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跨国发展亟须更多政策支持

2011-3-27 14:1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枭冬
    2009年,相关汽车政策已经明确指出了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发展目标。2010年,我国实现整车出口56.6万辆,比上一年增长53%,但却远逊于2008年的68.08万辆。知名咨询机构益普索预计,2011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面临制约因素增加,国家和汽车生产企业都将重视跨国发展,重视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不过,益普索认为,国内汽车生产企业若想顺利实现跨国发展,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首要面临以下四大难题:
    一是车企自身在国际化经营上缺乏长远战略规划。其具体表现在,很多企业在海外发展上未能做到“量体裁衣”,基本上是“有订单就有市场”的状态,整体应变能力较差;一些企业在对进口国的法律法规、市场特征、产品研究等做得还不深入时,就盲目进入该地市场;更有甚者则“捡”了新市场丢了“老东家”,顾此失彼现象频现。
    二是产品出口市场较为分散导致服务体系不健全。譬如,我国整车产品现已出口至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但每个国家的出口量十分有限,直接导致了营销资金投入较低,无法有效做好品牌推广,制约了市场拓展。同时,过于简单的出口方式也使得车企在海外市场管理等方面能力欠佳,以至于各地的零部件供应和网络建设落后于销售。加之产品质量有待提升,甚至还曾出现投诉电话打到中国大使馆的情况。
    三是海外市场无序竞争尚未得到遏制。眼下,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的秩序还不完善,一哄而上、扎堆出口、企业之间搞内讧、恶性竞争价格战等状况时而出现,这种无序竞争直接反映出,单靠许可证管理的方式越来越难适应当下市场环境。
    四是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影响整体效益提升。像是整车主要以适应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市场需求为主,竞争企业多以当地企业为主;汽车零部件出口则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即便出口金额占到了我国零部件出口金额的7成以上。并且,一些企业的产品适应性较差,本地化水平不足,同档次产品同质情况集中,导致了不该有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曝露出我国车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汽车及关键总成应用技术研发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益普索建议:
    首先,从国家战略层面鼓励车企跨国发展,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如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扶植培育跨国企业代表,完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管理政策措施,建立
    正常产品出口秩序等。
    其次,对相应车企实施积极的财
    税政策支持,如在建立海外研发中
    心,提高研发能力,自主品牌产品出
    口,跨国收购等方面。
    再次,完善对车企实施国际化经
    营的管理工作。如对汽车及零部件出
    口企业和产品,从其生产、质量、营
    销、流通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同时
    各项管理措施与要求企业加强诚信体
    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健全海
    外营销服务网络等结合起来,实施严
    格的考核制度,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最后,对车企实施海外发展提供
    服务支持。可体现在:加快公共服务
    平台建设;组织国内相关认证机构与
    国外认证机构合作并实现互认,方便
    企业产品出口;继续推动滚装船建
    设,旨在企业扩大汽车产品出口时拥
    有物流保障;积极研究制定有效地应
    对国际贸易壁垒的政策措施,力争为
    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公平环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