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订单清淡 宁波“帮忙团”也难做生意

2011-3-24 12:3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前不久,宁波一服装制造厂厂长孙先生接到了新年来第一张海外订单。对以代工为生的厂子,这本是一个好消息,但由于招工难,为了按时交货,孙先生不得不请宁波服装制造业中的“帮忙团”来帮忙。然而,这样一来,订单倒是能按时完成,高昂的工时费却将他的利润压至接近零的水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在宁波当地的调查采访了解到,“帮忙团”的成员虽然是打工仔,却不用进工厂,也不用按照工厂严格的规章制度上下班;加工同样一件衣服,“帮忙团”的加工费却是工厂里普通工人的双倍以上;虽然没有稳定的工资,“帮忙团”的工人有时一天赚上500元。 
  宁波当地把这样的群体称为“帮忙团”——每当工厂有订单要赶而又缺工人的时候,“帮忙团”的短信往往就会“体贴”地发到工厂老板的手机上,询问是否需要帮忙。 
  “这个群体带来的影响是使整个工厂的工作氛围非常浮躁,”宁波百纳针织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平评论道,“‘帮忙团’的出现使工厂工人的心中产生了不平衡,于是更多的工人开始请假,参与到别的工厂的帮忙队伍中去。”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百纳针织制衣厂就不得不开始连续聘请 “帮忙团”,“下半年开始,走掉了很多工人,而客户的订单是耽误不起的。”百纳针织制衣厂厂长袁海林介绍道,但是一旦聘请 “帮忙团”,“订单的利润就没了”。 
  然而进入今年,部分“帮忙团”也开始发现:生意不好做了。由于一些中小型工厂本身的订单就不多,能分给“帮忙团”的订单就更少了。 
  高价“帮忙” 
  宁波“帮忙团”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2006年。其后,“帮忙团”的队伍开始壮大,“这两年‘帮忙团’的人数成倍地上涨。”这一趋势从袁海林每年收到的“帮忙团”发给工厂的名片数量可以略窥一二,“2009年就十多张,到了2010年变成了三十多张。” 
  “我2008年开始加入‘帮忙团’的时候,接的几个工厂单子碰到的都还是熟人。去年开始,几乎一律是生面孔。”“帮忙团”成员孙勇回忆道。 
  据孙勇介绍,“帮忙团”通常由一个包工头凭借个人关系从厂家处拿到订单,之后在一群已经不工作的工人中要人。程序简单,拿出一张价码单,标明每一道工序能给出的最高价位,价位一般会比普通工厂工人高出一倍。 
  “按照计件来算,一件10元工时费的衣服,我们收费20元;按照小时来算,一般工人在7元钱每小时,我们就在14元钱每小时。”孙勇表示,碰上年底工厂大批订单要加工的时候,要价还会水涨船高。 
  虽然不是每个月都有活干,但是一旦来活,“帮忙团”的赚钱速度还是让孙勇十分激动。“有时候一天能赚500元,”孙勇告诉记者,平均下来一个月往往能有5000元~6000元,当然这是有活干的时候。“常常干一个星期休息3天,干两个星期休息1个月。”尽管如此,孙勇计算下来,一年的平均收入要比中规中矩在工厂打工要高,“而且时间是自己的,想休息就休息。” 
  这其中,牵线的包工头的回报则更为丰厚一些。陈国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最终如果给‘帮忙团’工人的价格在15元每件,中间的包工头至少会向工厂要20元每件。” 
  只是如今随着“帮忙团”队伍的壮大,“他们要价一旦过高,我们还可选择另外的‘帮忙团’。”袁海林告诉记者,在不得不用“帮忙团”的时候,就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只是不论要得多低,利润基本都是赔进去的。” 
  长期与工人打交道,陈国平认为,突然暴涨的薪水往往让一些工人失去了工作的平常心。“帮忙团成员的高工资,让工厂里正常工作的工人很难保持正常心态工作,导致工厂流失了部分工人。这部分流失后的空缺就不得不以高价再次聘请‘帮忙团’,最终的结果就是恶性循环。”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