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物流变成外贸企业转型的“绊脚石”

2011-3-4 19:1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三年前始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作为我国外贸出口主要市场的欧美地区的大门几乎关闭。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实施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建材下乡”等等一系列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举措。这为我国外贸企业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一些外向型企业纷纷调头将目光瞄准国内市场。 
    然而,经过两年多的尝试,企业发现“出口转内销”这条路也并不好走。物流就是一大“玻璃门”。 
    做外贸,还是内贸? 
   “2010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而且这种态势在延续,今年1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总额增幅也达37.7%”。王振跃指出电脑的一组数据告诉记者。这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恢复到了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他是东莞一家服装外贸企业的副总经理。 
    但是面对如此好的外贸市场,记者没有在王振跃的脸上看到一丝兴奋表情。相比金融危机期间的无单可接的窘境,他面临的考验是——订单接还是不接?“现在外贸市场已经重现昔日的风采,但是企业的利润却是一年不如一年。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棉花价格将近涨了一倍,从18200元/吨最高上涨到了33000元/吨。”王振跃解释说,“目前我们只接短期订单,对于4个月以上的订单,虽然看着心里痒痒的,但是对中小企业来说,原材料价格一旦暴涨,损失的就不仅仅是订单了。” 
    人民币升值也是一大痛。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1个百分点,企业的利润至少要下滑3个百分点。2月底,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再创新高,突破6.6元。“人民币汇率市场风云变幻,对于风险和利润并存的长订单,我们只能忍痛割爱了”。王振跃苦笑着说。 
    王振跃所面临的尴尬局面,看似是受经营成本所困,但真正的原因是我国外贸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有专家指出,除生产制造之外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及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供应链上的高附加值环节,几乎为外资企业所掌控。一旦生产环节的成本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对外贸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这造成我们在整个产业链上毫无竞争优势可言,给目前我国外贸产业升级带来很大的障碍。 
转型内贸的苦恼 
    正是由于看到海外市场如此不确定,加之国家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宏观政策,王振跃从2009年开始尝试开辟国内市场,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经过两年多的尝试,王振跃感觉发展内贸的转型之路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容易。 
    延续多年的“重生产轻流通”的发展模式和不透明的国内市场经营环境,让王振跃吃尽了苦头。 
    王振跃告诉记者,与不需要“中国制造”投入力量铺设渠道和品牌的国际市场相比,开拓国内市场必须从零开始。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的问题。外贸企业在国内销售网络、品牌建设方面是一片空白,而且外贸型企业在人员配置、制度方面等有其特性,若要进行内销拓展,这些因素都需要调整。 
    以前做出口市场时,外贸企业只要能拿到订单,组织生产,准时发货就可以。但现在进军内贸市场,就必须从零开始。包括前期调研、了解市场、设计产品、品牌推广、寻找销售渠道等一系列工作。 
    沿袭着海外市场的经营思路,王振跃打算将产品放在大型商场和连锁超市销售,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个方法行不通。 
    王振跃无奈地说:“海外市场的市场环境是比较成熟的,没有任何特殊费用和附加条件,包含进入渠道的规则是透明的、每个商家基本上规则也是一样的,包含配套设施也是完善的。但是在国内市场不仅程序烦琐,而且成本很高,不是很透明。各种进场费、条码费、促销费等不透明的‘潜规则’让我们吃不消。而且各个商家之间不太一样,有些规则波动比较大”。最终不得已,王振跃选择了与省级代理商合作,借助他们已有的销售网络,帮助打开市场。 
    让王振跃放弃商超渠道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零售企业的账期在2~3个月左右,而且如果滞销还要退货,退货还会涉及前期所交的各项费用。中小企业的流通资金本来就不宽裕,若遇到突发情况,企业很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看来,内贸市场“不透明”的成本远不止这些。“目前国内物流业发展缓慢,运输成本已经非常之高,而花在运输上的‘非透明’成本甚至要比运输成本本身还要高。比如把一箱货物从广东运到北京,一路的罚款,各种费用,有明显的罚款,也有隐性的贿赂成本加在一起,可能比海运到美国还要贵。”这是在国内生产的商品国内比国外售价还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国内市场区域分割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保证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纷纷竖起贸易壁垒。优秀的企业无法实现规模化的扩张,优质资源无法畅通的流动,也就无法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也就很难实现产品的价格低廉。 
发展内贸需合力 
    拓展内贸市场频频受阻,加之外贸行情好转,让王振跃萌生退意。王振跃坦言:“之前转攻国内市场,不排除权宜之计的考虑。虽然长订单不敢接,短期订单还是能保证企业的利润的。内销利润虽然比海外市场要大,但是情况要比海外市场复杂得多。更为重要的是,前期投入比较大。” 
    王振跃道出了许多外贸企业的想法。大部分有志于开拓国内市场的外贸企业,在连续投入两年发现没有效益之后便另谋出路了。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创造的辉煌业绩的背后是低成本在支撑。但随着“人口红利”日渐枯竭导致用工成本上升,加之生产成本的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外贸业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虽然目前征战海外市场的发展模式还可以勉强维继,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以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的国家政策所倡导下,内贸市场才是外贸企业的“明天”。 
    这就要求外贸企业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上,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加大国内网络布局建设。创新营销模式,与产业链相关的原材料供应商、金融企业、物流企业、终端零售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达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高效衔接。 
    外贸企业转型开辟国内市场,固然需要企业转变观念,需要时间和耐心耕耘这块并不熟悉的市场,同时也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内贸市场的改革,营造和谐的市场环境。 
    在2010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赫然排在首位。 
    去年11月,商务部召开《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以下简称《框架》)的中期专家论证会,这一规划首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值得注意的是,《框架》首次将“强化内贸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作为指导思想。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曾表示,在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前提下,要加快完善城乡流通和服务体系,大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把服务消费作为扩大城市居民消费和结构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