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3-3 16:4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优化金融服务。加强政银企合作和投融资规划工作,全面深化与银行机构在信贷投放方面的合作,与保险机构在构建防灾减灾体系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合作,与证券机构在增强直接融资功能方面的合作。建立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企业信用为核心、政府信用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用好用活支持金融发展的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创造更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培育10家以上上市公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和规范省级投融资平台的建设,促进融资担保公司健康发展。 
  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国际化服务水平,全方位促进投资、贸易、货币兑换等便利化。推进外汇服务便利化,推动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改善结算环境。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完善外汇支付环境。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鼓励创新保险产品,拓展大众保险市场。创新旅游保险、航运保险、农业渔业保险等业务,扩大保险业保障、资金融通和辅助社会管理的功能。
  第二节 升级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
  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推进热带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围绕建设国家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未来五年,要重点建设好“五基地一区”,即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把海南建成国家重要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
  冬季瓜菜,要增加产量,扩大销量,确保质量。落实好建设规划,围绕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海南热带瓜菜品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瓜菜质量安全保障统防统治体系、标准化体系、田头预冷处理系统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加快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实施高标准瓜菜农田提升工程。同时,各市县加大力度逐步建立稳产高产的生产基地,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要确保菜篮子生产用地保有量,提高本地的蔬菜自给能力。天然橡胶,推动橡胶产业布局向中西部优势地区转移,生产经营模式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产品向高端、差异化转变;扩大胶园面积、提升胶园标准、提高种植效益。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国有、民营橡胶资源,开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南繁育制种,结合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好南繁育制种基地;从种子安全战略高度,把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成为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建成南繁种子检验检疫中心、南繁研发中心、瓜果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积极发展航天育种。热带水果和花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鲜果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由淡旺季大反差型向周年相对均衡型转化;引导热带水果向优势区域相对集中布局,支持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香蕉、芒果等优势主导性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热带花卉产业。建好西部兰花博览园。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推动渔船、渔具升级换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造大型远洋渔船,组建远洋捕捞船队,积极拓展外海和远洋捕捞;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示范场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暖水性水产养殖苗种产业化生产基地;未来五年,建好崖城、白马井、新盈等国家中心渔港和海尾、清澜、岭头、港北、玉包等一级渔港及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渔业生产服务体系,建好西沙渔业补给基地。发展休闲渔业,拓展垂钓、观光渔业、渔家乐等项目。发挥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完善省、市县、乡镇三级动物防疫设施,争取在未来5年内通过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非免疫无疫区认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大力发展食品、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力量抓好畜禽和水产品深加工。建成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罗牛山农产品加工项目,以畜牧业加工带动养殖业比重的提高。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优化农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培育一批热带果蔬、水产品、畜产品、橡胶以及优质矿泉水等农产品加工和饮料龙头企业。推进椰岛和椰树集团扩建技改等项目。充分发挥海南的资源、区位和加工产业基础等优势,以东南亚地区为腹地,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
  集中力量抓好农产品信息、批发、集散、冷藏、包装、检测一体化的大型热带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琼北中商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天津环渤海热带(海南)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乐东、东方、儋州、澄迈、屯昌、保亭等12个区域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任务。支持省供销合作系统新网工程建设。扩大农业生产企业、农户与大型连锁超市的合作,不断提升海南农产品的质量等级,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稳定安全的农产品产销渠道。
