夺战愈演愈烈,中国大地似乎又现当年“军阀割据”之状。各“派系”纷纷造舆论、拉人马、树大旗,甚至不惜夸大自我,贬损对手,一场秣马厉兵的“逐鹿之战”俨然已经拉开。
    俗话说,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有竞争才有价值和活力。“第四极”的头衔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潜藏着巨大政策资源和经济效益。尤其是作为“政策塌陷区”的某些区域,要想迎头赶上,实现崛起,就必须取得国家相关政策的青睐和支持,必须具备比其他地区更多的优势。“小灶”的优待和国家战略的响应,无疑会为地区发展加速,增加其竞争筹码。这就使得以“中原经济区”、“西三角”、“中三角”、北部湾经济区、大东北等为主体的竞争趋于白热化。
    纵观当下,各大经济区可谓“磨刀霍霍”,纷纷摆出誓死拿下“第四极”高地的咄咄姿态,甚至出现了明争暗斗、狼烟四起的场面。如果说,机遇影响命运,那么对于这样一次大好“战机”,坐失或延误都将对地区发展造成致命的创伤。为此,各大经济区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好的竞争可以促进良性发展,然而盲目争斗只能互伤元气。尤其是最近“中原经济区”成功上升为国家战略,让一些地区失落的同时,一些地区也有了很大的紧迫感。对“第四极”的窥觑让一些省份内心波澜起伏,为急于抢占先机、拔得头筹,变得焦躁甚至不再理性。
    几年前,某省“6+1”战略的提出让中部地区纠结于“龙头之争”,而错失挺进“第四极”的先机。时至今日,当以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为主体合力打造的“西三角”来竞夺“第四极”时,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也联手展开了激烈角逐。与此同时,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安徽、山西、山东、河北等省份部分地区在内的“中原经济区”也跃入世人的视野,试图谋求“第四极”桂冠。
    竞争是发展的动力,但各区域之间不能盲目竞争,更不能各自为政,互相攻讦。美国管理咨询学者MerrilR.Chapman说:“竞争的本质不是比强壮,不是比敏捷,也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少一些愚蠢。”无论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地区,还是曾有“东方芝加哥”美誉的湖北武汉,抑或是九州通衢的“中国铁路心脏”郑州,都应该真正觉醒,要竞争更要合作,要行动更要科学。无论是弱弱之间的“合纵”,还是以弱附强的“连横”,都要本着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的方针,以优化整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目标,而不能只片面追求地域的扩张、人口资源的累积、经济总量的拼合,更要注重经济区域本身所能做的贡献,合作主体间的亲密关系,以及经济体的远景影响。也即是说,在考虑区域经济体自身贡献的同时,还要关注“极差效应”所能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考虑区域经济体的核心竞争力和外向影响力。
    竞夺“第四极”,要科学定位自己,更要兼顾周边,避免因粗放的土地扩张而导致发展瓶颈的出现,避免在增长极打造中产生边际效应和“黑洞效应”。同时,区域PK还要避免经济区域体的重叠和反复,不要为了政绩而政绩,为了形象而树旗,要在切实遵循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合理展开竞合,不仅要让整个区域腾飞,更要拉动周边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政策洼地”才会崛起,而不是再次塌陷。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