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2011-3-24 13:2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国外,物流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物流的影响和作用日趋明显,学术界关于物流理论的研究逐步深入,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学说,国内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创新之处,这些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现代物流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物流业的基本内涵
   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学术界对物流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美国学术界的定义。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Logistics的定义修改为:“Logistics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2)加拿大和欧洲学术界的定义。1985年,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CALM,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定义的物流是“对原材料、在制品库存、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成本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和内部流动。” 1994欧洲物流协会(ELA, European Logistics Association)定义的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3)日本学术界的定义。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物流的理解由原来的销售物流PD转向Logistics,从而将物流定义为“包括调达物流、企业物流和销售物流活动在内的物流活动,并将单纯的流通领域的经济活动转变为包括所有物流活动在内的物流系统”。
  (4)中国学术界的定义。中国在1980年前后从日本引进了物流概念,在吸收了外国特别是日本物流的名词和定义的基础上,中国正式提出了物流定义,2001年,国家科委、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物资流通协会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可见,加拿大和欧洲的物流定义与美国基本相同,都是“物流管理”的定义,因为在定义中都出现象计划、执行和控制等明显属于管理范畴的内容。日本的定义比较全面,基本上将物流的定义扩展到包括所有物流活动在内的物流系统。我国定义的现代物流的关键物流活动比美国的关键物流活动数量要少得多,这无形中限制了我国物流企业市场活动的范围,其最本质的差异还在于我国在引进现代物流理念的时候把现代物流中最根本的管理类活动全部抛弃了,留下的基本上是操作类的物流活动。
  现代物流业发展与创新的国际经验
  1. 第三方物流(3PL)
  作为物流业的新兴领域,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在全球物流市场上已占据很大份额,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和代表。目前关于第三方物流比较公认的提法是,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发达国家的政府普遍发挥对第三方物流的主导作用,日本和德国政府的作用尤为突出。例如,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物流业的发展,1997年就提出了“综合物流对策”,目标是在亚洲建立最先进的物流体系。2002年,日本政府又出台了“五年计划”,通过利用数字化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除了出台相关可行的援助政策,鼓励物流业的发展外,还实施科学的规划与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再如,德国政府对物流业发展做出规划和提出实施原则,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港口的基础建设,所有的运输基础设施均由政府投资建设;通过合理的规划,使物流中心形成网络,推动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形成综合运输网。德国目前投入使用的20多个物流园区,都是由德国州、市政府投资设立的。
  2. 第四方物流(4PL)
  美国安德逊咨询公司1998年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美国物流经济学家John Gattoma最先在其专著中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定义:“第四方物流供货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货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能进行整合和管理,并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尽管埃森哲公司拥有“第四方物流”这个专有名词,其他的咨询公司也开始使用类似的服务,称之为“总承包商”或“领衔物流服务商”。无论称谓如何,这些新型的服务供应商可以通过其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能力来为客户提供更为复杂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和价值。第四方物流可以使迅速、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运送服务得以实现。
  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模式包括由第四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共同开发市场的协同运作模式、提供运作和管理整个供应链的解决方案的方案集成模式、为多个行业提供物流整合方案的行业创新模式。无论采取哪一种模式,第四方物流都突破了第三方物流的局限性,做到真正能够的低成本、高效率地实施运作,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3. 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
  “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最早是由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一般来说,逆向物流是将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和包装从制造商、经销商或消费者流向回收地点或适当处理地点的规划、实施和控制过程,其目的是重新获取价值或对其进行适当处理。逆向物流包括产品再利用、再制造、整修、材料再生、废品处置等活动,以及伴随而产生的收集、运输、库存管理等物流活动。
  逆向物流的发展中有两方面的创新,一是新产品设计创新。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产品已实施了可回收性设计。当前新产品绿色设计最为活跃的领域在DFX (Design for X) 领域,X可以是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任意一个因素。其中产品的拆卸回收分析是绿色设计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它可以延长资源的利用时间,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面向回收的设计(DFR,Design for Recycling) 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二是包装回收创新,即“绿点”系统,这是德国较为成熟的一种包装回收系统,它使德国的废料减少了10%,而使废品利用率由20%上升到25%。“绿点”系统是生产厂商已经为商品的回收付费,商品采用印有统一的“绿点”标志的外包装,厂商所付的费用被用来建立一套回收、分类和再利用系统。该系统派人定时到各家各户收回这些“绿点”标志的废旧包装。