  加强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追溯服务等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原产地标志认定、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信息发布、质量监管和产品溯源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关键性技术的研发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110”和农业流动服务体系的作用。推广绿色植保防控技术,推广使用生物化肥和有机农药,确保农产品安全,落实瓜果菜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确保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实施海口南渡江十万亩农业土地整治项目。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进一步贯彻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水、路、电、讯、气、房和优美环境“七到农家”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重大项目建设中的拆迁安置和灾后重建,统筹科学规划村庄和农村社区布局,因地制宜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对地势低洼地带的村镇,尽快纳入全省民房改造计划,结合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热带风情小镇。对农业、渔业设施等进行改造升级,切实提高抗灾标准和能力。继续推进教育移民扶贫工程,五年内建设六所思源实验学校和两所思源高中,让更多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完善“三集中”扶贫机制,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减低贫困发生率,促进初步摆脱贫困的人口稳定脱贫,确保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贫困人口稳定发展能力和健康生活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三)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劳动力需求,增加财政投入,整合各种涉农教育资源,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务农技能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增收致富的能力;结合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加强高尔夫球运动、康体保健、餐饮住宿、商贸会展、信息应用等服务技能培训;结合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种养、加工、运销和农渔业机械操作等技能培训;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应用技能培训;结合发展新型工业,加强零部件加工、修理、运输等配套产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以上,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以上。
  实施农民增收计划,积极发展和扩大外出打工经济,增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吸纳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探索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中入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四)完善适应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择优扶持壮大一批品牌优势突出、联结农户多、确保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专业性和区域性的,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的农业协会。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农村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引导各市县抓紧编制和完善乡村发展控制性详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按照规划利用建设用地自主开发旅游项目。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抓好后续配套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工作保障机制。
  第三节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
  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港口条件和重点工业园区及开发区,发挥海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强化优惠政策配置,增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配套能力。充分发挥我省建筑业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重点培育油气化工、浆纸及纸制品、汽车和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加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制药、电子信息、食品和热带农产品加工八大支柱产业。到2015年,力争培育十家成长性好、带动力强、产值超百亿元的本土企业。
  (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建设海南(澄迈)生态软件园、灵狮海南国际创意港和三亚创意园,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软件研发、服务外包、信息技术培训等软件产品和相关产业,早日建成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鼓励和支持各类机构、大型企业在海南建设数据灾备中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产业和信息服务业。重点推进惠普海南项目、中兴通讯研究院、东软南方基地、联想三亚项目、用友软件、海航数据中心、天涯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支持海口维瑅瑷生物研究。加快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增强南药、黎药、海洋药物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海南)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生物育种、生物食品、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生物环保等产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支持光伏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高端特种玻璃、塑料光纤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光伏电池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光伏产业基地。发挥海南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工业化沼气等生物质能源。支持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建设,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项目及高效储能项目。依托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建设,积极发展航天配套产业。
  (二)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临港工业,集约发展油气化工、浆纸及纸制品、汽车制造、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重化工业严格限定在洋浦、东方工业区,其他工业项目集中布局在现有工业园区。按照点状园区化集中布局,优化园区产业定位。
  洋浦经济开发区。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实化、细化洋浦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控规,积极做好洋浦整体区划的扩大和调整工作。把洋浦打造成国家级石油化工一体化产业基地、国家级油气交易中心和储备基地、亚洲最大的制浆造纸产业基地和面向东南亚的物流与航运枢纽港。在油气化工方面,重点建设150万吨乙烯石化、1200万吨炼油、60万吨对二甲苯(PX)、21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100万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项目;在浆纸及纸制品方面,重点建设125万吨木浆扩建、160万吨造纸二期、24万吨卫生纸等项目;在油气储备方面,重点建设国投孚宝30万吨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中石化成品油保税库、国家原油储备基地、国家成品油储备基地、300万吨液化天然气(LNG)站线等项目;在船舶和旅游装备制造方面,重点建设修造船、游艇、水上轻型飞机制造、直升机和公务机组装等项目。
