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一五”:山西服务业整体保持较快增长 四大重点行业快速发展

2011-3-7 18:4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十一五”时期是山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困难和挑战,全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抓住国内外服务业大调整大转移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全省经济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服务业仍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物流、旅游、金融和文化四大重点行业快速发展,为全省“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完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一五”时期山西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
201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63.4亿元,居全国第19位(比上年前移1位)、中部第5位,同比增长9.1%。占全国和中部六省比重分别为2.0%和11.5%,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0.02和0.1个百分点。“十一五”全省服务业年均增长11.7%,快于GDP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与“十五”时期相比,服务业不仅继续领跑GDP增长,而且领先优势由0.2个百分点扩大为0.5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十一五”助推山西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优化结构的重要力量。
(二)服务业发展主要集中于五大行业
从增加值情况看,增加值超过200亿元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住宿和餐饮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均超600亿元,五大行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4%。与2005年相比,五大行业增加值比重上升6.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山西服务业行业发展较为集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等是山西服务业发展的主体行业。
(三)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
长期以来,山西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依靠交通运输和商贸流通业。“十一五”以来,全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战略重点,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大对具有高附加值、高含金量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投入,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山西服务业迈上了服务领域广泛、服务功能齐全、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的发展轨道。
1.信息传输、计算机及软件业发展迅速。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获得较快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184.8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固定电话用户年末达到720.7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88.1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32.6万户。移动电话数量达到2225.1万户,比2005年增长1.5倍。
2.房地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在中央和山西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全省房地产业稳定发展。201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加值192亿元,同比增长5.5%,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与2005年相比,绝对量增加了85.5亿元。
(四)四大重点行业获得快速发展
物流、旅游、金融、文化具有涉及领域广和与其他行业关联性强等特点,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是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
1.物流业发展快。物流业作为综合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一批物流企业发展、成熟、壮大,为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201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3.2万公里,比2005年增长18.7%,每百平方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2005年的71.2公里提高到2010年的8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02.5公里,比2005年增长78.1%。2010年,铁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为1343.7亿吨公里,比2005年增长38.6%。
同时,我省具有天然的“浅内陆、近沿海”区位优势,加上部分工业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以及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山西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工业化以及煤炭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周边省份经济发展较快,极大地促进了我省物流企业的快速成长。涌现出一批物流骨干企业: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食品冷链仓储、配送一体化物流服务商迎泽物流,建立了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的盛唐物流,建立了集货物运输、货运代理、仓储中转、配送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物流基地朝阳物流。
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全省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为12496.8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130.3万人次,分别比2005年增长90.9%和2.1倍。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083.5亿元,其中旅游创汇4.6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052.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7倍、2.7倍和2.9倍。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6.9%提高到2010年的11.9%。
3.金融业持续快速增长。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持续快速发展。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引导下,2010年的山西金融业获得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48.3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3%,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8639.8亿元和9728.7亿元,比2005年末分别增长1.6倍和1.3倍。经过培育和发展,全省已形成了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保险、证券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互为补充,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4.文化产业充满活力。文化发展是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一五”以来全省围绕文化强省战略,发挥文化资源丰富优势,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园区建设,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29.2亿元,比2005年增加123.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1%,比2005年提高0.6百分点。
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舞剧《一把酸枣》、话剧《立秋》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八路军》、《吕梁英雄传》、《乔家大院》三部获第23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获得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连续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期间成功举办山西宣传周等活动,山西馆接待观众730多万人次。
(五)服务业投资增速快,比重持续上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规模位居三甲
“十一五”的五年间,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9892.3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9倍,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达到48.8%,比“十五”时期高6.8个百分点。分年度看,2006-2010年服务业投资比重分别为39.2%、41.9%、45.5%、52.6%和54.3%,扭转了“十五”期间服务业投资比重连年下降的局面,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


  从行业投资情况看,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超过100亿元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56.8亿元,房地产业944.8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25.9亿元,教育236.9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37.0%、30.2%、13.6%和7.6%,合计占88.4%。 