  4.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绿色物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管道运输、夜间运货(减少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减小排放)等措施。二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逆向物流系统,由目前的“线性开放式的生产物流”变成能回收旧产品和废料的“循环型闭环式物流系统”。
  为了提高逆向物流的绿色化程度,很多发达国家企业的逆向物流已经开始引进第三方,以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优势,提高企业逆向物流的绿色化水平。例如,英国邮政建立了专业的逆向物流服务公司,以第三方物流的形式为英国零售企业Safeway提供退货管理服务。根据服务协议,英国邮政将对Safeway公司所有网点内的退货商品进行集中管理,以消除退货商品在Safeway内部仓库之间的无效储存和搬运;同时,还负责对斯文顿仓库里的所有退货进行清点和评估,并根据需要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在美国,零售系统80%-90%的退货业务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主要涉及图书、光碟、录像带等商品。
  5.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
  冷链物流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它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人工制冷技术为手段,以生产流通为衔接,以达到保持食品质量完好与安全的一个系统工程,也称为低温物流(Low Temperature Logistics)。
  各国的实践证明,发展冷链物流的核心是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整套体系。如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作为联邦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根据国际通行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制定了食品安全督促计划(FSEP)。该规划不但在肉类和家禽加工厂普遍实行,而且在乳品、蜂蜜、鸡蛋、蔬菜水果加工业内也广泛应用。
  各国的实践也证明,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依靠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加拿大政府在运输业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基本放松了对运输业的管制,极大地促进了各种运输方式和企业间的竞争和发展。加拿大既有以北美地区效益最好的铁路运输企业国家铁路公司(CN)和加拿大最大的花椰菜产地加工企业Melvin Farms为主体的冷链物流模式(产地加工企业模式),也有以北美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Ontario Food Terminal Board与加拿大最大的配送中心Sobeys为主体的冷链物流模式(批发市场与配送中心模式),还有以加拿大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Thomson Group为主体的冷链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
  6. 物流技术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日本物流业起步晚于美国,但其发展速度快。日本现代物流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对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环节信息化发展的过程。物流技术创新出现的大致时间序列基本上与新型物流出现的时间一致。日本重视信息技术、标准化和新技术的采用,在科技立国背景下,日本的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如共同运输、共同配送、协同组合、信息共享,跨国运作、条形码技术、托盘联营等,单元化装载搬运,门到门配送等,而系统化、智能化物流有了较大发展。
  日本的物流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发展已日趋成熟,特别是近几年来采用了信息技术和条码技术,物流业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和机械化。一是条码技术的广泛应用。每件货物、每个托盘、每个集装箱都有自己的电子名称(条码) ,这样可以利用传送带等机械对货物进行自动分拣、装卸。二是手持机的广泛应用。手持机是无线的,叉车、吊车的操作员人手一个,利用手持机接受装卸指令,在装卸货物时刷货物条码进行确认。手持机的应用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出入货物差错率,还可为物流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提供最原始的数据。物流公司和货主可随时从网上查询货物的位置,并发出作业指令。三是装卸运输对象的标准化。由于货物包装形状和规格各异,为便于机械化装卸及各种方式联运,国土交通省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统一了货架、托盘、集装箱的尺寸标准,使装卸搬运的对象实现了集约化,甚至给24小时便利店配送的货物都有专用的、带轮的、可折叠回收的集装箱。
  7. 配送模式的创新:共同配送
  日本7-11便利店在物流革新中开创了共同配送的新型配送模式,提高了配送效率,并成为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现阶段有三种典型的共同配送模式:集中配送模式、窗口批发模式、完全统一配送模式。
  以窗口批发为例,窗口批发制可以理解为零售企业所采用的一种商品进货配送制度。简单地说,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4-7家批发商,向店铺送货的业务全部委托给这些批发商,而其他的批发商则将商品全部交给这些窗口批发商。这种制度是由日本伊藤洋华堂集团的7-11便利店公司最初采用的。采用窗口批发制使批发商的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一般的批发商只需要将商品送到窗口批发商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省去了向各个店铺送货的配送过程。
  共同配送产生于日本,之后被其他国家所借鉴。共同配送模式的产生,大大降低了运输费用,提高了配送效率,为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这里共同配送也称协调配送,按日本运输省的定义,共同配送是指“在城市里,为了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货主的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的配送”。实质是对物流配送要素上的各个企业的横向集成,在产品流通中利用各个配送企业的资源、设备及地理条件优势,减少运输费用,降低企业成本,实现物流环节的“增值效益”。
  8. 管理方式的创新:精益物流管理
  日本物流企业极端重视物流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物流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长期以来,日本的物流业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即“采集计划化,配送共同化,运输直达化,物流大量化,管理系统化”。这些原则的内容十分丰富,综合表现在采集、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将物流管理手段与工业化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日本物流企业广泛引入精益物流管理思想,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就是要通过消除物流服务和供应过程中的非增值的浪费,以减少备货时间, 提高客户满意度。顾客需求是驱动生产的动力源,是价值流的出发点。日通公司的东京崎玉支社仅仅为伊藤洋华堂每年配送的服装就达400多万件,由于管理精细,差错率极低,一年的差错不会超过10件,物品在运输途中的坏损率就更低。精细化管理的最大特点是管理的动态性,通过动态管理,全面观察及控制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行情况,使各项信息流处于最佳状态。日通和佐川两家公司就是应用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监控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在流程作业中完成重要的基础控制、实时生产数据采集和动态监控等功能,以保证组织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推动中国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1.科学测量物流成本,突出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紧迫性
