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物流“保驾”粮食安全

2011-4-10 16:4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隋秀勇
    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尽管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7年增长。然而,伴随着粮食产量屡创新高,粮食价格也一路飙升。特别是2010年,粮食价格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粮食安全”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在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副主席张全国提出了“关于重视国家粮食核心产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在张全国看来,除了有国际粮食市场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外,造成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在于流通环节,农产品物流未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合。他指出,通过加快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不仅仅关系到农产品产需的顺利衔接,而且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 物 流 规 划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发展和优化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粮食局长会议上,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强调了现代物流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国家所以强调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和价格变化,使“十二五”期间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北粮南运”的区域布局,增大了省际粮食流通量,主销区产销缺口呈扩大趋势,散粮运输和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不适应粮食流通发展的需要,粮食宏观调控的难度将增大。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国家粮食局要求,在未来5年建立以粮食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批发市场为骨干、期货市场为先导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并打通原有物流瓶颈,发展多种形式联运,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发展和优化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纵观我国粮食核心产区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普遍存在着粮食现代物流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粮食流通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的问题非常突出。粮食流通设施陈旧,现代化管理水平低;仓储设施不能适应散粮接卸的需要,粮食仓储设施的收储、干燥、发运能力不足,区域性矛盾突出;物流资源分散,粮食经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销脱节,组织化程度低,造成粮食市场均衡需求与农民余粮集中销售的矛盾突出;运输方式落后,自动化水平较低,运费偏高等问题,也影响着粮食向销区顺畅流动。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持,以粮食核心产区发展和布局为依据,重视粮食物流园区和节点布局、重大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型粮食物流企业培育。
    对此,张全国认为,科学规划粮食核心区现代物流体系,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跨区域散粮物流通道、物流节点网络体系。规划还包括部分散粮中转仓的建设和改造、散粮接收发放设施的建设、散粮运输工具的配置、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等,促进粮食仓储、运输及相关设施的改造升级。
    此外,提案还指出,优化粮食核心区的物流市场环境。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依法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为粮食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 运 输 体 系
    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粮食流通呈现出新的特点,流通市场化、技术信息化、贸易国际化和管理规范化共同要求打造粮食现代物流。无论是粮食物流,还是粮食现代物流,粮食运输始终都是必不可少且关系全局的重要一环。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由于冰灾造成铁路、公路运输受阻,造成湖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粮食供应紧张,引发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相关部门被迫从东北急调粮食来平抑粮价。“湖广熟,天下足”,湖南自古就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在粮食主产区为何会出现粮食购销脱节的状况?
    有专家分析说,“灾害天气引发粮食价格波动,80%是粮食物流节点脱节所致”。目前国内粮食产区和销售区域并不完全对称,东部很多粮食消费量极大的省市库容偏小,加上流通效率不高,一旦因为运输等方面问题造成粮食流通不畅,很容易引起粮价波动。
    随着粮食流通的逐步放开以及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的逐步形成,粮食经营主体在组织粮食运输的时候,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却造成了粮食的无序流动和不合理运输,大大降低了粮食流通效率。
    而且,我国粮食运输方式相对落后,且成本偏高。目前除东北粮食产区形成了区域性散粮运输初具规模外,全国粮食流通量的85%仍以包装运输为主。包装运输不仅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而且极易造成粮食损耗。有调研数据显示,仅由于运输和装卸方式不科学,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就高达800万吨。且包装粮装车比散粮装车的成本高18元/吨。
    针对我国粮食运输组织不合理、运输效率低下的局面,张全国建议,发展四散(即散储、散运、散装、散卸)技术,构筑合理、高效的粮食物流网络,建立包粮、散粮结合,公路、铁路、水路运输共存互补的粮食运输体系。建立粮食核心产区对外的物流公路、铁路、海路大通道,加快建设运粮铁路和公路专线。利用相邻城镇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建立以粮食核心产区为依托的物流枢纽。
    构建粮食运输体系,不仅能够使粮食运输适应粮食流通市场化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粮食价格大幅波动,而且能够推动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进行粮食运输体系建设,加强粮食运输的统筹规划;必须进行粮食运输合理组织,减少粮食的无序流动。”南京财经大学侯立军教授强调。
关键词: 产 业 协 同
    科学、合理的粮食运输体系建设,除需要国家逐步完善粮食运输基础设施、保证其建设、布局的合理性外,企业是保障粮食运输高效、快速的真正参与者和实施者。农产品物流企业更是加快粮食物流产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
    提案建议,“大力扶持、重点培育、继续做大做强龙头农产品物流,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运传统农产品物流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加快技术和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步伐,实现其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推动农产品物流企业转型,也要兼顾粮食核心产区内大型粮食购销企业,整合相关物流资源,改造提升传统粮食物流企业,培育大型粮食物流企业,组建大型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强化粮食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粮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战略联盟,加强产业协同,构建粮食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
    国际4大粮商 (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之所以能在全球粮食市场呼风唤雨,是由于它们已经渗透到粮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而垄断了全球粮食交易量的80%。由于我国粮食物流产业尚不成熟,国内大型粮食贸易企业和物流企业对国内粮食市场的整合能力不足,也给了外资粮企充足的市场空间。
    一些跨国粮商在加大粮食收储力度的同时,已开始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某外资粮企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达38家,其业务涉足粮油加工、大豆深加工、仓储物流,并先后在深圳、天津、秦皇岛、上海等主要沿海港口及内陆中心城市投资设立了40多家工厂,建立了布局网络。同时,该集团同时又先后投资控股和参股铁路物流、收储基地、船务、船代等辅助公司,布局国内粮食运输市场。
    来势汹汹的外资粮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但是它们的发展思路还是值得国内粮食企业和管理部门借鉴的:依靠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实现粮食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农产品相关的“种植→收储→粗加工→精加工→商贸”的产业链。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统筹配置各环节资源,实现粮食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有效衔接和供应链管理,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物 流 信 息 化
    信息化是物流的灵魂。粮食产业链相关企业的有效衔接,必须加速推进粮食物流信息化的建设。
    目前,国内很多粮食物流企业都在加快物流信息化的建设,有的具备相当的水平。但是粮食购销、储存、加工企业及粮食物流相关部门,在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方面机制不够健全,未能保证粮食产业链企业间的高效流动,实现信息及时共享。这无疑降低了粮食物流效率,增加了粮食流通成本,也不利于粮食一体化供应链体系的形成。
    但是,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大规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技术和经济上的局限,企业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完成。物流信息化的标准化特点要求,其建设在系统、数据库以及软硬件接口上,必须要全行业统一以及与国家的管理部门统一。这要求由全行业统一规划布局,设立标准,其公共部分,包括运行平台和基础设施设备应由国家投资。企业则主要参与局域系统和操作终端建设。
    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信息平台,采用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逐步完善服务功能,扩大覆盖范围,建设区域性乃至覆盖全国的农产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除此之外,张全国建议,通过加速粮食核心区物流信息化建设,完善粮食检验检测系统,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信息采集、发布管理,在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与粮食流通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