二、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山西服务业与全国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较落后,与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1.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尽管近年来服务业在全省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但“十一五”末其增加值增速出现回落,导致其比重下降,总体来看其发展水平仍然落后。2010年山西服务业增长9.1%,居全国第29位,为20年以来新低,仅比农业快3个百分点,比工业慢10.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国第19位,占GDP比重(37.0%)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居第18位。与发达省份相比、与国际上公认的服务型经济国家相比(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0%以上)差距仍然很大。
2.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从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占主要部分,发展水平较低。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19.4%、26.7%,两项合计占46.1%。现代服务业中新兴行业较少,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服务业发展滞后。新兴服务业的贡献份额总体规模小、比重偏低,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强。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3%和5.7%,两项合计占19.0%;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2.1%。
3.生产性服务业开拓不够。长期以来,受“重制造、轻服务”“先生产、后生活”的产业理念和指导思想影响,社会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视不够、投入少,市场化程度低,制约了市场的有效供给。其发展水平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不够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着主导产业向深层发展。
4.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体系不健全。市场体系的完善与规范,是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山西服务业市场体系还不健全。一是市场化程度低,山西经济中仍存在较重的垄断行业,如金融、电信、铁路、教育、卫生、文化、信息传媒等,工业等单位内部大量经营性服务业产业活动单位没有分离,竞争不充分。铁路、航空、邮电、通信、金融、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以及公用事业、卫生、体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等行业,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很低,有效竞争不足。二是服务业体系不健全,与先进省份相比,研发、设计、采购、营销、售后服务等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研发中心、财务咨询公司、专业营销公司、第三方物流等专业服务机构比较缺乏。
5.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首先,垄断经营项目较多,市场准入限制严格。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科研技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仍保持着较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壁垒多,门槛高。其次,投资上仍以国有为主体,除住宿、餐饮、娱乐、房地产、租赁等行业主要由私营资本投资外,其他服务业的国有投资都占较大比重。以2009年为例,全省服务业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为20个,占全部外商投资项目的比重为34.5%;合同金额1.2亿美元,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比重为17.3%,且项目多集中在批发零售、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新兴服务业外资涉足较少,甚至完全没有。服务业领域多元投资机制尚需不断完善。
6.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农村仓储业发展滞后,难以很好地储藏,农产品运输成本高;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业起步晚,所占比重偏低;农村通信、教育、卫生、科技等发展缓慢,对农村经济的贡献较小,文化娱乐、商务租赁、居民服务、社会保障等严重滞后。山西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农村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势必影响山西经济的全面发展。
7.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发展速度看,市与市之间发展差距拉大,最高与最低增速的差幅高达4.3个百分点。从发展水平看,全省除太原、大同、忻州3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接近)45%,其它8个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偏低,长治、晋城、晋中、临汾、吕梁更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种状况虽然与各市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战略等具有一定关系,但地区发展不平衡,明显不利于提升山西省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影响山西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自身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经济波动较大,影响服务业发展。近几年,服务业虽然获得了较快增长,但由于比重较小,受整体经济、特别是与规模较大的第二产业影响明显。尤其受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衰退影响,2009年GDP增速与最高增速的2007年(15.9%)相比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受此影响,2008-2010年服务业增速连续三年出现下滑,服务业比重也由2000年以来最高的44.5%下降到2010年的37.0%。与此同时,发达省份的经济波动相对较低,服务业发展相对也比较稳定。北京2000年-2010年GDP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相差5.1个百分点,上海相差6.1个百分点,在相对较为平稳的整体经济环境下,两市服务业实现健康稳定增长,2010年两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5.0%和57.0%。



  2.消费水平低,消费率与投资率严重失衡。与工业、农业和建筑业相比,服务业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的特点,即服务业产品生产的同时,也是居民和社会对其产品进行消费的过程,居民和社会对服务业产品消费构成了最终消费(包括产品和服务消费)的重要内容。服务业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消费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从我省看:近几年,由于我省经济增长较多依赖投资、忽视消费,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长期处于失衡状态,致使服务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从反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看,近年来,我省投资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消费率则逐年下降,数据表明:2009年我省投资率为66.0%,消费率为45.5%,与2005年相比,投资率高12.9个百分点,而消费率低2.1个百分点。不仅如此,与发达省份相比,山西高投资低消费的现象也较为明显,如:2008年北京消费率为57.5%,比山西高13.7个百分点;投资率为41.0%,比山西低13.9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收入分配差距明显。从初次分配看:2000年-2007年,山西初次分配中,个人占GDP比重与国家、企业占GDP比重(即三者分配所得)呈反方向变动,个人(劳动报酬/GDP)呈下降趋势,国家、企业(生产税/GDP与营业盈余+折旧/GDP比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降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2008和2009年虽有所好转,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并未根本得到扭转。 


  从最终分配结果看:2000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5%,而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高达17.3%,居民收入增速远低于GDP增速。 
2009年,山西人均GDP2152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53元,居全国1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97元,比全国低3178元,居第2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44元,比全国低909元,居第22位。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5:1扩大到3.3: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服务需求的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密切相关。从整体上看,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继续扩大,难以支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4.城镇化进程缓慢。2009年全省人均GDP达到3154美元,城镇化率仅为46.0%,居全国第17位、中部第2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比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低17.4、11.9、9.6、2.3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低意味着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农村生活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质。农民的实物消费有很大一部分由自己生产,而对于服务的消费则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服务业在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城市化水平低,表明低收入居民比重较大,其相应购买力水平也较低,因而从需求方面又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5.