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届广交会镜像:企业转型抗通胀

2011-4-27 14:5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4月23日,第109届广交会第二期如期开幕。此前的4月19日,广交会第一期落下帷幕。在通胀背景下,这个素有“中国外贸晴雨表和风向标”之称的大型展会再度引发关注。   “如果成本上涨5%左右,在保证客户稳定的基础上,我们一般不提高价格。”刚从第109届广交会第一期闭展回到山东公司的杨海超说,成本上涨若高于5%,公司产品价格大约会提高3%至5%。
  杨海超是济宁路得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得威机械”)负责海外销售的负责人。杨海超告诉本报记者,这是路得威机械连续4年参加广交会。
  在路得威品牌打响海外“第一枪”的时候,国内成本的攀升和人民币汇率的不稳,成了包括路得威在内的诸多外贸型企业颇感头疼的问题。
  记者从广交会组委会获悉,与上届相比,在广交会第一期,来自新兴市场的订单增长较快,来自传统市场的订单下降,其中欧盟下降10%,美国下降3.7%。
  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参展企业审慎成交,虽然境外采购商下单踊跃,但出口企业利润不高,许多企业为了免遭损失不敢接长单,中短单占89%。
  与参展第一期的机电等企业相比,参展第二期的日用消费品类、礼品类及家居装饰品类企业,对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升更有“切肤之痛”。
  不敢接长单,报价普涨
  在广交会第一期上,企业收获各不相同。
  一位参展商表示,春节后遭遇的“招工难”,使包括纺织、家电、机械等在内的传统制造企业不得不提价应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则使许多出口企业不敢接长期订单。
  路得威机械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杨海超说,自2008年10月第一次参加广交会以来,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有了些许提升。
  杨海超说,近年的广交会,虽然说机械制造业的订单比较稳定,但在国内成本攀升的背景下,企业出口不得不面对被“提价”的尴尬。
  “由于汇率不稳和成本上涨,企业现在利润越来越薄,尤其是金融危机后,企业对价格非常敏感。”杨海超告诉本报记者,这些因素挤压着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展会现场,有几个客户都要求按照上一批产品的价格下订单。
  展会上的一些外贸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公司不让接长单,尤其是出口欧美的长单,而是要多接一些短期订单,因为企业担忧汇率兑换结算后造成损失。
  部分企业甚至认为,按目前的经营环境发展下去,企业生存将受到严峻的挑战。上海市辉盈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捷强更是抛出了“只能生存,没有盈利”的悲观言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