  东方工业园区。积极发展天然气化工和能源产业,重点推进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好临港精细化工基地。做好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
  海口综合保税区,打造以口岸为依托、高度开放的加工贸易和现代物流区,重点发展电子、纺织、建材、家具、饮料等产业以及物流业。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汽车等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老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利用海口保税区西移的机遇,实现老城和海口工业的一体化发展。昌江国家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铁矿资源利用、新型建材等产业为主,发挥循环经济的示范作用。金牌港经济开发区,以修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水产品深加工为主,建设海洋经济特色园区。儋州工业区,依托洋浦大工业和港口的辐射与带动,以木棠工业区和三都化工区为载体,承接洋浦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定安塔岭工业园,发展水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塑料光纤、太阳能电池等产业。
  第四节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围绕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南海蓝色经济区。“十二五”要根据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推进周边岛屿开发开放的政策措施;把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渔业、海洋观光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做大做强;加快疏港、临港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大型航运公司落户,开辟新的航线,发展中转贸易,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点、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交汇点;依托区位、港口资源和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优化港口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强海监渔政队伍和装备建设,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海岛、海岸线和海洋生态环境。
  (一)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支持大型石油公司加大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海南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支持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利用、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以港口为依托,按照城、港、区(园区)联动发展的思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洋浦港经济区重点发展石化、林浆纸一体化、港航、以油气储备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修造船以及小飞机、游艇制造等新兴产业,马村港经济区重点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业、制药业、光伏产业等,八所港经济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加工工业、海洋能源、对越边境贸易业等,三亚港经济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清澜港经济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等。以海湾为依托,开发建设一批国际大型旅游区,发展休闲度假业、邮轮游艇产业。支持金牌港经济开发区列入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以海口、三亚等滨海城市为依托,培育发展海洋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商贸服务等海洋服务业。以渔港为依托,做大做强现代海洋渔业。加强与广东广西的合作,建立海上巡航、搜救和事故应急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海上安全日常管理协调工作机制。
  (二)科学规划海洋功能区开发。全面实施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即海南岛东北部海域,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及生态渔业,加快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海南岛西南部毗邻海域,积极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稳步发展盐和盐化工以及天然气化肥等海洋产业,发展生态养殖,加强滨海旅游设施建设,保护珊瑚礁资源;西沙群岛海域和南沙群岛海域,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旅游,建设好西沙渔业补给基地,合理开发利用和养护渔业资源,推进涵养水源和风能、潮汐能电站及生活设施建设,争取开发深海油气资源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加强珊瑚礁等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海龟等珍稀物种及海洋生物多样性。
  (三)保护和利用海南岛周边海岛。依据国家海岛保护法,编制海南岛周边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加快编制西南中沙开发利用规划。坚持保护为主、科学利用的原则,重点保护和利用海南岛周围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旅游、环保和科研价值的海岛,因岛制宜,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型、旅游型、水产养殖科研型、综合利用型海岛。加强海域、海岛、海岸线保护、整治、修复等工作。
  第三章 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与投资的良性互动。针对我省基础设施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不相适应的现状,优化投资结构,集中财力物力,加快推进以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环岛高速铁路、“田字型”高速公路、核电、机场、港口、公路、水利、能源、“三网融合”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工程建设,打造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基础设施。
  第一节 构建海陆空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进一步突破岛屿型经济体发展的瓶颈制约,形成以航空、琼州海峡综合运输通道以及以港口为核心的海上运输组成的对外运输系统,构建进出岛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加快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建设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对于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泛珠三角”及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积极做好跨海通道的前期工作,加大投入,深入开展实地勘探、科学论证、方案遴选、投融资模式研究等工作,提出可研报告,争取国家“十二五”开工建设。加强与广东、广西的合作,加快建设跨界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及配套工程,打造快捷便利陆路网。