居民消费模式、消费观念落后。在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早已由生产驱动转型为消费驱动,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低储蓄率是主要特征。对比发达国家“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模式,中国正好相反,是“高储蓄-谨慎保守型”消费模式。山西存贷之比由2005年的1.7:1上升到2010年的1.9:1。较高的储蓄一方面表明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山西人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仍停留在传统保守型上,要改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既需要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也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6.科技创新不足,弱化山西新兴服务业发展。新一轮的区域经济竞争将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主要特征。创新需要科技投入,山西在科技创新、尤其是服务业创新方面明显不足。2009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仅为1.1%,远低于全国1.7%的水平;全省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也与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创新水平的提高,将对山西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发展服务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继续加大抓项目、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的工作力度,突出重点,强化质量,注重实效。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
近年来,尽管全省服务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仍属初期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因此,要继续深入推进服务业“1+10”工程(即在每个领域选择一个旗舰项目和十个示范带动项目),在实现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一是对新兴服务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着重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鼓励先行先试,出台配套性政策保障措施,不断完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确保服务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强服务业重点项目监测,确保重点项目的按期完成。四是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创建公开、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
(二)推动消费模式转变,努力扩大消费
消费理念、消费模式的转变对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至关重要。要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旅游、体育、电影电视、网络信息、居民服务等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兴产业,进一步完善服务引导消费,创造消费。要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镇要让低收入者、生活贫困的居民,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救济、再就业补助相结合,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在农村要加大卫生投入,大力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农村医疗救助,解决农村人口因病致贫问题。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的后顾之扰,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加大投资力度,挖掘民间投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近几年国家超额完成“保八”增长的“功臣”。但4万亿投资计划的逐步实施,已最大限度释放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能力和地方政府的投资配套能力。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的回归,作为投资资金重要来源的银行贷款增速预计将会明显放缓,服务业发展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金的影响。因此,发展服务业仅靠政府的投资是不够的,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我国经济要实现快速增长,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面向生产和民生的服务业,如金融、物流、信息、文化、商务等必将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因此,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二是启动民间投资。要积极行动,制定具体详尽的、有可操作性的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垄断行业的实施细则,并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履行落实和监督之责,为扩大民间投资范围提供必需的规则保障和制度环境,重点引导民间投资投向新兴服务业,为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三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积极稳妥扩大金融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四)调整结构,突出重点,努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快服务业发展,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以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为目标,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现代物流枢纽;加强企业改革改制,壮大物流企业规模,切实增强物流企业竞争力,鼓励发展专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二是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创意、动漫、数字出版为突破口,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文化消费信贷产品,填补文化产业发展短板。三是加强精品景区建设,树立山西旅游品牌,不断创新旅游业态,积极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四是加大对世界级投资财团、外资银行的引进力度,建立金融竞争新秩序;加大服务业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力争山西服务业上市公司有一席之地;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中介机构,扩大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融资平台。五是逐步分离工业、建筑业、教育、公共管理等机构办社会职能,把属于经营性质的服务业纳入市场化发展体系参与竞争,构建合理、规范的服务业发展体系,盘活分离企事业单位办社会这盘棋,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五)加大特色城镇化推进力度,增强服务业发展基础载体
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镇化的推进和提高产生人口聚集效应,使社会分工多样化、合理化,提升人们的生活层次,增加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0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用于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乐和教育文化服务等服务性消费支出为4289.2元,是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3.2倍,城镇居民对服务业的需求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证明服务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程度密切相关。山西作为老工业基地和经济欠发达省份,城市化进程长期以来落后于山西工业化进程,城镇化率低直接影响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因此,要加大城镇化推进力度,特别是要围绕“一核一圈三群”特色城镇化战略,加快工作进度,增强服务业发展基础载体:通过城镇化扩大居民社会化的服务消费,促进商业和社区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及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发展;通过城镇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带动金融、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六)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2009年全省农村人口1851万人,占总人口54%,是一个庞大的人群,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服务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开拓和培育农村服务业市场。一是制定农村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机制,要像抓工业、上项目那样抓好农村服务业建设。二是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在农产品主产区,建成大量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通过乡镇农贸市场、大宗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城市综合农贸市场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县乡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三是继续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建设,改善农村居住和生活环境,为农村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四是增加农民收入。要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山西省统计局 文明佳)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