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完善铁矿石进口监管机制

2011-3-24 12:0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宁波是我国铁矿石进口的主要口岸之一,年进口量达到5000万吨左右。为保障宁波港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大宗散货战略储备基地和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基地,宁波检验检疫局采取多项措施完善进口铁矿石检验监管机制,严控危害环境和民众健康、损害国内收货人经济利益等风险。 
  3月12日,浙江省在北京举行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服务支撑系统等“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推介会,其框架包括:建设1个综合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宁波和舟山2个交易平台,石油化工、矿石、煤炭、粮食、建材、工业原材料、船舶等7类交易区和一批储运基地。这标志着该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我国铁矿石进口的主要口岸之一,宁波口岸年进口量达到5000万吨左右。随着铁矿石贸易量和货值的快速增长,进口铁矿石的欺诈和安全卫生环保风险日渐增加。笔者从宁波检验检疫局了解到,为保障宁波港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大宗散货战略储备基地和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基地,该局采取了多项措施,完善进口铁矿石检验监管机制,严控危害环境和民众健康、损害国内收货人经济利益等风险。 
  推广联合检验模式,降低减载铁矿石监管风险。该局主动深化与长三角及长江沿线相关检验检疫局合作,推广宁波口岸减载进口铁矿石的联合检验模式,构建跨地区检验检疫信息共享机制、检验检疫数据互认机制和联合检验监管执法联动机制,在第一时间实现检验数据共享、技术资源互用、检验数据互信,加快了铁矿石的流转速度,减少了问题的发生。目前该模式已扩展到宁波与太仓、张家港、南通和江阴等口岸。据统计,在2010年进口的605批铁矿石中,有246批减载铁矿石,涉及联合检验的共有210批,占总批次的34.7%,总减载批次的85.4%。 
  以铁矿石信息平台为依托,加强铁矿石监管宏观分析能力。开发进口铁矿石监管信息化系统,通过多点数据采集,从多个口岸的宏观维度上即时准确地掌握进口铁矿石质量检验和贸易信息,进行数字化、规范化的处理,通过对比历史和当前数据,掌握进口铁矿石的发展趋势,对进口铁矿石质量进行风险分析和实时动态监控,为国家制定进口铁矿石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为国内钢铁企业选购进口铁矿石提供质量信息,为检验检疫机构检验进口铁矿石提供参考。目前已收集来自宁波、大连、嵊泗等口岸的有效信息4283条。 
  加强标准化建设,完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参与铁矿石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掌握标准制定的能动性和制高点,不断提高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2010年4月,该局制定的“铁矿石-砷含量的测定-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和“铁矿石-全铁含量的测定-电位滴定法”两项国际标准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铁矿石和直接还原铁技术委员会的认定。同时,该局还参与制定了国家铁矿石推荐标准四项及行业推荐标准数项。通过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不断完善标准内容和覆盖面,建立起系统合理的铁矿石质量分类评价体系。 
  完善进口铁矿石风险研判和预警控制机制。围绕安全、卫生、环保及防欺诈,运用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手段,提升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品种的进口铁矿石风险信息的收集、风险分析和评估能力,发布预警信息。2010年共检出不合格铁矿石388批次,不合格率达到64.1%;同时加强对有毒有害元素的监测,以促进环境保护和人身安全。全年检出46批次存在有害元素硫,含量最高达到了2.86%,超过2%的达到14批,不合格率为7.8%;侧重于对涉及计价的重量、水分、铁元素含量的强化管理,以维护贸易公平和反欺诈。全年检出杂质元素含量不合格188批,水分不合格136批,粒度不合格109批,全铁含量不合格72批。 
  实施分类管理,维护企业利益。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开展了拼装铁矿石品质稳定性、合约符合性、价格差异性等研究,提出了“分段合并、同步卸货”拼装铁矿石检验鉴定新模式,有效提高港区卸货作业和船舶速遣的效率,减少检验检疫实施重量鉴定和机械取样的工作量和国内收货人的费用。目前平均每条实施同卸的拼装船舶可节省卸货时间20小时以上,仅租船费用一项,就为国内收货人或其他租船方节约租船成本4万美元以上。同时积极对外索赔,对外出具证书索赔86批次,涉及索赔金额405.8万美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