  (二)港口建设。重点建设洋浦、海口、八所、三亚、清澜等港口,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港口格局。洋浦港,全面建设洋浦港区、神头港区和后水湾港区三个核心港区,重点推进深水航道及岸滩整治工程、大型集装箱码头工程、洋浦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洋浦成品油保税库项目码头工程、海南天然气站线项目配套码头工程、公共化学危险品码头工程、公共原油码头工程、炼油二期成品油码头及乙烯码头工程、大型煤炭矿石码头工程、通用杂货码头和其他码头工程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形成区域性枢纽港架构。海口港,重点推进马村港扩建二期工程、新海港区汽车客货滚装码头一期起步工程和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八所港,重点推进新港区精细化工项目码头配套扩改工程。三亚港,重点加快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发展。清澜港,重点建设西南中沙交通码头工程。加强琼州海峡港口设施改造,建设琼州海峡两岸对接高效的客货运输系统。
  (三)机场建设。为提高国内外游客进出的便利性,全面加快国际空港建设步伐。扩建美兰、凤凰国际机场,使旅客设计通行能力分别达到2000万人次/年和2500万人次/年。建成开通博鳌机场,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西部机场。开辟更多国内外航线,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飞行。完善综合配套功能,发展空港产业。
  第二节 建设覆盖全岛、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
  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地统筹规划建设全岛基础设施,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化岛内外有机对接、城乡有机对接、区域有机对接,各类交通工具零距离换乘无缝对接,促进全省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打造全岛“两小时旅游交通圈”。 海口、三亚等城市要加快论证研究和完善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城乡立体交通体系,打造海口、三亚城乡一小时综合交通网络。
  (一)铁路建设。建成344公里的西环高速铁路,形成环岛高速铁路网。完成西线360公里既有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加强高速铁路和粤海铁路运营管理。
  (二)公路建设。开工建设“一纵一横” 380公里的高速公路,形成海口—屯昌—五指山—保亭—三亚和洋浦—儋州—琼中—万宁“田”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争取实现县县通高速。加强对现有高速公路的维护,提升现有高速公路的质量。国省干线公路新建和改建1650公里,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县道砂土路1100公里,在全面完成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公路联网和人口较多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畅工程”建设。选择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山区、滨海滨河路段建设旅游公路示范工程,新建和改建全省旅游公路460公里。加强景区(点)与公路网及景区(点)间的公路连接,完善旅游运输网络。建设工业园区出口路与集疏运公路间的连接线,加强与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的衔接。开展公路景观美化、绿化改造工程,推进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完善海口、三亚两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的客货站场规划建设,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衔接快捷、分工合理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岛内外及城乡间交通的便捷化。
  (三)水利建设。构建覆盖全岛的南渡江流域、昌化江流域、万泉河流域、东北部流域、南部流域和西北部流域六大流域水利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红岭水利枢纽工程、红岭水利灌区工程、迈湾水库、天角潭水库、洋隆水库的建设,以及春江水库、石碌水库扩容。完成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工程建设,实施海口南渡江调水工程,加快松涛灌区等续建配套工程。完成大中型和七百多个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南渡江、万泉河、文昌河、昌化江、环小海防洪治理工程。加强南渡江等河流的冬季储水功能建设。加强重点海堤和易涝洼地的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抗灾防洪标准。合理配置农业用水、城市用水、旅游区用水、生态用水。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的管理。
  (四)核电及能源建设。按照电力先行的原则,建设好昌江核电一期两台六十五万千瓦核电机组项目,同时建设六十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琼中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推进昌江核电二期建设,确保建成华能东方电厂两台三十五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扩建工程。建设东部燃气电厂和西南部电厂或海口电厂五期燃煤机组。加快海南电网跨海联网二期建设,对全岛城镇、农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加强琼粤两省电力交换能力,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确保电网高效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水平。积极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统筹利用好天然气等各种气源,形成互相调配、互为补充的格局。建成洋浦300万吨液化天然气(LNG)站线项目,确保全省液化天然气(LNG)的供应。加强福山等地油气勘探开采、输气管道建设。结合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布局,进一步完善天然气输配管网。
  (五)通信网络建设。以建设信息智能岛为目标,完善覆盖全岛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高速宽带基础网络。加快旅游信息体系建设,加快旅游景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的信息技术与业务的应用,加大旅游产业信息资源整合,推进旅游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地数字可追溯系统、农业远程防疫系统和水库防洪数字系统;整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农业科技“110”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等资源。建设城市光网,实现基于光纤到户、到楼的宽带接入方式,提高宽带普及率及入户带宽。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工程,整合城乡信息网络资源,打造“数字海南”。大力支持邮政网络建设。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全面提高海南城乡管理水平。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