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聚力发展“四型”内河
2011-4-26 12:2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上海航运发展全国领先、世界一流。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洋山深水港分期投入运营,上海将目光转向了内河,致力于挖掘内河潜能以完善集疏运体系,打造一个全新的内河水运发展格局。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理念,目前上海已在《“十二五”交通港航规划》中为内河可持续发展描绘了一幅“安全型内河环境、集约型内河运输、旅游型内河航线、智能型港航管理”的壮美蓝图。
安全型环境 打造平安内河
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上海市地方海事局局长陈秀平表示,经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洗礼,上海在内河安全保障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交通事故零伤亡、进入核查零失误、管控疏导零积压”这三个“零”,为平安港航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今后,上海将不断总结世博经验,固化世博期间好的做法和管理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在应急搜救方面进一步加强力量。计划通过3年时间,在上海市交通港口局应急指挥中心之下,设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三级内河水上搜救体系—— “上海内河水上搜救中心”,区县地方海事处设搜救分中心,海事所设搜救站的三级救助模式。目前,宝山、金山水上搜救分中心已正式运转,年内市级搜救中心及苏州河、松江搜救分中心也将投入运作。陈秀平表示,到2013年三级内河水上搜救体系全部建成后,上海内河安全管理将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其中,“千里眼”的功能主要通过GPS系统、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特别是重点航道的CCTV视频系统,实现对现场的全天候实时监控。目前黄浦江松江段、张泾河、苏州河、蕰藻浜宝山段已经实现了视频监控,下一步将结合“十二五”高等级航道建设,使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全市主要航道。“顺风耳”的功能主要通过VHF甚高频系统、水上搜救热线和962001报警系统,实现船岸即时沟通响应,下一步将与水上搜救体系的建设同步完善,从而使内河水域的安全掌控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集约型运输 打造畅通内河
据初步测算,以水路运输每TEU比陆路运输平均节约400元计算,在高等级航道网建成并采用60TEU以上集装箱船,到2015年实现50万TEU,全年就可节约运输成本2亿元;到2020年实现130万TEU,全年就可节约运输成本5.2亿元。
面对内河集装箱运输如此“诱人”的前景,陈秀平表示,上海将集中力量推动集约型运输模式的发展,从政府层面来说,将加快推动“一环十射”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并为集约型运输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为实现集约型运输创造良好的航道条件和政策条件。同时,政府也鼓励港航企业主动优化船型,转变运输模式。据了解,2009年上海市地方海事局已经协助市环境物流有限公司研发了环卫集装箱船,目前从内河转运的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已经全部通过360吨级、500吨级环卫集装箱船运输。这一成功尝试,使政府更有信心将集装箱运输的模式推广到其他货种,不断提高内河中转和运输效率。
旅游型航线 打造绿色内河
2011年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明确要在全市形成“一圈四区三带一岛”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即:中心城区为集商务会展、都市观光、美食购物、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都市旅游中心圈;东部为主题游乐与会议旅游区,西部为山水游憩与休闲度假旅游区,南部为乡村度假与滨海娱乐旅游区,北部为生态休闲与产业体验旅游区;构建黄浦江、苏州河、杭州湾北岸三条水上旅游带;通过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农业体验与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崇明生态休闲度假岛。
对此,陈秀平表示,该局将与旅游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交流与沟通,积极推进沿江、沿河、沿湖、沿海水上旅游综合开发,将建成若干个游船、游艇码头,把目前的外滩黄浦江两岸观光逐步向吴淞口至徐浦大桥延伸,打造成融万国建筑、世博园区、游船游艇、中西文化、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现代东方第一湾”。同时,在规范浦江游览、推动苏州河旅游、优化区县水上旅游航线的基础上,探索发挥内河的水网优势,把分散在各个区县的旅游景点进行对接和贯通,实现水陆互动,使内河在市民生活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此外,陈秀平还指出,上海在发展水上旅游的过程中,对于游船都有明确的环保要求,从船型设计到建造都秉承“绿色”理念,如2010年6月交付使用的黄浦江游船“尚德国盛”号,开创性地采用太阳翼装置,其动力环节更是首次引入太阳能电力混合动力系统,成为中国第一艘将太阳能动力及太阳翼装置运用于船舶推进及控制的新能源船舶。苏州河“水上巴士”的游览船型也都采用环保的电能或太阳能驱动,对于运营以来发现的纯电力或太阳能容易导致动力不足的问题,有关部门也将组织力量帮助企业加以改进。
智能型管理 打造高效内河
上海是一个水网发达地区,市内河道四通八达,通航里程达2100多公里。显然,传统的纯粹依靠人力来管理的劳动密集型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上海这个高度现代化的水网城市来说,更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
作为具体管理内河水域的部门,上海市地方海事局面临点多、面广、线长、人少的现状。为此,该局编制了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并已经建成三大类综合系统:一是覆盖全系统的立体化海事通讯网络系统;二是覆盖管理职能的六大业务系统,包括船员管理系统、船检业务管理系统、船舶电子签证(一卡通)管理系统、水路运输管理系统、内河港口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行政执法系统;三是覆盖内部管理各个流程的办公系统。此外,还开通了上海内河水上交通联播台,为船民提供航行通告、水上水下施工情况、水上交通管制情况、船员培训考试、海事政策法规、天气预报、潮汐变化、水闸开关、水域环保、水上治安等实时讯息。
陈秀平表示,到2012年底,该局将完成对上述三大类综合系统的整合和综合应用,届时,上海内河的现场管理模式将发生革命性的转变,船民可通过短信报港;签证船舶的流向、基础数据、船员配置、许可情况等可进行自动识别;一线执法人员可运用手持移动设备开展现场检查执法,从而实现真正的综合管理、源头把控。
陈秀平透露,目前该局正在抓紧启动船联网建设,依托RFID、AIS、GPS、北斗等传感器技术,实现各类信息的交互整合,在提高管理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服务公众和企业,积极提供通航信息、过闸信息、货源/运力供求信息、水文气象等信息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不久的将来,船联网将成为“数字海事”、“智能港航”的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