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运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上)

2011-4-4 2:5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赖平仲 张天宫 田春青 宋昊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的九大重点工程之一,是有效解决我国信息化水平程度偏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畅等导致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低下,全社会物流成本偏高等关键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交通运输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作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历来受到了行业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末,行业内各类型市场主体就已经纷纷积极探索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发展之路。
发展历程
    20世纪末,货运市场在“地面”编织起来了庞大的公路运输“网络”,而信息流的发展滞后对运输“网络”间的货物流动产生了巨大的制约。正如有的专家认为,虽然“空车配货”确实是回报率极高的市场,但真正要开发这个大市场却并不容易。因为解决“空车配货”的关键环节在于要扫除阻塞信息流的瓶颈障碍,保障信息的自由流动,这在客观上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数据交换中心”;其次,还需要各有关行业和部门的密切配合;再次,它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保险机构和结算方法。
    这些挑战是“地面网络”没有能力应对的,因此各种提供信息撮合服务的信息系统应需而生,先后涌现出亚之桥全国货运信息服务网、科利华的“中运网”、华夏交通在线、汇通天下的“中国配货网”等多个具有初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特征的信息系统,为交通运输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纵观这些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它们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一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基本特征,可以称之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初级形式。回顾这些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服务功能多从信息撮合的角度出发
    早期物流信息系统的服务功能都集中于以信息发布查询为基础的信息撮合服务,及时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填补了货运市场信息服务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二是服务对象多为货运市场车货双方
    早期物流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基本上都将服务的对象定位于货运市场中最直接的参与主体即车、货双方。以面向车主、货主提供货源、车源信息为主要服务内容,直接面向最终需求者提供信息撮合服务,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三是都注重多种服务方式的业务运营
    以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运营过程中,都注重了多种服务方式结合的运营方式,包括提供客户端、电子显示屏、传呼机、热线电话、网站等多种信息服务方式。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并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更贴近用户使用习惯的方式提供服务,有利于平台在市场中的生存。
    这些平台在当时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用户群体都很庞大,社会影响力很高,可谓红极一时。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这些平台都已经被市场逐步淘汰和遗忘,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因何在?综合分析,造成过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应用失败的原因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来看。
    内部原因
    目标客户群体不准确
    以往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服务对象大都定位在车货双方,服务对象过于单一,并且与货代机构竞争客户,产生了直接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由于货代是介于车主和货主之间,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来提供信息撮合服务并从中获利的市场主体,其业务范围和物流信息系统之间存在强烈的冲突。而实际在市场活动中,大量的信息掌握在货代手中,由于利益冲突的存在,货代不可能将这部分信息放在信息系统上,故物流信息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受到限制。
    盈利模式不突出
    以往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规模大、覆盖范围广、服务手段多样,但是赢利点不够突出。由于我国当时的物流市场“散、小、杂、乱”现象严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难以借鉴国外信息系统的先进发展模式如采用会员制、业务制的收费方式等,因此商业模式问题颇多,总体收入微薄,难以负担高昂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导致整个系统管理松散、名存实亡,逐步被市场淘汰。
    系统功能不完善
    以往的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局限于信息撮合服务,且以简单的信息发布为主,依靠车货双方自行线下完成交易,是较为初级的服务模式。而相关的配套性服务,如市场监管、数据验证、信用查询等必要的辅助功能的建设受技术条件、发展环境等因素影响更为缺乏,导致系统的整体服务质量较低,最终丧失市场竞争力。
    外部原因
    发展环境不健全
    早期物流信息系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和各类型信息系统的普及率还不够发达,社会认知度还不够高,整体发展的环境还没有形成。从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就可看出,截至20世纪2009年底,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3.84亿,手机网民为2.3亿,居世界首位。而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网民数量仅有1500多万。因此当时总体发展环境的不健全和社会认知度低成为阻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技术支撑手段不完善
    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撑技术主要有移动通讯技术、GPS/GIS技术、身份认证技术、RFID技术等,这些技术对物流信息系统服务功能的有力支撑是信息系统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信息技术都处于萌芽阶段,移动通讯技术也没有得到普及,手机在当时还是奢侈品,难以得到普及型应用。这些信息技术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系统功能的市场应用规模。
    可以说,早期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由于存在着各种问题,严重阻碍了系统的发展,使之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状态。因此曾经轰轰烈烈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逐步销声匿迹,淡出人们的视野。 (待续)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现代物流研发中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