  当前,物流成本占一国GDP的比例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中国的这一比例相对偏高,因此,物流成本的科学测量和划分问题对于降低我国的物流成本而言至关重要。
  物流标准化是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物流标准化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订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订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基本设备统一规范,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能有效衔接,可以大大提高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物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通过采用物流标准化进行物流管理,从流通全过程的视点来加强物流成本的管理,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效率化的配送、削减退货来降低成本,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对顾客物流服务的管理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2.剥离制造业内部物流,拓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有统计数据显示,制造业内部物流占全社会物流的比重高于三分之二,这说明,以第三方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不足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三分之一。可见,剥离制造业的内部物流,将其转移给以第三方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服务业,有利于在取得上述利益的基础上,拓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剥离制造业内部物流,积极培育现代物流服务市场。一方面要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引导工业企业树立现代物流意识,充分认识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是降低生产总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新的利润源的重要手段。选择一批成长型企业作为试点,导入现代物流理念,利用讲座、培训、现场交流等形式,广为宣传和推广,创造工商企业的物流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引导工业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自我服务的经营组织方式,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出来。在工业企业聚集区特别是工业园区内部,引导和促进物流企业和工业企业合作,建立物流园区,向工业企业提供包装、装卸、仓储、运输、配送一体化、全过程的现代物流服务,创造整片物流需求。推进工业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的转变,鼓励工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结成合作联盟,支持双方资源整合和业务聚合。
  3.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硬环境
  目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必要的基础条件还不太具备,尚未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因此,要加快制定我国物流业发展规划,特别要加强对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外引内联,鼓励不同所有制投资者,特别是个体私营业主和外资企业参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着重在传统物资集散地、火车站库区、高速公路互通口等地建设一批物流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促进在全国尽快形成一批各具特点、布局合理的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完善配套设施,尤其要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加快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实现电子化物流。引导物流企业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这样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积极扶持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统筹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及与各个相关部门的功能衔接,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化建设。
  4.给予政策扶持,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的软环境
  首先,要解决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管理机构或建立统一协调机制,严格按照物流企业执业标准,既要重点扶持一批龙头现代物流企业,又要淘汰和依法处理一批信誉差的物流企业。
  其次,逐步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统筹规划,加快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建设信息化、标准化的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认真梳理各项现行政策规定,对不适宜的现有限制、制约服务业发展的规定进行清理,并研究新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就市场准入、税费、就业、融资、用地、价格、产权变更等方面出台有关政策的扶持意见,实行分类指导,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同时,加强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投资示范引导,以吸引更多资金流向现代物流服务业。通过放宽准入、改善服务、规范税费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流向现代物流服务业。适时举办现代物流业发展高层论坛或专业讲座,转变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渠道,提高社会公众对现代物流服务业的认识水平。
  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发展。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国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依托学校及中介组织对现有工商企业、物流企业的人员及有关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物流企业要主动与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发挥各自特长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物流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以自主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何德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